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招聘就业 > 正文
职场外的公共空间:不工作时我们去沙龙
来源:职场
发布时间:2013-04-07 11:04
分享到:

五道口一直以来都是北京的青年文化重地,一年前,一种新颖的文化形式在那里的一处普通居民住房中出现──青年公共空间。在一套百余平米的住宅里,终日人来人往。这天,马立震从一家初创的互联网公司下班回来,而王鹏则刚刚准备好转天面试时要用到的PPT,晚饭一过,他们在“706空间”见面了,相邻而坐,聊起来的话题与各自的职业都毫不相关,而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一本书:《身份的焦虑》。

民间社会的自我释放

在北京这样高压的城市中,人们如同被一道道铁门隔断了彼此的联系。互联网上人们交谈甚欢,讨论激烈,但线下的生活里,大家的社交却通常是目的性和功能性极强的,这些交流多半只停留在表面,无法作为内心的慰藉,必须要有一种打破限制、注重公共交流的空间来完成这样的工作。

“青年公共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欧洲,大约为20年以前,在美国出现在10年以前,在中国则刚刚起步。它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在一些大城市首先盛行起来,然后再向着其他地区辐射开去。“706空间”的创办者邬方荣认为这是城市中的青年人们相交往的新趋势,他要在这件事上做个探路的潮人。

产生这样的想法也并非一蹴而就,邬方荣此前曾经做过一个项目叫“开放大学”,就是将高校中很多名师的课程用YY直播,使网友能够在线观看,类似于中国的网络公开课。但是做了一年多,他发现虽然每堂课都不缺少观众,但他无法感觉到自己为这些人所带来的改变,他与这些网上的人们始终有着突破不了的隔膜。所以他意识到,如果不能面对面地见到对方,就很难感受到彼此影响的力量。

邬方荣想到让“沙龙”这种古老的形式复辟,来满足青年人们相互交流的渴望。于是他打算租一套房子,举办不同类型的沙龙,让大家都可以到里面,挑选自己想要谈论的话题。如此,每个人都可以在谛听的同时进行表达,没有那个站在高处的老师,没有嘉宾,人们通过互动自发地获得价值。

民间的响应快得令人吃惊,邬方荣把这个想法放到追梦网上,一个半月的时间,他筹来了将近13万元,这些捐款基本全都用于房租。很多青年文化交流团体也纷纷投来合作的意向,读书、观影、派对,“706空间”起步之初就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承办方,需求量之大超出了他的设想。只要交上大约10块钱,就能参与到这套房间所有的活动中来,除了活动的费用,加入沙龙的规则极其简单,邬方荣说,过来就可以了。

类似于这样的青年空间,如今在上海、成都、福州等地也都相继建立和开放。邬方荣将之形容为一种来自民间的社会公益,目前虽未实现盈利,但社会效益已经十分可观。青年人选择到这样的场合相聚在一起,是一种内心需求的自我释放,是快餐生活下的精神自恰。

职业之外的成长

马立震是一名程序员,但他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即“706空间”的管理人员。担任这个职务是纯粹义务的,但他每天晚上坚持来这里“坐班”,因为这里总能遇到有意思的人,听到有趣的见解和故事。

在农村的时候,马立震觉得大学是个思想交流的地方,结果考上了大学他却没找到能交流思想的人,室友们躺在床上总是没说两句就睡着了。上了班之后,除了业务,其他的事情也很难再和同事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心里的这个需求始终没能得到解决,马立震起初把它诉诸互联网,但他发现所有的兴趣讨论,到最后都难免沦为意气之争,大家经常误解对方的意思,交流很难持久。

后来,马立震知道了“706空间”,他了解了这个理念之后,立刻发觉这就是自己心中最想做的事儿,他联系到邬方荣,跟着一起操持起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职场外的公共空间:不工作时我们去沙龙  ·“软实力”为学子求职“施巧劲”  ·名校大学生就业也很难 专家观点分析原因  ·意大利 大学生就业难  ·调查称本科毕业生签约率38% 名校求职也很难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