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考研资讯 > 考研信息 > 正文
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适应需求 引领发展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2-03-15 00:01
分享到: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土地和环境的使用成本不断上升,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弱化,从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转型,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首要之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根本要靠人才。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是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我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发达国家相比、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需求相比、和人民群众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期盼相比,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其中,各级各类学位标准、培养目标定位、学科类型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总体战略相脱节的问题,尤为值得注意。

  1. 数量和质量

  从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博士生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1.5万人增至2009年的6万人;硕士生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5.5万人增至2009年的45万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已分别达到347所、697所,目前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140.5万人,其中博士生24.6万人。近三年,全国每年平均授予博士学位约4.8万人,硕士学位约43万人。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1996年超过韩国,2000年超过印度,2002年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超过德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国。(2008年,美国授予博士学位数为63712人,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45338人)。

  数量上的突飞猛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滞后的状况。客观地说,我国一些高水平大学培养的本科生是不错的,已在世界上得到普遍认可。但在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培养上,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做过一项调查,被调查的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对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评价选择“较高”的比例,分别仅为59.9%、29.7%和59.6%,原始创新不足是我国博士培养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差距。

  这从国内大量优秀毕业生选择到欧美发达国家攻读博士学位上也可以得到一些佐证。据统计,1978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微博)人数年均增长率为22.1%,出国留学人数长期位居世界前列。有资料显示,2009年,美国每年取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中,每七个人就有一人来自中国。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研究生留学生来源国。

  2. 定位与结构

  科学的定位、合理的结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出发点。过去半个世纪,美、英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不论是在类型还是在层次结构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体现出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与业界实现更紧密的联系,培养出更多具有系统知识、专业技能和复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美、英、德、法等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教育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半壁江山,尤其在硕士层次,专业学位获得者人数已大大超过学术学位的人数。

  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活力,在我国也日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和期待。我国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首批9所高校被批准为试行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试点单位,当年招生105人。此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截至2006年,共批准设立了16种专业学位,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校达到402所,累计招生61万人。2007年,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宏观设计,总体规划,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方针指导下,我国专业学位教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新增19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1431个。2011年3月,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至此我国博士层次专业学位已经增加到5个种类。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2009年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7万余人,约占当年硕士研究生招收总数的16%;2010年占到25%,2011年达到30%以上,2015年计划提高到50%以上,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将超过100万人。

  二、在适应需求、引领发展中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面向未来,我们要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始终立足国情、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探索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切实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自主发展之路来。

  1. 不断完善面向不同培养目标的培养体系

  要针对培养专业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的不同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切实体现不同培养体系的独特优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使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

  2. 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产业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上海交大以创新能力提升作为核心,着力构建多学科集成与交叉的培养环境与机制,开设了“数学-金融”和“工科-管理”等本硕贯通试点班,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将最优秀的基础学科和最热门的专业“捆绑”在一起,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生形成复合的思维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3. 发挥好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没有一流的导师队伍,就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从生师比来看,我国2009年博士生教育中的生师比为4.44,略高于美国(约4.0)。从面上数据看,我们与美国的差距并不明显。但我国研究生导师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在了科研项目的争取和承担上,花在学生指导上的精力相对要少得多。迫切要求我们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和考核标准,为导师“减负”。同时,要更加重视导师的道德水平、人格魅力对于研究生人生道路、职业生涯的影响。

  4. 更加注重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

  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是研究生从事未来事业的基本要素。他们的人文素养、学习动机决定了其能在未来事业发展道路上走多远。据调研资料显示,当前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考研(微博)的动机或是出于缓解就业压力,或是出于改变当前工作或生活状况的愿望,缺乏追求真理的执着勇气和对科学研究的内在兴趣。在期待社会大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高校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鼓励和引导研究生尊重科学、刻苦求学、严谨治学;进一步开展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丰富社会阅历,培育人文情怀,塑造高尚情操,增强服务国家人民的责任意识。同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显著提高研究生待遇,改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真正能够安心求学,潜心科研。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马德秀)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复旦励志保安哥”五年考研路 梦想终成真  ·中科院研究生院复试重视外语听说能力考查  ·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适应需求 引领发展  ·山东大学确定2012年硕士复试政策  ·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设博士生临时研究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