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仁济在全市各大医院“打擂台”中脱颖而出,与新华、市一、市六医院以及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一起,正式挂牌“上海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此前,产妇转诊靠的是医生之间的个人关系,大医院没有义务接收难治病人,还会以病床有限为借口推辞。建立5家中心后,各院“分片包干”,覆盖了全市所有接产机构,且对会诊、转院有了明确的严格规定。仁济对口浦东、嘉定和黄浦区,区域内发现危重产妇要第一时间上报,仁济则须第一时间通知备班的专家级医生前往会诊,或者安排绿色通道转院,保证危重产妇“一个不漏”。 目前,仁济中心抢救危重产妇数量占全市总数的55%,而且“99%是外来妇女”。林建华坦言,近年来流动人口产妇愈来愈多,有些极度缺乏保健意识,从未做过正规产检,有的甚至根本不适合妊娠。但作为一个医生,她的眼中没有“外来”、“本地”的区别,有的只是生命的可贵。“无论是贫困的外来妇女,还是富裕家庭的白领千金,抢救都是一样的不计较资源和成本。生命重于一切,有的最终没有救过来,但我们尽力了。” 中心成立之初,政府下拨了150万元,这些钱随后都用于购置必要的设备。5年来,林建华和同事们抢救了无数病人,一年还要数十次会诊,但从未因为这份担当而多拿过一分报酬或津贴。相反,危重病人家庭往往异常穷困,医院产科数年来欠费高达数百万元。有的家庭只拿出了几百元办了住院手续,而手术费用至少万元以上,甚至有的病人欠费达16万元之巨。林建华有时也会去“提醒”病人付款,但往往是到了出院时,让她们签一张“分期付款”通知。“有位病人家属,每个月会来还100元,至今已经3年多。我想,那些欠费的家庭如果有能力,也一定会来还的。” 统计显示,2010年上海外来孕产妇死亡率13.54/十万,比成立五大中心前明显降低。包括外来流动人口的全市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9.61/十万,水平居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位。(首席记者 孙刚) (解放日报 孙刚)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