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全球教育之惑:逃离工科已成趋势 成三流专业(3)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3-27 12:58
分享到:

[摘要]如今,在大学校园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流学生学财经(最热是金融),二流学生学高科技(如计算机),三流学生学传统(工科)”,一语道出工科教育的尴尬境地。

近年来,“逃离工科”成为全球工科教育的最大尴尬。

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1998年工学招生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为41%,而到了2010年下降至33%,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工科类专业招生数只占全国总招生数的20%。另外,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也没有明显提高。2000年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4%,而到了2010年减至30%。

大洋彼岸的美国,工科毕业生人数在1986年达到一个高峰,为9.7万人,而到了2011年约为8.3万人,下跌幅度达14%。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概念,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以期巩固美国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

缺口大 生源少

工科教育遇冰火两重天

《2009年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1999-2008年的高考状元专业选择集中在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电子信息、法学和计算机等专业。近年来,选择经济管理专业的高考状元更是有增无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为不少状元首选。另有数据表明,2008年和2009年两年间,选择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各省份前10名分别是83人和77人。相比之下,报考工科的状元就要少很多。

工科专业不仅高分报考者下降,整体招生比例也在不断降低。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8年工学招生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为41%,而到了2010年下降至33%,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工科类专业招生数只占全国总招生数的20%。另外,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也没有明显提高。2000年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4%,而到了2010年减至30%。

而对于那些已经选择工科的学生而言,转专业、跨专业考研()、考公务员()、创业……似乎都在使出浑身解数逃离本专业。中国传媒大学( 招生办)工学院的小宋便是如此,她说:“女生学工科并不占优势,工科专业就业时性别歧视会更大。来中国传媒大学之后辅修了新闻学的双学位,考研时就选择了新闻学。”而同班的小赵,因为同样的原因,辅修了日语专业。在校园论坛上,还有人这样写道“如果我还没有逃离工科,那一定是在逃离的路上”。

与报考情况相对的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机,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对高水平工程科技人员的需求越来越高。大学工学招生比例偏低,远未达到制造业人才需求。一方面是政府对工程教育的日趋重视,一方面则是选择工程领域就读的大学生正日渐短缺。

某工科教师表示,以前工科专业可以招到最优秀的学生,大家都以当工程师为荣,而如今,国家急需的传统工科专业如机械、化工等,却都坐起了“冷板凳”—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又不高,很多学生都不愿报考。特别是金融业高管们高薪的诱惑,成为了很多学生的目标。工科教育冰火两重天,亟待受到重视。

事实上,国外工程教育近年来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以美国为例,2008年奥巴马提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概念,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以期巩固美国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而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美国工科毕业生人数在1986年达到一个高峰,为9.7万人,而到了2011年约为8.3万人,下跌幅度达14%。大学工科生的“逃离”,令美国政府在重振工程教育的路上面临重重挑战。

在日本,二战之后政府实施的奖励产业振兴的政策,工程技术产业比例较高,技术人员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社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评价很高,报考工科类院校的考生也很多。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金融、证券、房地产业的发达,与之相关的财经类文科专业报考迅速升温,而对工科报考热情则急剧下降。工科专业已难以招到昔日的尖子、奇才。

高就业高收入

工科生逃离已成趋势

“拥有一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国家占据世界产业的最高端,而占据产业最高端也就意味着经济霸权。”这是《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一书封面上引用的美国工程院院长的一句名言。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工程教育的重要性日愈凸显,为何报考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比例反而下降了呢?是因为不好就业吗?显然不是!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工学学科门类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2.7%,仅次于管理学学科门类(92.9%)。就业对于工科生而言显然不是一个问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众多考生对工程类专业避而远之呢?

“做蛋糕”不如“分蛋糕”,学者周大平认为,社会鄙视“做蛋糕”,追逐“分蛋糕”,所以学生热衷于报考金融、法律等热门专业,不愿报考机械工程等专业。而且从职业待遇来看,虽然工科生有较高的就业率,但是高就业率不等于高薪回报。调查显示,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远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而在发展空间上,经济、管理类职业发展空间大,升职也快,相比之下,工科生的升迁之路就漫长得多,想要成为高级工程师更需要“修炼”多年。相比于工科生的“苦行僧”的职业生涯,金融、管理等职业自然成为学生的追求。

社会地位不高。纵然“高级工程师”的光环让人羡慕,但社会上,对工程师职业的价值认可并不太高。此前,中国工程院对全国5000名工程科技人员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有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有转岗的意愿。专家表示,我国还未建立尊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文化,工程师职业吸引力较弱。

高等教育本身低成本的盲目发展。很多高校工科专业结构设置混乱,教学培养质量不合格,有些学校工科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而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工科大学教师中,80%到90%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产业界经验的知识分子,缺乏和工业界的沟通与共同语言。麦可思对2012届部分高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2012届工学本科毕业生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该比例达到了44%。而当中有87%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实习不够,21%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计不够合理,16%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不够科学。如此教学背景之下,工科学生在学校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毕业后也就难和其他人展开竞争。

流失现象需遏制

多方努力留住工科生

对工科生流失现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益龙认为,这不仅是某个教育领域出了问题,主要是源于整个社会的分配机制造成的。一些金融、经济、管理等岗位受到追捧,也是由于这些岗位的收入报酬水平较高。国外某些政府在对待那些冷门而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时,常会出台一些补偿政策,对于我国来说,政府也可以从整个社会层面加强再分配的调控力度,来弥补行业间的差距。

传统的工科形象也需要改变,“谈工色变”现象亟须扭转。现在的工科并非大众心中的重机械、低工资等印象,传统工业都在转型升级,向高科技、深加工等方向发展,当工程师并非又苦又累,得不偿失,反而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高、精、尖的技术人才才能胜任,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

国外很多大学也在工科教育上进行着改变,来应对工科生源流失。卡内基梅隆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学系要求学生除了修习核心课程外,还要选修公共政策或商学课程。“学生有选择个人兴趣的自由。”该系主任施莱辛格说,同时,这也能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市场潜力。信息化时代,拥有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了企业寻觅的“珍宝”。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提供跨学科、甚至涉及多学科的教育,以培训新一代工程师。

各大学还纷纷设立由两个或多个部门甚至与合作院校提供正规的多学科高级学位。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系、泰珀商学院与设计学院联合提供产品开发硕士学位。学生学习如何设计新产品,考虑各种产品开发所需的要素:形式、功能、市场营销和消费行为等。

各大学也与大型企业合作,协助提供学生真实世界的经验。学校会推荐学生到各大企业实习,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工程硕士与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雷切尔·凯利在校期间就到了Zara(国际著名服装品牌)的西班牙总部实习,协助公司优化库存。

此外,美国高校鼓励更多女性或少数族裔进修工程教育。虽然女性占美国人口的50.8%,但在2011年获得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当中,女性只占了22.6%。同年,获得硕士学位的学生中,西班牙裔和非洲裔美国人分别只占6.3%和4.9%。许多大学与非营利机构已制订方案来实现此目标。佐治亚理工学院除了给非洲裔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支持外,还在精神上对其以鼓励,目前已有许多辅导课程来满足此项需求。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江西暂未明确申请高考改革试点省  ·北京高考加分新政今年开始实施  ·2014年上海高考方案确定 外语设有听力考试  ·浙江省属高校2014年本科新增备案专业名单  ·教育部给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升本”泼冷水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