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关注评价网
首页 English

金平果科教评价网 — 权威高校排名

您所在的位置:评价网 > 大学排行榜 > 教育规划 > 权威解读 >

杨德广:从“国学小天才”被拒看“去行政化”必要性

来源: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10-09-13 10:05    
更多

陕西高中生孙见坤,被同学称为“国学小天才”。今年高考前,他参加了复旦大学举办的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从3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还通过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但此后的高考成绩距一本线差6分。于是,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但陕西省招办不同意投档。
 
就在此事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与热议时,复旦大学招办出来澄清:复旦大学文史哲专业8名专家并非联名请愿,只是向学校建议破格录取孙见坤到历史系,得到校招生领导小组的同意。经反复沟通和协调,陕西招办坚持不予以投档录取,复旦大学对此表示尊重。
 
上面两条新闻内容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复旦大学确有8名教授建议录取,学校也明确表示破格录取孙见坤,但陕西招办坚持不放行。这让笔者不由得联想到近两年上海民办高校的招生窘境:由于上海地区适龄人口总量减少,上海的高考考生人数逐年下降,如今年比去年减少万余人,使得各高校在沪招生计划也相应减少,上海一些民办高校纷纷到外地寻找生源。外省市许多考生愿意来沪读大学,上海高校也愿意招收,但某些地方教育厅及招生办公室却卡住不放投档,坚决不给这些学生盖章放行,令外地考生只能望沪兴叹,令上海民办高校招生人员怏怏而退。
 
中国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严重
 
地方行政部门、招生办公室手中的一枚小小公章,却有让“国学小天才”被拒、外地考生难进沪读书的威力,凸显了当今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名不副实,更凸显出中国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的严重。不顾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完全依靠行政机构,按照行政手段、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管理教育、管理学术,显然这是与以教育教学以及学术活动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格格不入的。
 
陕西招办拒放“国学小天才”的理由有两条:一是严格执行规定,宁可牺牲一个天才,也要保住高考公平;二是害怕破格会撕开规定的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会接踵而至。
 
实际上,这两条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第一,严格执行规定和破格录取人才并不冲突,自主招生主要针对那些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某领域有特殊才能的考生,目的在于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孙见坤得到多方教授和专家的肯定和赞扬,被评“在中国古典文化素养方面具有极佳的学术潜力”、“出类拔萃”、“万里挑一”等,而陕西招办宁愿维护自己的行政权力,不顾埋没人才,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才不负责的表现。第二,陕西招办明知孙是人才,却执意拒绝放行,生怕被别人说开后门,这种思维方式显然是出于保护自身利益,而不是保护人才。倘若以后有更多的像孙一样的特殊人才接踵而至,完全值得继续放行,乃国家之福,是好事。
 
笔者曾咨询过某地方行政部门为何不肯放当地考生到外地高校就读,该部门负责人坦言:若放行,当地高校的招生指标会受到影响。如此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实质是维护至高无上的行政权力,是用职权剥夺了许多考生上大学的权利。这种不尊重人才、不尊重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行政化作风,实在让人费解。
 
应让自主招生高校切实行使自主权
 
笔者认为,招生本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属于高校的教育事务、学术事务,考生是否录取主要由学校决定,而不是由地方行政部门决定。地方招办主要是做好服务工作,包括调控招生计划、提供学校和考生信息等,而不是行使具体的录取权。对具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更要网开一面,切实让它们行使自主权。
 
然而,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并不“自主”,仍受到主管部门和地方招办行政权力的控制,地方招办对高校招生的干预力度甚至强化到具体该招哪名学生、不该招哪名学生,让原本有限的自主招生权缩水。这既表明高校的自主招生从未摆脱过外部行政权力的束缚和牵引,又表明现今的自主招生仍是“一个分数线一刀切”。
 
高校自主招生应当是真正的自主,而不受制于高考分数。目前即使考生通过了高校的自主招生,仍必须参加高考并达到一定的分数线后才能被录取,如复旦、交大的自主招生,就需先笔试、再面试,两关通过后,理应可以录取了,但还必须参加全国统考,达到规定的分数线。这对有专、特长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真正有专、特长的学生,由于统考差几分而被淘汰,岂不是失去了自主招生的意义。
 
自主招生的本意是招收考分不是很高但有鲜明专、特长的学生,或在某领域很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因此在录取时,学校应充分根据学生的专、特长而不是考分,行政部门应充分尊重学校的意见而不应在考分上设置障碍。
 
现行各种各样的高考加分政策,多数与高校无关,而是由地方招办确定,并未真正体现大学对特殊人才的要求,某些方面反而提供一个权力寻租的渠道。试问,既然玩航模、练武术都可以加分,为何一个高中生参加过从高校到电视台的国学竞赛并屡屡获奖,还写出让教授专家拍掌叫好的考证论文,就不能多加几分?高校招生行政化,直接导致高考招生制度更加僵化和招生自主权缺失,最后的结果是人才失落。
 
应对高校招生“去行政化”
 
要让高校自主招生不再受制于地方招办和高考分数,避免将来更多的“国学小天才”被拒,就必须对高校招生“去行政化”。
 
首先,应赋予大学完全的自主招生权,让大学直接面向学生,学生直接选择大学。既然引入自主招生,就应当相信高校,行政部门不要事无巨细地管。只有在行使完全的自主招生权、免受外部行政权力干扰的条件下,高校和教授才能根据自己意愿要求,选择自己认为优秀的人才。这既让各种偏才、奇才能脱颖而出,进入自己喜欢的高校接受“因材施教”,又体现大学“兼容并包”的自由精神,让高校充满活力,不再千篇一面。
 
其次,应让通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不必再参加高考。继续以高考分数为基准的做法,必将导致以分为本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扼杀了有专、特长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比较赞成上海大学的自主招生办法,即考生只要通过学校自主面试,就确定被录取,不再参加高考和划分数线。录取谁不录取谁的权力完全在学校,行政部门和招办不予干涉,这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全国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很少,而且自主招生数占总招生数的比例很低,行政部门应大胆放手让它们行使自主权,不要不放心,不要设置种种障碍。只有在“去行政化”的体制下,高校才能真正行使招生自主权,才能避免将孙见坤们拒之于大学门槛之外,将来才会有更多的“文学天才”、“化学天才”等免于重蹈今天“国学小天才”的覆辙,中国未来大师的诞生才大有希望!
    [发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