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招生与综合评价录取区别
爱培优总结自主选拔的两大核心关键词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爱培优方面表示,创新潜质相对来说不易被量化,如论文、发明专利、科研经历等,目前缺乏较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高校参考时相对比较慎重。而学科特长相对来说易于量化,以五大学科竞赛(数、理、化、生、信息)的认可度最高、最为权威,清北等名校在实际操作中,学科特长是自主选拔的主要参考方向。
据其披露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在顶尖名校的自主招生初审中,拥有五大学科竞赛省一及以上奖项者,占比接近100%。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中国教育在线对高中学生的自主招生意愿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都有参加自主招生的打算。可以说,自主招生考试也越发激烈。当中,也不免催生了众多打着自主招生幌子“挂羊头卖狗肉”的培训机构。
近日,微博爆出加盟商集体维权的大连百年育才,其实早在去年就被爆出其产品和服务涉及“过度包装”、“虚假包装”的问题。2017年7月,清华大学就曾指出百年育才涉及对清华大学2017科技创新夏令营活动的虚假宣传、盗用院系及师生名称;吉林电视台也曾爆料百年育才号称“支付三万元购买百年育才自主招生服务,就可以迈进自主招生门槛”是夸大其词、虚假宣传。
培训机构乱象丛生的背后,追根溯源是市场大量的需求,不少家长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冀转移到了这条看上去是“捷径”的路上,甚至出现为了满足有的高校要求考生公开发表过论文的要求,而去买专利、发论文的不良竞争现象,这一苗头若不加以遏制,最终可能造成招生腐败这一违法违规问题。
今年高考季,郑州同一中学就有4位同学被爆出通过某大学自主招生初审的论文涉嫌抄袭,对此,相关同学父亲竟然表示:“大家发表的论文都是抄的,天下论文一大抄。”
作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鲸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自主招生应该是一个过程性评价,同时他也对培训机构提出建议:以功利的方式,应对多元评价的改革,对改革没有促进,反而会阻碍改革。培训机构追求商业利益,无可厚非,但做生意,更要做教育。要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提供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教育培训服务。
李立勋同样表示,“自主招生”的精髓在于“过程性评价”,这与传统高考的结果性评价是完全相区别的。李立勋以北大清华举例,报考北大清华的学生,其中一部分初筛名额的确立实际上是参考了五大学科竞赛、3-7天的冬夏令营、在部分重点高中组织考试等因素。其中在重点高中组织考试的题型设置中,除了笔试面试两个大流程之外,在出题思路上也会兼顾学生的知识点、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
因此,单纯依靠“论文”、“调研”等形式的“投机取巧”在重点高校的录取环节中并没有太多可乘之机。此外,全过程的透明公开,也是一种反向监督机制。
对于部分人士提出自主招生因对城市热点话题的追踪而忽视了农村孩子的视角这一有失公平问题,李立勋也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李立勋提到,国家在多元录取的探讨方式中,也提出了专项计划这一录取方式,而这更多地可以理解为行政意义上的政策倾斜,希望解决的也正是高考公平问题。
3综合评价录取机制,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
目前,对于实行新高考改革的省市,综合评价录取通道采用的综合成绩通常由高考成绩、校考成绩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构成。基本遵循综合成绩=高考成绩×60%+校考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成绩×10%的规律,其中个别省市、高校在具体执行时会有所偏差,但教育部总体要求高考成绩占比不得低于50%。
北大的博雅计划及清华的领军计划是综合评价的代表。以北大的博雅计划为例,北大博雅计划简章中的招生对象为:志向远大明确、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发展潜能、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业成绩突出、基础学业成绩原则上应位居全年级前1%以内(文理科类分列)。选拔包括初审-测试-获得入选资格-志愿填报-录取这五个程序。
其中,初审环节要求考试提供报名材料,学校将结合考生所在中学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近年来考入北京大学生源质量及入校后的综合表现等情况,组织专家进行初步审核评价,初步审核评价结果分为:A+、A、B、C四档,每档分别代表相应的结果。
△北大博雅计划初筛环节
在北大的招生简章中,我们也看到:学校将对获得测试资格的考生进行综合评价,从考生高中阶段全面发展情况(包括高中阶段学业成绩、社会公益活动情况、获奖情况、以及其他反映考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情况)、初步审核评价、测试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出综合评价认定。
