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单位日前发布的“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以及“2011年中小学教学公众满意度”网络调查显示: 新课改的理念深入人心 74%的教师认同“合作、自主、探究”新课改的理念,对“您所在学校新课程改革开展得怎样”的提问,有63%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新课改在自己所在的学校正在积极开展。 对新课改的实际成效评价不高 教师对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 在对“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的改变上,21.7%的教师认为“有改变”,40.3%的教师认为“差不多”,还有25%的教师认为“比过去更难”了。另外,有高达73%的老师认同“新课改后学科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教学难度加大”的意见。 调查显示,新课改在城乡之间、中学和小学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62%的老师基本认同“新课改在城市还可以,问题主要是在农村学校”的观点。 对小学课程和教学满意度最高 公众对小学、初中、高中课程和教学满意度依次为:17.6%、13.8%、12.4%。对三个教育阶段的课业负担均不太满意,表示很不满意、不太满意的比例依次为:66.5%(初中)、61.7%(小学)、58.2%(高中)。 2001年秋季,新一轮国家级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体现着素质教育新理念的义务教育新课程在实验区首次试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做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索中小学评价与考试的改革,试行评价的新方法正是课改的主要方向。 课改,期待的是什么 “课堂教学改革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这曾是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一直追寻的一个问题。 “是尊重。”他解释,这个尊重不是表层意义上的,是真正打动心灵。他能够走出来站在讲台上,把自己对问题的总结、解析、解读,把他的思路、才智演示出来、讲解出来让大家欣赏。 如果继续十年前的追问,我们关注课改,关注的是门类、课时、内容、教材,关注的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但这不是全部。 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线教师、校长关注课堂问题、关注教研问题、关注文化问题,通过课程改革影响学校、通过学校向全社会传达文化的追求,我们期待新的课程文化。 “我愿意用这样的词汇描述,就是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这些文化的诉求可能是新课程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刘坚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一定伴随制度重建、一定冲击文化传统、一定触及人的心灵。教育方式改变可能要五到八年,但是文化改变需要二十年甚至更长。 “这次改革非常奇怪、非常奇妙,是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完全要寻找全新的课堂介入。”在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看来,这一新模式从课堂必然走向学校,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一系列教育变革:课堂,由学习的起点变为学习的中间环节,学生学习起点不是老师开始讲课,是学生自主学习,而且那个起点决定后边整个学习环节,包括最后中考、高考质,。课堂由听讲的场所变为交流、探究、共享的场所。 对教育而言,很多东西不可丈量,也不可能即刻显现,却能够渗入我们的肌体。比如,对每个人而言,我们都不是旁观者,是平等的参与者。在学校如此,在社会上也是如此。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有其他原因吗?”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引用乔布斯之语表示:各种改革实践仍然处在探索之中,远非完美,人们对各种不同模式都有批评和质疑,我们需要通过交流和讨论凝聚共识,提升和超越。需要从课程改革走向素质教育,从教育方法的变革走向真正的变革。 (记者 靳晓燕)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