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是时候迈向中高端了 文/王新亚 最近,“十三五”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部署引起社会热议。在许多人看来,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转型升级的压力凸显,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支持已成为迫切要求,甚至成为转型升级成败关键所在。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供给方,中国教育必然要做出相应改变,普及高中教育就是应对之策。 其实,“普高”不仅是经济发展从外部倒逼的结果,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所致。事实上,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多年来不断高涨,在此推动下各地对普及、免费高中教育的探索早已遍地开花。“普高”进入中央政府议事日程,将是实践推动下的水到渠成之举。不仅如此,把“普高”放到更深广的历史坐标系中去观察,我们会看到,中国教育和中国经济一样,已经到了一个提质升级、迈向中高端的历史节点。 回望历史,我国自1986年推行义务教育法至今已近30年,普及9年义务教育达标也已1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却明显滞后。当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初中为主,这样“中低端”的国民教育素质水平显然无法支撑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要求,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随时代进步而提升的教育需求,更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不相适应,已经到了必须提质升级、迈向中高端发展的历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高”,正是中国教育迈向中高端发展的历史起点。 中国教育迈向中高端,与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任务一样艰巨复杂。由于现实困境与历史欠账并存,中国教育不仅要解决某些领域的“产能过剩”与粗放发展,提升质量、打造精品,还要扩大某些领域的“生产供给”,比如高中教育、学前教育、老年教育等领域。教育作为公益事业,其主要投资来源于公共财政,迈向中高端发展是对政府财政、执政理念的一大考验。当前,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将积极发展教育的理念切实贯彻到各级政府的执政行为中去,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如此才能不至于重复教育投入长期达不到GDP4%的老路。 中国教育迈向中高端,无疑是一大挑战,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大机遇。能否把握机遇,不仅考问各级政府执政能力,也考问每个中国人的智慧和决心。我们必须敢于为自己投资,为未来投资,携手努力将国民教育水平推向中高端,这才是一个拥有伟大梦想民族的选择。 “普高”背后的劳动力素质之痛 文/半月谈调研小分队 当前,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与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之际,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中阶段教育不仅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纽带,也是学生成长为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阶段。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高素质劳动力的发展需求相一致,意义深远。 “没文化的,只能打杂” 当前,我国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和高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明显,因此,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意义重大。 其中的意义,对于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来说体会更深。一些人过早进入社会,当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之后,许多人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后悔和反思当初的弃学。 今年20岁的刘明(化名)在山西太原一家事业单位当门卫。他的老家在山西古交市河口镇。初中毕业后,他没有继续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而是选择了外出打工。 刘明先去了古交市一个酒店的洗浴中心干服务员,一个月挣1400元。一年后,他觉得工资太低,以后也没有出路,就辞职了,又去一家饭店当帮厨,没多久又不干了。后来,他决定到太原打工,觉得大城市机会更多。然而,去了之后他才发现,在太原,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得要学历,要不然就得会技术,而自己什么都没有,最后只能当门卫了。 “有文凭的就能找到一些重要岗位,比如前台之类的,而没文化的,只能打杂。”刘明说。拿着一个月2000元的工资,每天做着简单重复枯燥的工作,刘明心有不甘,但更多的是无奈。“现在很后悔,如果自己当初能听父母的话去上个中职,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 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焦点在于素质 来自人社部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2.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总量仅为1.19亿人,仅制造业高级技工一项的缺口就高达400余万人,高级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从而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升级。 “为什么在我国有很多产业是过剩的?就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素质和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国家拥有很多优秀的不同专业素质的人,做出来的产品会怎样?”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说。 1990年,20岁的黄德春走出四川安岳农村,只身来到深圳打工。吃苦耐劳,努力钻研焊接技术,黄德春迅速成为企业的焊接技术骨干,考取了国际焊工证。当大多数外出务工者月收入只有五六百元时,黄德春的月薪早已过万元。 当前,一方面技术工种招不到优质人才,另一方面普通农民工找不到相对高薪的工作,矛盾的症结就在于普通的农民工因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技能缺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工作需求。看到这种情况,2010年,黄德春创办德春机电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训电工和焊工两项专业技能。虽然学校规模并不大,但是每年都有1500名左右的农民工在学校参加培训。黄德春告诉半月谈记者,学校毕业生每个月的收入都能超过8000元,是普通农民工靠出卖体力所得收入的两三倍。 “普高”不能让中职滑坡 对于“普高”背后的重大意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认为,一是满足人民群众“能上学、上好学、多上学”的愿望。通过提高国民受教育年限,提升劳动者素质,增强受教育者脱贫致富能力,打破代际贫困,缩小收入差距。 二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克服人力资源提升的瓶颈,培养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三是适应国际教育竞争的新挑战。我国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整体处于世界中上水平,多项指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但高中阶段教育仍是一大短板,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刚过10年,从业人员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而发达国家大多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86.5%。按“普高”要求,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国家也提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要大体相当。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目前许多地方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非常接近或超过90%的目标,然而,从结构来看,普高和中职在校生比例大致在6:4,离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仍有差距。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5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统计,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已连续5年下降,明显低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不低于高中阶段50%的要求。 “普高”热潮中,中职如何做到不落伍?湖南慈利县职业中专副校长高兴认为,普职分流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分流,不能以学习成绩优劣作为普职分流的原则和标准。如果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对职业学校重视、公平对待的态度,那么中职会吸引越来越多优秀生源,培养出的人才将会在技术专长、文化素养、理想信念、职业规划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采写记者:王菲菲、贾立君、袁汝婷、赵叶苹、许茹、许祖华)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普及高中教育成为国策:欲解劳动力素质之痛
·2015中国新高中特色发展论坛即将开幕
·高中三年怎么样少走弯路 提高学习成绩
·全新高中课标明年11月出炉 预计2017年使用新教材
·高中新课改方案明年11月出台 校本课程是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