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国际会议专题 > 会议简报 > 正文
第六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会议简报(三)(4)
作者:研究中心编写 来源: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0-11-12 00:42
 
       我们具体的收获,第一个就是我们建立了一些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除了大会交流以外,昨天晚上我分别去拜访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莫尔斯先生和《泰晤士报》的费尔×巴蒂先生,我们口头达成了一些协议,一个就是数据交换,国外的数据可以给我们,我们的数据可以给他们进行交换。当然还没有正式签协议,只是达成了一些意向。第二个是人才交流,我们派人去参观国外的机构是怎么做大学评价的,全称追踪他们的评价过程,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2006年我们第一次公布世界大学排行榜之后,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个院士专门从合肥跑到武汉,通过校办找到我,他来的目的就是想要考察我的大学排名,他说这么多的指标、这么多数据、这么多学校你是怎么对它们进行排名的。我们就把我们的评价过程演示给他看,我们原始数据怎么导入、怎么计算排序、怎么导出结果,他看了之后竖起了大拇指,说我们的态度很严谨,然后委托我们做两个报告,一个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咨询报告,一个是山东大学的报告,还有一个是我没有想到的。他说他有5个弟子,都做得很优秀,但是在国外的影响力怎么样我不了解,你能不能把这五个人排序。我问他是什么用途,他说要用这个排序结果作为推荐院士候选人的依据。我们接受了他的委托,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评价结果不要公布,只限于内部使用。我们的合作意向,一个是数据交换,一个是人才交流,一个是数据发布,国外的机构答应我们的成果可以帮我们发布,所以说在这些方面我们建立了交流的平台,初步建立了一些合作的模式。这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第二个收获就是理论研究,这次会议很多的文章都是关于理论研究的。在本届会议上我们推出了一本《评价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我一直认为评价是一门学问,它是一个横断学科,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存在着评价的问题,当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情况,但是毕竟是有一些共性的规律和方法,所以我们引入了评价学这样一个概念,建立了评价学理论、方法、应用三结合的学科体系。我们这次在会议上推出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看一下大家的反应,到底我们提出的评价学能不能成为一个学科,这个体系行不行,大家基本上还是比较认可的,认为这本书的意义很大。我们要做大学评价,要做科技评价,必须要有理论做指导。所以说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建立了一个评价学的学科体系,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第三个我们也公布了一个创新指数排行榜,今天武汉四五家报纸都已经发布了这个报告。这是我们第一次发布创新指数排行榜,发布的目的也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然后再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改进。创新问题是一个国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创新型国家,这是都是国家的战略方针里面明确提出的。为什么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数量上去了但是质量,有影响的、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很少几乎没有,就是因为我们的创新不够。大家也知道,温家宝几次去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学森都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的高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现在学术界称之为“钱学森之问”。所以我们如何去回答这个问题,到底我们的大学创新能力如何,到底水平有多高,我们想做一个评估。因为高校现在是国家创新的主体,现在我们70%的论文和60%的专利都出自高校,国家三大奖励里面一半以上的奖励都是高校获得,所以高校的创新能力就关系着国家的创新能力。
 
       第四个就是我们的学术交流、成果交流比较深入,有很多好的研究成果,我看了以后确实很受鼓舞,我没有想到那么多的年轻人都很关心计量学和大学评价,也没有想到我们那么多的年轻人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很多新的方法、新的工具、新的观点,所以我们这次很突出交流,我们的大会报告有15场,三个分会场安排了52场报告,这些报告都是代表回执里面写的要求发言的。我们大会交流、小会交流,会下还交流,还进行了问卷调查,交流还是很深入的。调查问卷主要是对外国专家进行的。本次大会的学术交流还是比较广泛比较深入的,促进了一些新的思想火花。由于时间关系我也不详细再将了,总之呢,我们这次会议收获很大,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甚至超过了一些目标,原来我们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的代表出席。我们正式注册的原来有170多人,后来实际参会的有270多人,规模大、水平高、收获也是很大的,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也是国内外代表在一起很好交流的大会,希望能给各位留下很深的印象。
 
       最后,我要感谢代表们的参加,感谢这么多单位的参与,很多的院长、系主任、馆长都在百忙之中参加了本届会议。我们对大家积极地参与表示感谢。再一个是要感谢我们的主办单位、合办单位,学校有关单位也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和资助。我们会务组的同志,会务组主要以学生为主,还有院办公室和中心办公室的一些老师,我们的会务组非常庞大一共有52个人,在这里我也对各位代表的积极参与、对主办单位和合办单位、对会务组的同志的辛勤劳动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会议是短暂的,但是友谊长存!我们这个会议是两年一次,期待着下届会议我们再见!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专题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者:秋雨]
 ·上一篇:第六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会议简报(二)
 ·下一篇:没有了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