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必读:热门专业为何成了冷门就业
来源:发布时间:2015-04-22 20:23
[摘要]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继2013年“最难就业年”,2014年“更难就业年”之后,2015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引起了更多考生和家长的关注。
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继2013年“最难就业年”,2014年“更难就业年”之后,2015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引起了更多考生和家长的关注。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首次突破700万人。而2015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5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高三生必读:热门专业为何成了冷门就业
【案例播报】
在高考(课程)之前我根本就没考虑什么专业问题,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我老爸老妈也没什么文化,他们认为考什么分上什么学,哪用得着去瞎琢磨呀。没想到分数一出来,全家都着了慌,那么多专业让我眼花缭乱,有的专业名称我连听也没听说过。我爸说,你还是到学校问问老师吧,让他们给你参谋参谋。
第二天,我拿着志愿表去了学校。唉,不问老师还好,一问更拿不定主意了。英语(课程)老师说,学外语(课程)吧,将来考研(课程)或出国都方便;政治老师说,甭管上什么学校,千万别报哲学专业,要不然,你将来只能回来跟我做同事……眼看着快到交表的时候,我还一点眉目都没有,后来我问了几个分数跟我相近的同学(分数都是超过二本线十多分),他们都说,反正也上不了什么好学校,就挑一个热门的专业吧。我见许多同学都选跟政法有关的专业,于是,我就报了现在这个地方学院的法学专业,梦想着将来能当个“大檐帽”法官什么的。入学后我才知道,这个专业是学校前几年新上的,根本就没什么实力,专业老师都是从社科部转过来的,据说原来是教“马列”的。连我们的辅导员私下里也发牢骚:“就咱们这小学校,学什么法律呀!第一届学生毕业已经两年了,没听说有一个人找到对口工作。你们还是好好学英语,将来跨专业考研吧。”听得我心里直冒冷汗。
【案例点评】
行业无优劣,专业无冷门。表面上再热的专业四年后也可能因为供大于求而备受冷落,而看似冷门的专业却往往因为无人问津而供不应求,特别是在某一领域有兴趣的同学,一旦真正钻研进去了,再冷的专业也可以通向成功的殿堂!
热门专业年年有变,但是法学专业在一些高校里一直“高烧不退”。许多考生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学习法学专业,将来就有可能成为一名神气的检察官、法官,实在不行就自己开个律师事务所,根本就没想到,要想跨进这一行,本科毕业时,你必须和许多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一起去参加“天下第一难考”——司法考试。
为了造就精通法理、有着高尚情操的司法精英,保持法律职业的精英性和社会公信力,司法考试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是最难的考试,其录取比例少得惊人,比如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平均每年通过率只有3%,而我国香港的司法考试通过率只有2%左右。我国大陆的司法考试,通过率是6%。在这些有幸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的考生中,很多人并不是科班出身。2013年全国司法考试中,某直辖市著名大学法学院的28名法学硕士参考,只通过了7人。
行业院校VS综合大学:全国15个专业被亮“红牌”
2014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整理并公布了2012—2013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共有15个专业“榜上有名”,同时公布的还有全国各省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
这15个专业中,有不少是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热门专业,比如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生物科学、贸易经济、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等。这些专业几乎都是前些年大量的行业性院校为了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而增设的。但是这些专业由于是“急就章”,师资力量难以保证,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如前不久一所重点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一位同学到一家外资企业去应聘,考官举着该同学的那份简历一脸吃惊:“你们学校还有这个专业?”
揭秘:行业院校增设非行业类专业的类型
◆生源捞取型:增设专业就是为了多招学生,结网捕鱼,所以这张网织得越大越好,网眼越密越好,尽可能多上专业。学校普遍喜欢上投资少、见效快、靠几本书找几个老师就可以应付的“软专业”,而对像工程技术、机械电子、化工能源等需要上设备、上仪器、投入比较大的“硬专业”一般不“感冒”。
◆分散就业压力型:学生过多地集中在一个专业,会人为造成就业压力过大,所以部分学校将专业设置化整为零,目的是自我减压,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
◆高考导向型:考生对什么专业感兴趣,就上什么专业,而不考虑市场就业形势。
热门专业VS冷门专业:“冷”“热”不绝对
所谓热门专业是和冷门专业相对而言的。正常的“热门”是有关专业人才短缺在社会人才市场上的反映。由于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如果社会上某行业相关人才紧缺,用人单位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就高薪聘请人才,造成某一专业领域内人才一时走俏的态势。这种态势又刺激考生争相选报此专业,从而形成“热门”。一段时间以后,该专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得到缓解,社会需求下降,人才市场就以此类专业人才就业难、待遇低等现象反映出来,造成一定程度的过剩,成为“冷门”,诱导人们不再选报此类专业而转向其他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形成新的“热门”。
然而,现在“热门”的专业,不一定永远“热门”,现在“冷门”的专业,也不一定永远“冷门”。它们是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变化的。如果我们不了解市场经济规律在人才市场上的作用周期,盲目挤报“热门”,有可能仅仅抓住了“热”的尾巴,等大学毕业后,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上的过剩品。
城市发展VS高校名气:就业首选求学地
求学看城市,城市发展与高校数量的多少、名气的大小相辅相成。城市的地域、区位优势、支柱产业等与大学的气质、学科的组成息息相关。尤其是当你大学毕业时,如果想留在当地就业,就一定要提前考虑当地的经济传统和支柱产业情况。
也许有人会说:我干嘛非在母校所在地找工作呀,反正现在都是双向选择,我可以到更好的城市去应聘。
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设想一下,北京的单位招人,它会在北京的大学里挑学生呢,还是更喜欢到西南去招人呢?如果你在东北,广州的公司通知你去面试,你是去还是不去呢?而且,再著名的大学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毫不夸张地说,除了清华北大,国内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在就业方面能够在全国畅通无阻。比如说在山东,人们最认可的是山东大学;在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在西南,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是无可争议的老大;在福建,当地人眼里除了厦门大学就没别的学校了,但是在外省人眼里,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厦门大学是重点大学。
[发布者:yezi]
-
精彩推荐
- 金平果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六版)新鲜出炉
- 2020-2021年中国研究生教育高校竞争力排行榜(500强)
- 机械硕士研究生学科(专硕)排名_金平果2020-2021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分学科(专硕)排行榜
- 材料学专业排名_评价网2020-2021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
- 金平果2020-2021年教育学学科排名——高校研究生教育分一级学科排行榜
- 新鲜出炉!后“SCI至上”背景下我国第一个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 捐资700万!邱均平颜金莲教育基金重奖涟源四中优秀学子
- 发挥第三方评价优势 助力科研评价改革
- 第四届全国“双一流”建设与评价论坛 延期举办的通知
- 杭电举行邱均平颜金莲教育发展基金捐赠签约仪式
-
最近更新
- 《EVALUATION & MANAGEMENT》(Quarterly)2020 Issue 5
- 教育部启动实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内附实施方案全文
- 回首2020,展望2021,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政策大盘点!
- 特别报道|邱均平:新时代我国科研评价体系重构中必须处理好八大关系
- “金平果”首次发布职业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
- 新工科研讨(七):佐治亚理工学院开展研究生就读体验调查
- 新工科研讨(六):佐治亚理工学院工程学院的“重大挑战”学术项目概况
- 新工科研讨(五):佐治亚理工学院设置研究生工程创业项目
- 新工科研讨:麻省理工学院设置研究生跨学科工程学位(四)
- “金平果”公布2021年加拿大大学留学排名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