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已是各国的共识。在中国现有人才中,具备跨文化操作能力、通晓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人才捉襟见肘,延揽现代化、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国内企业的当务之急。在中国面临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如何对待海归,使他们学而致用,让他们找到真正回家的感觉,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不可忽视的课题 近日,关于“海带”的话题一再被媒体热炒。海归硕士遭遇求职尴尬,海归月薪不如汽修工,这些事实更因为一份报告而显得愈加悲凉。据《2012海归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36.5%的"海归"第一份工作年薪起薪不足4万元,67.2%起薪不足6万元。 然而,这却丝毫没有影响中国持续发酵的“留学 () 热”。据《2012年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创下历史新高,约40万人。预计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还将继续增长。 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人明知留学成本不低且未来风险多多,仍要前赴后继地远赴海外求学? 去年从美国回到国内找工作的刘芳告诉本报记者,尽管现在仍未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也她相信自己未来的前景。刘芳毕业于清华大学(招生办)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毕业时,自己的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出国留学,于是刘芳也加入了考GRE的队伍,并最终被一所美国亚特兰大市的大学录取,硕博连读,她的研究方向是抗肿瘤药物分子的计算机模拟。在拿到博士学位后,刘芳就回到了国内,然而,一直到现在,她还没有找到一个称得上正式的工作,只是在一家医药外企暂时做些兼职。“我对出国留学不后悔,在国外7年,我学到的东西是不能用这短暂的挫折所抵消的,国内对口的工作对我的专业来说还是机会太少。”刘芳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从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官派的留美幼童算起,我国有志之士留学至今已有140年历史。从众星捧月到处境尴尬,今天的海归们对中国和自己的未来到底应该有怎样的期待? 留学改变中国 中国对归国留学人员,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海归,一向有被重视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位海归,还要从出生于19世纪初的容闳说起。他在1847年被美国传教士布朗从澳门带往美国就读,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同年11月回国。留学大开眼界的容闳,一心希望积弱落后的祖国能尽快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1863年,他以“兴建机器厂”作为中国“最有益、最重要的事业”,向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进言。于是,曾国藩荐聘他赴美为筹建中的江南制造局采购最新的机械设备,使该局成为我国近代规模最大、设施最新的军工企业,我国近代工业由此起步。 此后,容闳正式提出了选派幼童出洋留学的建议,在曾国藩、李鸿章支持下,才有了“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就这样,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派留学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有一个集体的名字,叫做"留美幼童"。"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就是其中一员。 20世纪初,更是流行着"西洋镀金,东洋镀银"的说法。“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让中国大量有志之士远赴海外留学,其中包括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这一批海归使得中国不管在政治制度还是文化、经济上都迎来开天辟地的新变化。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海归们更是为中国经济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据了解,近在北京的中关村,就有33家留学生创业园,15000名海归创业,海归创办的企业超过了6000家。30年间,李彦宏创立了百度,田溯宁、丁健创立了亚信,邓中翰研制了“中国芯”……一大批由海归领衔的企业在此崛起,引领着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蓝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67.9%的海归从国外带回了技术。所带技术中,75.9%为世界领先,22.9%为国内领先。海归创业成功者70%是在高科技领域。 在2010年底,据统计,海外归国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国内科技企业的重要支柱。目前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中,80%是由海归创办的,总市值超过300亿美元。 在2011年8月,抗癌新药凯美纳上市,成为世界第三个靶向抗癌药,并被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而研发凯美纳的丁列明团队,就是一个尖端人才聚集的海归团队。曾任美中医药协会主席的张翰承已在美国20多年,看了中国媒体报道的《丁列明团队的"中国梦"》后,再也按捺不住回国创业的激情。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方面一直处于流失大于引进的逆差状态。按照华尔街日报2010年的统计,2002年在美国拿到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中国是最高的,达到92%,而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如台湾、韩国、日本都在50%以下。截至2011年,我国仍有140多万留学生在海外。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就业难成问题 研究生本科生互相“抢饭碗”
·海归求职遇尴尬 36.5%首份工作年薪不足4万
·矮男孩十几次求职失败 投身国考被录取
·女生考研失利调整自身求职 青春 只有失利没有失
·研究生招生6年增长30% 招生加速就业低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