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班车社交”带强制性,也可能发生“暗战” 张鸿飞表示,如果把班车视为职场社交空间的一种,它跟办公室或者同事聚餐等环境很不同。“在办公室工作或吃饭时,对你不喜欢的人,你是有可能回避的。可是在班车上,很多时候是避无可避。相比其他职场社交模式,班车上的社交带有强制性。” 郑启涓也认为,朋友圈的社交通常基于共同的爱好,而班车上遇到的社交对象,无论你喜不喜欢都没得选择。不过,相比在办公室,班车上的交往状态会更加轻松自然,少一些压力和包袱。 “班车社交”的潜在问题,张鸿飞认为,在职场中存在不同利益以及矛盾关系的“小团体”,可能会在班车上上演对抗、抵制的“暗战”。公司中两个有一定权力的人看彼此不顺眼,在班车上,很可能就形成两个分开而聚的“小团体”。有时候,这种“小团体”会集体抵制某一个人,或者“小团体”之间会有一番暗中的对抗,这会让原本就不简单的人事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小团体”的形成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在集体中,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作用。比如,身为“小团体”成员,在班车上,如果其他成员对某些人有微词或者误解,即便你知道事情的真相,出于对“小团体”忠诚和不能背叛的原则,你也不会公开地为这位被误解的圈外人说句公道话。 专家支招:聊天话题宜轻松 讲人是非是大忌 不聊私人话题,避免谈及工作待遇和议论同事 张鸿飞表示,诸如跟父母、伴侣吵架这类私事,最好不要在班车这个公共空间里谈论。即便是要好的朋友,私下可以谈论,但在班车上最好不要询问或者提及。 郑启涓指出,在班车上,对公司工作安排、工资待遇等问题的意见也最好不要涉及,哪个同事有什么八卦新闻、对其他同事有某些看法等,也不应该在这个场合里谈论。在班车上说人是非,可能会让听者认为与说者交往是有风险的,久而久之就会对这些背后讲是非的人敬而远之。 选择“安全”、轻松的话题 张鸿飞认为,如果班车上的同事彼此之间不算太熟悉,最好是选择一些“安全”的话题,比如看了什么电影、假期去哪里玩等休闲话题。 郑启涓则建议,平时可以有意准备一些轻松的话题,多开阔一下知识视野,积累一些天文地理、新闻八卦的聊资,在班车上都能派上不错的用场。 想跟已经熟悉的人建立更深层的关系,从请教问题开始 张鸿飞和郑启涓都指出,想加深了解,拉近距离,从请教问题开始是不错的方法。向老员工、领导们请教他们擅长的问题,会让对方感受到帮助你的成就感,并对你留下好印象。 在班车上跟职场前辈或者领导们请教时,可以利用“犯错误效应”,偶尔谈起自己的小马虎或者小失误。张鸿飞说,这会让对方觉得你并不完美,会犯错,因而让人觉得你诚恳,有亲近感。但是,如果你真的捅了大娄子,有重大的失误,就不要在班车上问别人该怎么办。这样只会让周围的听众低估你的工作能力。 跟领导聊天要自然,不要刻意 两位专家告诫上班族,在班车上跟领导攀谈并非坏事,但有些时候,不自然、刻意的攀谈会引起其他同事的反感,会让人觉得你是在有意拍马屁。如果你很害怕跟领导说话,见到领导就会觉得不自在,那就索性不要强迫自己跟领导套近乎,免得适得其反,留下不好的印象。(广州日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