其实纵观各校的招生对象,基本相差不大,综合评价录取机制招收的往往可以简单定义为课内成绩优秀的学生。但与自主招生借助加分项、可参加校外培训不同,综合评价录取考试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了与课内成绩直接挂钩之外,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曹东勃的《曹东勃:作为大学面试官,我怎么看清华附小的苏轼研究》一文中,曹东勃作为综合评价录取方式的面试官,向读者讲述了他的直观感受。
在该文中,曹东勃表示,去年6月底,他参与了一次综合评价录取面试,1:1.5的比例放进来150人,要淘汰掉三分之一。高考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30%,还有10%的高中学业成绩评价。这个时候就能够看出高中的素质教育是真的还是假的了。因为面试中就会根据学生表格上有关探究式学习的实际内容进行发问,考察其综合素质。
在曹东勃看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会进行特色培养,但有很多课题却暴露出没有特色、敷衍的弊端,对于一些社会话题的调研也往往浮于表面,没有自己的理解,谈不出所以然。“真正兼具综合素质而高考成绩又相当好的,确实凤毛麟角。”
不难否认,多元录取的机制萌生、大学选人自主权的扩大,都在倒逼着高中阶段为了迎合这一趋势,开始转向重视、研究素质教育。而高中这一趋势的渐趋明朗,又迫使压力下沉到初中阶段,同理,小学生也走上了“研究课题、调研走访”的道路。
正如曹东勃总结时所说的那样,“千万不要好心办坏事,最终以爱之名,累了家长,苦了孩子。”倘若陷入这样的轮回,似乎显得得不偿失。
但李立勋同样表示,对于综合评价录取的个别问题,没必要太过于担心。这点,与自主招生评价的考核标准趋于类似,在他看来,任何一所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在评价人才时都不会单看某一项论文或是调研成果,甚至对于这些知名高校而言,这些小项目的含金量并不高,合理探索高考综合成绩的计算方法,巧妙设置校考的录取机制,才是至为关键的一点。
相比于自主招生控制在招生计划5%的比例至少在近几年内不会有太大波动,李立勋反而更看好综合评价录取的前景。在爱培优统计的浙江省高校实行综合评价招生的学校来看,该数量已经近乎50所,而山东、江苏等地都在相继放开。可以说,在未来拥有综合评价录取权利的学校将越来越多,而且以非部署学校居多。
4选课走班与生涯规划相挂钩,推进过程困难重重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加紧推进,处于多元录取生态链前端的走班选课愈发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点。尤其是综合评价这一录取方式的发展盛行,将直接关乎到“走班选课”的布局。
资料显示,2017年之前,浙江和上海作为新高考首批试点地区,尽管采用了“3+3”的考试模式,但是介于各个大学都对各专业学科有所限制,导致浙江省选物理科目的学生很少。2018年,教育部出台选科指导方案《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可以说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决。
此外,在具体的实践中,也有高校通过灵活变通综合评价的录取标准,用以引导学生在选课时与专业规划相契合。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综合评价录取“综合成绩=高考成绩×60%+校考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成绩×10%”的标准,进行了修改。鉴于中科大在数学、物理等专业方面的探索研究历史以及人才需求方向,中科大在录取成绩中选择重点参考物理成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不学物理、不选物理的矛盾。
△中科大面向浙江“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录取办法
这其实,就是在专业选择、职业规划等方面与选课直接挂钩。正如立思辰百年英才CEO韩雪所说的那样,其实对于新高考而言,中学生生涯规划必须要与两个问题相关联,新高考的模式促使他们在高中去了解,去思考自己喜欢什么,以后想要从事什么。
因此,在新高考形势下,面对不同专业需要选考的科目和要求不同,选课走班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在倒逼高中生提前做出‘专业选择’,基于自己的个人兴趣、未来人才需求、就业形势等多方面,寻求一个契合点。
从单纯的文理分科到现在的“6选3”或者“7选3”,20种模式或者35种模式的选择中,不乏窥探出国家对学生个性化选择、个性化发展的鼓励和支持。而不论如何组合,最本质的一点就在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擅长的,从过去提倡的“扬长补短”,到现在的“扬长避短”,毕竟即使同处人才梯度当中,尚且还会细分不同程度的人才。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不适合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看似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作为教学环节的直接参与方:中小学、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又都做好准备了吗?条件相对较好而先行试点的浙江、上海都在选课走班的路上曲折前行,其余省份能否砥砺前行?
