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蓉蓉是湖南怀化学院中文系广播电视专业大四学生,家住湘西的会同县堡子镇,父母都在广东打工。半个月前,在考完公务员()后,粟蓉蓉第三次来到长沙找工作,连续参加了6家企业的招聘。很快,有两家企业通知她来上班,可是不包吃住,工资只有1500元。粟蓉蓉对此很犹豫:“这点钱在长沙还不够租房与交通的费用,爸妈为供我读书,已经在外打工多年,我不想再向家里要钱了。” 粟蓉蓉班上有44名学生,找到工作的却不超过5名。“一半的同学在考研()。有的同学是在逃避工作,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学校不入流,想要考上更好的大学,最好是北上广的重点高校。”她说。 每每看到招聘网站上一些企业写着“要求‘211’、‘985’高校毕业生”,再想想自己家庭条件和所学专业的激烈竞争,粟蓉蓉就会感到一种无奈。她告诉记者,学姐学长们大部分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有少部分在地市一级的报纸、杂志、电视台工作。她前不久参加的招聘会,只有3家单位提供编辑、记者类岗位,她转了半天,只投出一份简历。 记者采访了永州的湖南科技学院、湘潭的湖南工程学院、岳阳的湖南理工学院等处于地市级城市的二本院校毕业生,他们的经历或多或少都与粟蓉蓉相似。 弱势阶层学生就业更难 在采访中,不少地方高校就业处负责人向记者大倒苦水:“相对于‘211’、‘985’的学校,地方院校就业形势无疑更加严峻。我们花费的精力、物力、人力比重点高校多得多!” 湖南科技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胡清华说,像湖南科技学院这样地处偏远的地方院校,缺乏就业资源,就业环境也没那么宽松,学生的就业成本较大,并处在比较尴尬的位置,不能找到较高层次的工作,差一点的又不愿意去。从人才培养的定位来说,高职大专可以对口培养,重点高校与行业性院校对口性也比较强,但大部分二本院校培养的是通识人才,行业性不强,专业不对口。 一些高校负责人表示,从生源上看,重点高校纯农户学生比例越来越小,但二本院校纯农户等社会弱势阶层学生比例却越来越大,这也加重了二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程度。 胡清华说,这些年学校抓就业,首要的就是抓纯农户学生,但效果依然不明显。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2013届有本科毕业生3179人,其中纯农户家庭毕业生949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而这949名纯农户毕业生,截至4月底,只有283名实现就业。 湖南工程学院就业处副处长吕聪也有同感。他说,学校有70%的学生来自农村,而城市生源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待人接物能力、文字处理水平甚至眼界的开阔程度,往往高于农村学生,这些因素也会成为其竞争优势所在。因此,企业很少把机会给予地方本科院校学生。 教育系统带头杜绝就业歧视 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一直关注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今年两会上,他第二次提出“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明确增加反就业院校歧视法律条款”的议案。 罗和安认为,近年来,根据毕业院校层次、身份硬性设置大学毕业生就业门槛的就业歧视问题,在很多领域非常严重,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用“院校门槛”来区别对待高校毕业生过于简单粗暴,实际上剥夺了绝大多数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招聘活动,均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但胡清华注意到,很多单位尽管明面上没写,但在收简历时却区别对待,连一些地方的教育局在招聘教师时也明显存在差别对待:重点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只要试教通过就直接录用,而来自湖南科技学院这样学校的师范毕业生,则要经过重重程序与选拔。“因此,要规范招聘行为,还需细化到行动上,尤其是要从教育部门自己做起。”胡清华说。 胡清华建议,政府应对二本院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地方高校在经费上适当倾斜,给予弱势群体学生更多的关注,而教育系统更要从自身做起,进行专项督查,开通举报热线,坚决杜绝就业歧视。(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李艳红 周平尚) (中国教育报 阳锡叶 李艳红 周平尚)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袁新文:“最难就业年”如何破解
·70%学生来自农村 地方院校学生渴望就业援助
·北青报:清华博士求职被拒背后的学历血统论
·多些就业公平,理想才能丰满
·首经贸招办主任曾庆梅:学校就业率五年都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