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高考作文的热议逐渐冷却,现在是冷静分析高考作文作文核心问题的时候:高考作文的文学性。为何出几篇文学性强的好文章这么难?是高考作文先天发育不良,还是后天惨遭宫刑? 三、作文异化:培训机构与教师押题 考生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写作文逐渐成了技术活 上文讨论过学生写作的模式化,虽然命题的特点是造成写作模式化的重要原因,但真正让模式化写作完全普及的是教育培训机构,而培训机构背后真正的“操盘手”是一线的人民教师。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这个群体愣是将感性的文学写作搞成了理性的技术操作。对考生写作进行技术性培训,以及利用所谓“内部信息”进行押题,成了教育培训机构吸金的重要手段。尽管培训费用高昂,但参加培训的学生却趋之若鹜。押题本身是一种投机行为,是社会价值沦丧的表征。可是,价值沦丧的不止是培训机构,还有学校和老师。 网上爆出,湖北某中学将考前押题当成任务分派给老师。有些老师甚至动用公关技术去相关部门探听“风声”。更有甚者,有些机构扬言哪位老师压中了高考作文,奖励“台湾七日游”。在利益的驱动下,本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师也没能“免俗”。业界闻名的“押题达人”喻旭初,曾因高考作文押题“五发五中”而爆得大名,而他的身份是原江苏省语文总复查组副组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学生在有着押题氛围的学校学习,免不了沾染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行为与思想也难免被商业化的行为异化。 被洗脑后,学生们会认为,写作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通过模式化的训练获得好成绩的。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就不会在阅读与写作上下功夫。经过培训机构改造过的学生,写出的文章与文学一点毛关系都没有。语文教育在学校这一源头上就已经烂掉了,经过趋利老师的点化和培训机构的引导,一架又一架考试机器被推向了考场。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没有文学性的作文充斥考卷。与其说那是作文,倒不如说是粗制滥造的手工品。 该给高考作文松绑了 如何剔除商业化对考生写作的影响?应该从本源上找答案。中国高考似乎高估了作文的重要性——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40%的分值。这就势必让考生为获得好的分数而不择手段。难道高考作文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吗?我们的近邻韩国,全国性的高考就不考作文,而是考“论述”,只是在不同大学各自的入学考试中才会考作文。在日本,报考国立、公立、部分私立大学的考生需要参加1月份的全国统考,这个考试也不考作文,只是各大学在自主招生考试时会考作文。有专家认为,上述两国统不考作文是因为,个性化的创作不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 即便是很多国家考作文,也并非像中国高考作文一样容易被人押中考题。在澳大利亚,部分高考作文题目学生在考试前是可以知道的,但这也没影响选拔人才。而美国的部分高考作文试题是学生自己设计的,然后教授组成招生委员会从中选出考题。有的题目机智幽默,有的好玩搞笑。而法国的高考作文考的是哲学思辨,都是见仁见智的哲学问题,押题和套用模式没有任何意义,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有厚重的人文积淀和超强的思辨能力。反观我们国家,一群专家绞尽脑汁后的结果竟然殊途同归于《意林》杂志,真是有中国特色。 对中国高考作文来说,首先要在命题的本源上做改变。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淡化作为的意义,或者说干脆把出题权交给高校,让高校增设复试环节,进而自主出题,测试学生的文字功底。高考作文一旦无规律可循,培训机构与老师将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上,而不是整天让学生练习模式化的写作技巧。这样也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高考作文考了这么多年了,问题依然严重,该从源头上好好改改了。这是给高考作文松绑的过程,可以让它的文学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四、世风流弊:学生文字能力下降 不读书不思考的一代 高考作文难比八股文 很多学者对当前中国学生写作水平的下降感到忧虑。