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关注评价网
首页 English

金平果科教评价网 — 权威高校排名

您所在的位置:评价网 > 大学排行榜 > 教育规划 > 权威解读 >

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综述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0-08-26 10:21    
更多

  “黑屋子、泥台子”消失了,漂亮安全的校舍拔地而起;“上完初中、出外打工”改变了,“外出打工、先上职中”成为孩子们的选择;高考“独木桥”拓宽了,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发展成果。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以邓小平同志亲自作出恢复高考、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等重大决策为起点,我国教育迈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步伐。  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即将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些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不断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新需要。

  扎实而持续的探索,积聚成稳步向前的力量。改革,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保障  从管理体制到办学体制,从投入体制到其他相关制度,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尊敬的校长:您好!因上学心切,家中困难,我不得不写这份申请书。每年开学的这一天,我们都怕爸爸不让我们上学,希望学校能够免去部分学费……”

  这是2005年一名初一学生写给青海省西宁市回族中学副校长拜秀花的求助信。那时的拜秀花,心情格外沉重。

  两年后的全国两会上,拜秀花见到记者时,满面春风:“这些年,国家加大对西部教育投入、实行‘两免一补’后,我们青海的教育真是一年一变样,五年大变样!”

  拜秀花喜悦的背后,是中国免费义务教育扎实而有力的步伐。进入新世纪,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新形势,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新体制。同时,我国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国城乡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义务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作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在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改革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管理体制方面,不仅仅是义务教育,我国教育各个阶段都迈开改革创新的步伐。

  十几年前的贵州山区,大山上写的标语都是“读完初中,出外打工”,几年后,标语变成“读完初中读职中,打工致富样样通”。这折射出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层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形成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体制。职业教育正在成为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

  “学术委员会对学校的成长极为重要。”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如是说。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让清华的教授们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教学与院、系、专业设置等学术上的事儿,都由学术委员会说了算。近年来,我国审时度势、大刀阔斧,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和规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开始向宏观管理转变。

  一系列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力措施,真正体现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从办教育、抓微观向管教育、抓宏观转变,该管的事真正管好,不该管的事坚决放手,进一步激发了教育的活力。

  而论及办学体制改革,不能不提到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该法律颁布后,民办教育迅速发展。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09万所,比2003年增加了约3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4万人,比2003年增加约1400万人。

  如今,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办学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和满足城乡劳动者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

  不久前,江西蓝天学院董事长于果看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后,于果很激动:“民办教育部分说得非常好。我的感受是:办好中国的高等教育,离不开民办学校;公办学校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具有活力,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办好。”

  同时,我国在相关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改革教育投入体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教育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教育发展成果是清渠,那么,教育改革就是源头活水。教育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巨大成果,有力地保障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关链接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从体制入手,我国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我国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决定》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部署。

  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和重大调整。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战略性转变。

  

  改革让人民群众得到最大实惠

    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初步实现所有孩子“有学上”,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取得辉煌成就。

  体制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0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每每对比今昔教育,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向巴平措总是感慨万分。1947年出生于一户菜农家庭的向巴平措,解放后上的是昌都地区第一所小学,那时的文盲率高达95%。

  从1985年开始,西藏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到2008年,西藏73个县(市、区)已全部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其中70个县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曾几何时,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有学上”的难题困扰着决策者。

  “国民之智愚贤否,关国家之强弱盛衰”。党中央、国务院把普及义务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2007年,随着“两基”攻坚的胜利完成,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从2000年的99.1%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88.6%提高到98%。

  ——2008年,全国城乡实现免费义务教育。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实现的一个跨越!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县的陈银是下岗职工,每月只有300元的政府补贴。家里一儿一女都在2008年考大学,这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他一度想卖掉房子筹学费。

  幸运的是,由于国家颁布的几项助学政策,儿子陈杰顺利获得了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女儿陈峰也被华中师范大学录取,成为一名免费师范生。

  儿女都能上大学,陈银心里一块石头也落了地:“要是在原来,这是不可想象的事。还是党的政策好啊!”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同时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为保证考上大学的学子都能上学,国家于2007年建立新资助政策体系。2000年到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2.5%提高到24.2%。

  ——在新世纪的头十年,我们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50年的历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实现的另一个跨越!

  1999年毕业于郑州水利学校工民建专业的石建增,因为家庭贫困选择了读中职,成绩优秀的他留在校办建筑公司工作。几年后,他又通过了国家造价工程师执业、咨询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的考试。2008年,他当上了河南世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合伙人”。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它不仅在国家经济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每年有1000万名左右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

  ——经过多年发展,高职和中职分别占据了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这是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

  今天,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

  今天,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让所有孩子“有学上”的目标。

  今天,我国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今天,我国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已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这些成就归结起来,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制度基本确立,实现了教育大国的崛起。

  突破体制障碍进一步深化改革  面对世界发展新形势,面对我国发展新格局,面对人民群众新要求,教育体制改革急需进一步深化。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已画上句号。

  放眼国际,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再看国内,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我国教育也面临深层次变革。目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难度大、压力大、任务重——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钱学森之问”,背后折射的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能上学”的问题基本解决后,“上好学”的问题还困扰着群众,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推进还面临很大困难和阻力,人们的教育观念亟待转变,人才评价机制亟待改进;

  ……

  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改革,人民群众期盼教育改革!“改革符合目前教育的实际,也符合老百姓的期盼。”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现在教育发展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果停留在老办法,这些问题将会无法解决。”

  针对教育面临的深层次矛盾,社会已在下一步改革方向上形成共识:

  ——破除传统观念束缚,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元选择、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教育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先进经验,引进优质资源,广泛开展教育国际合作。

  经验来自基层,创造来自群众。针对教育面临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许多地方和学校已经作出了探索:

  辽宁省建立600多家产学研技术联盟,全省高校获得企业技改经费84亿元,转化科技成果3000多项,为大中型企业一大批重大和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提供了强大支撑;福建省实施高校服务海西六大工程,教育部门在当地产业振兴计划的基础上跟进人才培养计划。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根据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兴趣浓厚的实际,打破陈规,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社团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倾斜,使之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华中科技大学集纳“点团队”、“冰岩作坊”等多个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成立了专门的启明学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产生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创新成果。

  2010年,中国教育改革之年。教育部门也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步伐。教育部与上海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教育部与贵州省共建毕节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一个个合作项目,一份份合作协议,拉开了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大幕。

  眼下,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改革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今后几年,每年都将围绕工作重点,出台一个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今天,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将会更加艰辛、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对此,专家学者纷纷建言。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说:“如果说过去25年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新旧体制的转轨,即着力革除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教育体制的弊端,那么,今后1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将是在扫除体制性障碍的过程中,着力新体制的制度建设。”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就是进入了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期,而体制机制改革与既得利益格局的调整密切相关。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能否跳出既得利益格局的羁绊,将决定中国未来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成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有教育战线的艰辛努力,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颁布实施,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果,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惠及人民群众。

    [发布者:dong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