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专利服务 > 专利新闻 > 正文
专家围绕编制上海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展开讨论
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0-12-20 12:19
分享到:

         在国内,“专利申请量”一直是评价一个地区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指标,但这个“量”真那么重要吗?在上周本市召开的知识产权专家咨询会上,国内十多位专家围绕编制上海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展开热烈讨论:设定怎样的评估指标更科学、更能有效推动实际工作?

  中国目前已是“知识产权大国”: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三,预计明年很可能跃居世界第一;商标注册量,我国已经连续7年居全球首位;版权产业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则已达到6.4%,发达国家水平为6.8%。但“知识产权大国”并不等于“创新大国”——谁敢说中国的科技发明和成果转化能力、企业研发实力已经领先?中国有几个国际知名品牌?又有多少电影、游戏等的版权足以拓展全球市场?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教授含蓄地说:“知识产权不应该是道具和玩具,而应该是增强创新和竞争力的工具。”他说的是,如果重“量”不重“质”,许多申请了也获准了的专利,其实用处不大甚至没有用处。

  陶鑫良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调研国内几所著名高校(都是专利申请大户)的专利“存活期”,结果发现“平均寿命”仅3.77年。原因是许多专利在申请获准后,因不再付费维持而失效。一般来说,发明专利只要一直付费,保护期可长达20年;而那些专利被放弃,说明申请人自己也认为没有应用开发价值。可以说,这些专利的唯一“贡献”,就是给“做大”专利申请量添砖加瓦。

  有30多年专利实战经验的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董事长须一平也说,如今的专利申请里有很大水分,“至少可以挤掉一半”。他强调,政府部门应当更加关注知识产权促进创新的作用,如果无视“泡沫专利”甚至引为“工作成绩”,导向上就有了偏差。

  目前,对专利申请,政府部门不仅大量减免相关费用,还给予奖励。这种资助政策一直颇受争议——如果取消,势必影响申请积极性,申请量就会下降;但资助不当,又会催生“泡沫专利”。在上海,虽然这项政策近年来在不断调整,日益凸显对真正的创新成果的倾斜,但只要有资助,就必然会弱化专利申请费用对“泡沫专利”的“天然的过滤作用”——如果申请专利可以免费,何乐不为?如今,拥有专利证书对个人、对单位都意味着或多或少的“实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知识产权专家吴汉东教授指出,在中国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的今天,应该转而重视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效益问题,应该更多关注别的指标和内容,比如上海是否应当关注9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的专利授权量和利用率,同时建立知识产权绩效评估机制——兼顾量与质。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展中国家司原司长王正发提议,专利资助政策不宜长期实施,政府应该把钱用到更重要的方面。

  但谁又敢承担专利申请量下跌的风险?特别是眼下,国内各省市都盯着“对手”的申请量,别说下跌,就是增幅低了一个百分点,都可能被视作“失职”和“工作不力”。对此,一些专家坦率表示,考虑到现实,对数量恐怕还很难“忍痛割爱”,但上海应该率先“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第111届广交会知识产权案件明显减少  ·我国已拥有有效专利274万件  ·李克强:保护知识产权 深化中欧新能源等方面合作  ·中美将进一步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执法能力建设  ·知识产权界代表委员寄语两会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