也有很多教师发出感慨,认为当前中国学生写的作文千篇一律,学生不会感受生活,写作模式固定。沈阳二中语文组组长于宝山早在两年前就发出过类似的感叹,他将当前中国考生写的作文称为“高考作文新八股”。其实,将高考作文比作八股并不合适。与高考作文相比,八股文在写作技巧上和逻辑上要胜出很多很多。 八股文毁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但也成就了无数大家。例如,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就是正德六年的状元。他正是凭一纸八股文登堂入室的。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留下大量的优秀文章和诗词,成为云南文学的奠基人。历史逐渐淡忘了这个名字,却牢牢地记住了他的词《临江仙》。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读到开篇词时,谁会想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作者竟然与八股文能扯上关系。 红学大师邓云乡在《清代八股》一书中指出,八股文对戏剧、小说、通俗作品有着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就是明代著名的八股文大师。清代的文学家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高额等,他们无一例外都受到过严格的八股文训练。钱基博认为,八股文格式严整,逻辑严密,而且梁启超、章太炎、严复等近晚大家的文章多受八股文的积极影响。 高考作文中也有过精品,但高考作文的水平无法与八股文相比。十二年前,蒋昕捷以《赤兔之死》摘得高考作文“状元”,在教育界和文艺界曾引起过不小的轰动。可是,十二年来,这个名字慢慢变得陌生,也从未在出版界和文艺界出现过。据说,他凭借该文被南京师范大学破格录取,毕业后做了记者。一个曾经被当做天才来崇拜的高考作文“状元”,恰好又做了文字工作,不也是成绩平平?高考作文每年都有满分作文,这些“状元”们而今安在?高考作文满分的“短暂辉煌”掩盖不了中国学生整体文字水平落后的残酷现实。 越来越没有人读书了 当下的社会氛围日益变得浮躁,人们越来越不读书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70岁国民,人均阅读图书量2008年是4.75本,2009年是3.88本,2010年是4.25本,2011年是4.3本。对比法国、日本、韩国等国,中国人的读书量真是少得可怜。网络时代,社会化媒体盛行,年轻人的阅读习惯渐渐改变,碎片化、浅层次的阅读较为流行。让这一代人阅读有历史沉淀感的文学大部头确实有点困难。没有深度的阅读积淀哪能写出富有文学表现力的作品? 此外,语文教育只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环,而且是逐渐不被重视的一环。在学校里,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学外语上,还有很多学生将时间用在各种功利性的辅导班上,语文写作随语文教育被矮化了。大多数考生的情况是,平日里不读书,不写作,临到高考时,上辅导班,学模式化写作,最后以“差不多”的成绩混过去。这种现象充满了时代特征,有着国情的烙印,原本不好解释,但经过精通时务的人用“中国特色”一梳理,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晰明朗了。 当前国人基本价值观失序,做事极度功利化,对短时间无法创造效益的深度文学阅读逐渐失去了兴趣,转而追逐短平快的东西。从教师到辅导机构,从家长再到学生本身,大家早已失去了对“学问”的信仰,更不用说阳春白雪的文学了。读书尚且做不到,让学生写出有文学性的东西更是“强人所难”了。 总之,被绑上邢台也好,挥刀自宫也罢,高考作文的文学性已经被阉割。作为考试形式高考作文或许将继续存在,但作为考察文学素养的方式它现已垂死。 结语:高考作文本该考察学生的文学素养,但受选题方向的限制、写作题材的束缚以及功利化商业力量的影响,高考作文越来越模式化,正在丧失基本的文学性。从文学的角度看,高考作文还不如八股文。八股文尚且出过很多大家,而高考满分作文不过是考生个人的一次昙花秀。高考作文,作为考试的形式将继续存在,但离文学越来越远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腾讯文化)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好文渐绝种:谁阉割了高考作文的文学性
·四川高考作文美文频现 已有满分出现
·江苏高考有考生作文只写四字:跪求0分
·天津高考语文阅卷结束 作文评分较宽松
·专家解析30年高考作文变迁 励志故事成近年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