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学生更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和乡村的面貌。制定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招生政策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个必要手段。 本报评论员 李康宁 备受瞩目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又有新动向。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对2012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进行部署,强调应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等适当倾斜。 作为现行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高校自主招生以促进创新人才选拔、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为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提供了直通名校的快捷通道。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自主招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在一些自主招生考试中,诸如“微软和索尼的高端游戏有哪些”、“谈谈你对城市道路功能的认识”等题目频频出现,这种选拔标准单一、命题过于城市化的倾向,令很多农村学生望而兴叹。 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对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痼疾。在师资力量和办学经费上,城市的学校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可以为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创造实践条件。而很多农村学校,甚至缺少正规的图书馆和体育设施,学生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埋头苦读,以自己的拼搏改变命运。同时,家庭条件的差距加剧了城乡学生课外教育的不平衡,也让农村学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有调查数据显示,清华大学2010级学生中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北京大学只有10%,但当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所占的比例是62%。 在“寒门难入高第”的社会背景下,侧重以文艺修养、课外知识的积累为考评标准的自主招生考试,成了更适于城市考生博弈的竞技场,却绊住了多数农村孩子通往名校的脚步。以陕西省为例,2010年北大清华在陕西自主招生名额的98.9%被西安市的五所“超级中学”垄断。 每一项制度的制定,都必须充分考虑客观存在的现实。拿着一把本身存在偏差的尺子去衡量城乡学生的“素质”,看似是一种公平,实际上是一种先入为主、不负责任的做法。这些所谓的“素质”差距,未必不能通过以后的学习加以弥补,而且农村学生具备的很多优良品质,也是很多城市学生所不具备的“素质”,这却无法在考试中得到体现。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学生更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和乡村的面貌。制定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招生政策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个必要手段。 教育部此次发出的通知,对于高校自主招生大方向的调整,无疑具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当有进一步的具体办法,比如督导各名校制定多种标准的试题等,切不可流于形式。目前,清华大学已经在新疆、甘肃等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自主招生的B计划,在申请条件、考试费用、评价体系上给予农村学生支持,更加重视他们的成长经历、心态志向和学习能力。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唯有兼顾公平,“厚德载物”的精神,才会真正落在实处。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京明年高考6类考试时间确定 12月1日起报名
·中国成人高考难纠作弊风 多地查处代考舞弊事件
·人民日报:成人高考难纠作弊风
·北大清华明年免试招香港学生 港生可免修政治课
·教育部:63所内地高校将免试招收香港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