·中小学难推进
此前,在线自适应学习服务平台101教育,在今年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智慧教育发展论坛上,对于选课走班的难点和阻碍点与几位教学一线的校长进行了探讨。
临西县第二中学校长张立国表示,其学校经过1年多探索,采用的是分层走班(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按照这一年实践来说,比较难的首先是分层的界定、学生范围的确定,再一个就是在老师对不同学生采用什么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发展变化怎么评价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困惑。”
濮阳市第三中学校长司马仲杰则表示目前在河南省中高考改革还未完全推行,因此走班制教学也还没有在学校实施。但司马仲杰并不否认这是一个趋势,只是要想发挥政策本该发挥的作用,却有若干制约因素,包括教师的素质不适应、课程的编排不能够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选课、学生对走班制教学的不适应。
在这种层面上,不少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新技术力量的加持赋能。陕西宝鸡龙泉中学副校长提出在技术层面,希望有更多新兴的技术能够供学校所用,借助新兴技术的力量,搞好走课工作。
除了技术难点、硬件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之外,衡阳一中书记邓光早也提到:“其实学校最难推进的一点是关于学生的生涯规划,目前我们的教师不具备这个能力和水平,也没有这个方面的经验,再一个就是家长和学生对政策了解和理解的程度还不够。”
·倒逼高校进行改革,专业排名将优先于学校排名
在雪松湾创始人、香港大学教育学博士李文建的观点来看,传统的衡量评价专业好坏的标准通常看它是否有就业前景、是否是社会热点。但他认为,这一标准是否科学其实是值得商榷的。何为好专业?学生感兴趣、可以学以致用、切实对某个行业可以带来变化进而产生社会价值,这就是好专业。当社会价值产生之后,自然可以衍生为经济价值,那从事这个行业,也会获得相应的成就感。
因此,当传统的文理分科割裂学生的学业规划或生涯规划,而全新的排课模式出来之后,这一困局终将会被打破。“当一个学生走完选课流程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已经确定了大概的专业方向,学生报考大学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专业,这终将导致高校不再因为是综合类而吃香,专业排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说走班选课也在倒逼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打造优势专业。”
·教师、学生、家长认知要提升
作为教师而言,当学生掌握教学活动的主动权,老师站在被动选择的位置,老师素质的提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力引导或许将打破以授课水平论高低的局面。“举个简单例子,6选3或者7选3,那就意味着学生在不了解自己专业走向、未来就业方向的时候,选择学科可能是出于对学科的喜好,或者对老师的喜好。”某业内人士告诉鲸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理念跟不上,那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误导学生做出不符合自己生涯规划的事情,也会造成部分老师没课上、部分老师教不过来的窘境。
而作为学生,在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督导的模式下,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非常欠缺的,熊丙奇告诉鲸媒体,在浙江和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后,有不少学校的选课走班从最初十分理想的全员走班,发展到后来的“套餐制”(给定学生有限课程组合,实行按班教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学生存在功利选科,以及缺乏自主管理能力的问题,导致选课走班实施后,学生所选科目的成绩下降,学校的教学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作为家长而言,新高考规划市场的核心需求涉及职业规划、升学路径规划、学业规划三方面。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在较早阶段认识自我、明确方向,则是需要家长从小就着重培养的。
随着教育行业新政不断,步步加紧,新高考改革作为贯彻始终、循序渐进又关乎每个学子成长成才的大事,也频频站到政府和社会的聚光灯下。“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差距”、“加分造假、违规招生乱象”、“选课走班与职业生源规划挂钩”等传统以及新高考政策催生后的问题,都在破旧与立新中反复交错。
在不断改革的高考浪潮中,参与教育环节的各方参与者都应该利用这场流变,在对新事物摸索、创新渴望、焦虑挣扎的摩擦中,探讨如何促使新高考改革真正瞄准教育行业深度诉求的办法。借此引用曹东勃的一句话“盼这一根搅动一潭死水的指挥棒,能够始终如一,莫忘初心”。
|
[发布者:BJ] | ||
相关阅读:
·2019高考特殊通道门槛再抬高 愈加规范严格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新高考三大出口,倒逼入口端变革
·北京新高考方案:本科一批二批合并 2020年起统考只有语数外
·教育部:全国已摸排培训机构38.2万家 整改4.5万家
·安徽2018年高考招生工作实施意见出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