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夏峰主任:特殊教育工作者眼中的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新华教育
发布时间:2011-11-05 15:47
分享到:

夏峰主任:特殊教育工作者眼中的创新人才培养

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夏峰主任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产出摇篮在哪里?

乔布斯走了,中国人多了一个梦想:中国要有未来的乔布斯!

中国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怎么了?到底哪里才是拔尖创新人才产出的摇篮?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考。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个公认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去探寻可能的答案:

爱因斯坦,对他的成就我想大家一定如数家珍,我们所陌生的是他的过去,爱因斯坦直到3岁还不会讲话,在学校时因有朗读障碍而学习倍感吃力。再看看列夫·托尔斯泰和莫扎特,前者读书期间在注意力维持上有问题,后者则是一个典型的ADHD儿童。

这些人才用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今日的某些学习障碍儿童,或许就是明天的拔尖创新人才!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有可能在超常儿童中产生,也可能在普通儿童中,甚至在学习障碍儿童中产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拥有的特殊教育的信念:每个孩子都是金子!

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三点认识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告诉我们,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孩子寻找他们的个性支点,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将从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谈三点认识:

第一,我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种子需要有支持的自然成长。众所周知,很多拔尖创新人才不是学校直接培养出来的,拔尖创新人才最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教育干预。因材施教是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在起点公平的基础上要走向过程公平,提供适合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支持。

第二,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基础教育应发挥奠基作用。理想的早期教育是超常儿童成长的主要条件。在基础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要保护好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素养;面向已被识别的超常儿童,要提供个别化的特殊教育服务,特别重视其志趣的激发和保持。

第三,需建立各领域超常儿童“滋养-识别-安置-培养-跟踪”的特殊教育服务流程。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的超常儿童定义是:“无论在学前、小学、中学哪个阶段被识别的,具有已表现出来或潜在能力的儿童青少年,他们在诸如智力、创造力、具体学术、领导力等方面,或在表演、视觉艺术被证实具有高度的能力,进而需要超常规的教育与实践。”这个概念有四个关键词:多领域、被识别、超常规、各学段,对应这四个关键词,该建立 “滋养-识别-安置-培养-跟踪”的特殊教育服务流程。具体说来,滋养是指,从只关注3%-5%的IQ130以上的超常儿童放宽到15%的包括特长生在内的各类超常儿童。识别是指,在对已显现出的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运用观察法(专注力与抑制力)、编制评估工具、考试与展示性评价等方法对未被发现的潜能进行多元评估和识别。建议采取多样化的安置形式,如特殊班(校)、随班就读加个别辅导(如资源教室、校外教育)等,与目前实践较多的加速式相比,我更赞同丰富式这一教育模式,国外研究发现这一模式更有利于超常儿童社会性和自我概念的发展。培养强调创造适合的土壤与气候,即一种“高挑战低威胁”的学习环境,联合高校开展多元课程的研发,注重家庭和校外机构的作用;对特别超常的儿童,跨部门合作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强调对超常儿童开展跟踪培养,制定跨学段的个别化转衔服务计划,同时开放升学的绿色通道,实现上下学段的沟通与衔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