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关注评价网
首页 English

金平果科教评价网 — 权威高校排名

您所在的位置:评价网 > 大学排行榜 > 教育规划 > 权威解读 >

加分,如何斩断“少数人红利”

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10-08-26 10:47    
更多

宋嵩绘

  亮点

  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

  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公开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办法、程序和结果。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

  ——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难点

  本报北京8月12日电 (记者赵婀娜)湖南娄底“高考状元”均为“武林高手”,29个省区市的65名文理科状元中有30人为“加分后状元”……随着2010年高考录取工作的推进,各项与高考加分相关的事件成为公众和舆论关注的焦点,高考加分政策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证高考制度的公开、平等,也成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专家和学者们热议的话题。

  记者注意到,利用高考加分政策作假等有悖教育公平和“阳光招生”的事件,近年来多有发生,而其中,“三模三电”(即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体育特长”、“少数民族”正成为加分违规事件的“多发区”。

  有网友指出,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200种的加分规定。目前,高考加分已呈泛滥趋势,并呈现出向区域内的相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向少数中学、向个别项目集中的趋势。

  还有网友指出,加分制度已成为一条隐蔽于僻静处的特权小径。一些加分规定出现“加分寻租”、“特殊的奖励政策”现象,让这项初衷是为了寻求教育公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制度,沦为少数人的“红利”。

  面对公众的呼吁,教育部近日表示,“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和高考加分政策”,对于高考加分政策实施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将认真清理。

  针对“取消高考加分”的社会舆论,有专家指出,一定要审慎论证,取消这一政策,高校招录将有可能再次回到完全依据考分高低定胜负的“原点”。而事实上,既要通过高考的政策设立保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又要保证政策和制度在阳光下规范进行,才是《教育规划纲要》落实过程中的重点所在。

  

  “公平”关乎制度生命力(观点)

  倪光辉

  近年来,有关高考加分的丑闻频频被曝光。“项目多、执行滥、结果假”……高考中的“不当加分”越来越引起百姓的反感。究其原因,在于加分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运作过程不够透明公开,在一些地方,严重异化成了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的工具。

  高考设立一些加分项目,其出发点是在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和方式上进行一些探索,弥补现行制度中分数一元标准的局限,以及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造成的实质性不公平现象。客观地看,高考加分在平衡地区教育水平差异、选拔各类特殊专门人才等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灰色加分”、“暗箱操作”浮出水面,加分项目、加分比值在某些地方,已不幸演变成由教育部门、培训市场等组成的“招考产业链”中的一道环节。

  本意是为了“纠偏”的高考加分制度,却由于部分加分项目本身裁量自由度过大、选拔程序的公信力又存在问题,不仅未能对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反而容易带来新的教育不公,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加分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健全一系列操作性强的配套制度,让信息公开透明,尽可能压缩人为操作和权力寻租空间,让真正需要加分的人加到分。

  与此同时,更要下大力气探索新的渠道,改革高考招生录取方式,扩大高校自主招生范围,尝试通过推荐、听证、考核等其他方式,让优惠政策惠及那些真正需要的人。

  当前,比“加分”更重要的,是如何给人以公平、公正的信心。既要保证程序上的公平,更需兼顾实质内容的公平,这样的政策,才能令人信服。

  

  在全国率先取消全部省内加分

  山东:把“变味”加分拉回正轨(难点)

  赵婀娜 张兴华

  暑假,山东省济南市一所重点高中任班主任的李敏发现:即将升入高三的校学生会干部王聪聪,学习态度比以前更为端正。“我原来认为自己高考时可以加分,所以不自觉就放松了。现在看到高考录取全部取消省内照顾分,自然就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身边一些原来有各种‘加分安排和保障’的同学也都放弃了这个念头,专心于学习。”王聪聪说。  

  过去,山东省凡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者都享受加分录取的待遇。为让高招制度进一步彰显公开、公平、公正,今年3月,山东省宣布,从2010年起,全部取消省内制定的加分等照顾性政策,坚持公开公正,做好特殊类型考生的资格审查。

  消弭人为因素体现公平

  高考,“一分之差,千军万马”,一项施行多年的制度一朝取消,不是一件小事。尤其是加分政策从加十分到几十分不等,一旦取消,影响甚广。

  为了让决策更为科学、合理,山东省经过了长时间的分析论证。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说,山东对现行招生政策进行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后,取消了一些照顾政策,如:艺术特长统一测试加分,省市优干及三好学生加分,应届生加分、农业院校降分,行业定向生照顾等。

  政策的取消,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照顾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某些社会环境下执行起来很难,很快就偏离航线,成为不正之风的突破口。

  据了解,山东省取消的高考加分项目多数是那些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在多年执行过程中,已经变了“味道”或偏离了轨道。有省内高校负责人反映,从近年高校录取的情况分析,一些加分考生的综合素质并不十分突出,山东自行增加照顾性加分已没有“确需设立”的必要。而取消这些加分政策,还有助于保证高考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取消高考省内照顾性加分项目,是录取走向公平和公正的重要一步,我们非常赞成。”这是记者8月10日至11日在山东省实验中学和山东师大附中采访部分家长时得到的一致观点。

  强调综合评价和过程考核

  高考加分制度的初衷是为保证教育公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那么,取消加分会不会影响到特长学生的录取呢?又会不会使得高考制度回归到“唯分数论”呢?

  山东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山东省取消加分政策的同时,已经充分考虑到如何将在某些方面体现出特殊才能的考生招录上来,那就是“综合评价”和“过程考核”。也就是说,在高考录取中把学生高中阶段的综合评价信息,包含平时的学业表现、各类特长、各种获奖情况等纳入考生信息档案,要求高校在录取时充分考虑。

  记者了解到,2009年起,不少山东省内高校就已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招录取挂起钩来。如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政法学院就在高考录取中加强了考生“高中综合评价”的权重。“强调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招录取中的重要作用,无论对高校还是高中,其意义都是积极的,既是国外招生制度的先进经验,也是我们国家未来高考招生制度的发展趋势。当然,这项改革探索需要高等学校和高中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宋承祥说。

  据了解,经过一年的探索和试验,原来对取消加分政策有顾虑的山东省很多教育工作者,现在也持积极态度。泰安市泰山区南关中学校长孙兆航说:“一方面,在高考科目中增设‘基本能力’测试,强调对高中阶段的过程考核,这是对中学生‘全面加特长’的有力引导;另一方面,取消不必要的高考加分,积极完善高考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标准,让那些投机取巧的人无机可乘,让考生和家长看到公正和公平的伟大力量。二者齐头并进,才能从根本上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公平竞争,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有效。”

    [发布者:dong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