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值得记录的艰苦经历,我曾经犯过很多错误,但幸运的是我已经一一弥补了,唯一遗憾的是,那逝去的岁月去而不返。我写下这篇东西,并非为了后来人的效仿,不要重复我的错误,借鉴积极的东西,毕竟每个成功的历程都是不可复制的。
我生于1983年,北京人,本科是一所北京的二本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报考的中科院京区W所,前后总共6次考研,从2001年高考失利到2011年考研告捷,真是十年一轮回啊。
由于高中的狂妄,高考仅填报了北大一个志愿,直接导致日后多年陷入尴尬境地,可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那个时候不如现在拥有顽强的意志,进入大学后几乎破罐破摔,索性大一的课程还比较简单,出于好奇心学的还不错,高数、英语、C语言神马的还能考个高分,转折点在03年的非典,那半年几乎没怎么学,天天玩,结果挂科无数,即使没挂的也是勉强及格,这其中就有线数和概率。由于大二一些基础课学的糟糕,大三学的很吃力,再加上老师讲的也不深入,基本丧失对专业的兴趣。那个时候整天泡在图书馆看一些跟专业不沾边的东西,像尼采的《查尔图斯特拉如是说》、黑格尔的《小逻辑学》、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海森堡的《物理学和哲学》、朱光潜的《美学》等等,现在想想,有点塞翁失马的味道。大三考过一次托福,考了600+,当时一个月背了9000词,每周睡9个小时,这个经历让我开始了解自己还有很大的潜力。虽然大四开始认真了,但之前欠的帐太多,最终没能按时毕业,延长学制一年,就是传说中的“大五”。大五(05-06年)只有4学分要修,开始考虑今后的打算,找了家公司实习,考个网络工程师的认证。
05年6月是人生比较重要的一段时间,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月初偶然看了两本书,一本是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一本是诺尔蒂的《光速思考》,前者让我对量子世界充满了好奇,后者则是让我第一次知道量子计算机这个当时感觉巨牛逼的概念。月底找了份家教工作,高二物理,我找出尘封已久的大学物理备课,惊讶的是,居然可以废寝忘食的看了两天。当下决定,考物理专业研究生。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学挂科过多,未授予学士学位,这又是一个大坑,当时却未意识到。
05-06年,该年考试几乎裸考,考的北大量子光学,总分155分,普物10分。
开始狂补专业课,先在北大旁听了电磁学和数学物理方法,所以后来教材用的都是北大的书,普物用的是赵凯华的,数理方法用的是吴崇试的,很幸运数理方法就是吴老本人教的,讲的是相当明白,所以我当时基础打得不错。当然我深知仅看指定教材是不够的,后来又看了王竹溪的《特殊函数概论》、希尔伯特&柯朗的《数理方法》,印象又加深许多,这都是后话。这一年北大还是比较宽松的,课程也比较透明,转过年就不行了,可能是蹭课的人太多了。
06-07年,考中科院W所理论物理专业量子信息方向,总分290+刚过国家线,差复试线20分左右。
当时耍了个鸡贼,在没经过任何调查之前,想当然觉得牛人都考北大清华,考中科院的会比较少,生源也差些,竞争起来自身劣势没那么大,而且该所考的两门专业是高数和量子,认为更容易复习(当时认为普物很琐碎),结果就报了中科院W所,从此就基本没变过,经历也就开始悲催。无法去北大蹭听,只能自学了,这个过程就痛苦了,一方面因为原本就不是物理专业出身,大学物理也没怎么学,什么四大力学,它们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们。另一方面,我周围一个考研的都没有,别说专业知识、连个交流心得的都没有,怎一个寂寞了得。既然考量子,就从量子力学开始,一学就傻了,概率线数不行啊,所以还是先补数学。两个月拿下两科,看了3个月量子就考试去了,记得当时考了99,也算凑合了,但我清楚差远了。
顺便一提的是,我考研这几年,从未参加任何辅导班,我觉得研究生需要非常强的自学能力,应当不断培养。我都是自己看书,自己做笔记,再根据自己的笔记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