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 我是金陵中学物理教师,大学本科毕业,2005年获得教育硕士。1971年出生,1991年工作,长期任教高中物理教学,担任班主任十几年。2008年获得中学高级级教师资格,2002年9月东台市人民政府授予“东台市教坛十杰”称号,2003年被评为盐城市第五批“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能手”,2013年获得南京市教学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得南京市年度考核“优”,多次获得金陵中学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称号。本人的教育教学效果在历次高考()、小高考成绩的终端显示都为优秀。 多年来,我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化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在学生和家长中有着非常好的口碑。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本体现在:课堂教学做到“形象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能经常并有效地运用DIS传感器实验进行辅助教学;能自制各种实验教具进行演示或探究方面的实验教学;参与并主持个人课题多项。 自工作以来,本人独立发表在省级刊物以上的文章20篇以上,多篇在核心期刊发表。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收集。2005年与徐锐老师共同编写南京大学(招生办)出版社出版的《物理一卡通》第一册。2010年出版专著《有效教学: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23万字。2012年4月,参与朱建廉老师出版的《新课程 高中教师手册 物理》(79万字)的编写,本人撰文8万字。最近校本课程教材《做做简单传感器》一书也已经完稿。 总之,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我教学观念和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最终在学生中能够获得很多的好评,在教学中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实现,甚至某些成果能够得到发表和同行的公认,这些都令我有所自豪和欣慰。 教科研成果 一、课题研究 1、2005年参与黄皓燕研究的省级课题《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参与) 2、2005年11月硕士毕业论文《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材建设初步》通过答辩 3、2007年6月,主持研究的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个人课题《物理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发与研究》结题。(主持) 4、2009年6月30日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研究》结题,本人参与子课题《基于交互白板的物理学科有效教学研究》(教电馆研66110155-063号) 5、2011年4月结题,参与朱文军主持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促进观念转变的各种教学策略”(参与) 6、2012年,崔卫国、徐锐承担的南京市十二五规划课题《以传感器为载体的物化课程建设的研究》立项,立项号为L/2011/006,同时江苏省《以传感器为载体的物化课程基地建设》申报成功。 二、参与编书与个人专著 1、2005年与徐锐共同编写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物理一卡通》第一册。 2、2012年4月,参与朱建廉老师主编的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 高中教师手册 物理》(79万字)的编写,本人撰文8万字。 3、2010年5月,出版专著《有效教学: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共23万字,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校本课程教材《做做简单传感器》已经完稿。 三、发表的关于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章 1、2007年1月,在《物理教师》第1期发表文章《关于新课标选修3-1“磁场”一章的教材分析》;2007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第6期转载文章《关于新课标选修3-1中“磁场”一章的教材分析》; 2、2007年4月 ,《物理教学》上发表文章“课堂体验活动案例介绍”; 3、2007年8月,在《物理教师》第8期上发表文章“楞次定律的教学互动设计与反思” 4、2007年9月,在《物理教学》第9期上发表文章“利用DIS实验探究玻意耳定律” 5、2008年9月,文章“用DIS系统验证玻意耳定律的误差分析”《物理实验》第9期杂志上发表 6、2009年2月文章《借助DIS实验提升学生探究的层次》发表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第1、2 期,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2009年第6期转载 7、2010年1月“谈谈传感器教学中随堂实验的设计与思考”发表在《物理教师》2010第1期 8、2011年“形乃有效教学之源”发表在《物理通报》 9、2013年在《南京教研》发表文章《置身实践 创新随行——关于高中实践课程建设的思考》,以及《金陵中学以传感器为载体的物化课程实施方案》 10、2013年2月《物理教学》第2期“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实验的另一种创新设计” 3、自制教具若干 典型的有传感器器演示仪、探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演示仪。 材料一、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江苏省自2005年开始实质性进入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从2005年开始了课堂教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至今已经经历9年。本人也从高一到高三的物理教学经历了三轮循环,深刻体会到再也回不到九年前的课堂,当前课堂的风格、性质、层次都已经大不相同,面对的学生也越来越适应更多的变化,感觉整个世界都在飞速向前。 一、教材的新时代元素促进教师教学现代化 课程改革之初,全国的教材版本有五类之多,江苏更多的选择了人教版教材。现行的教材编写更为具体,情境生活化,问题思考多维度,知识点间呈现更具连续性和现代化的特征,在重点问题上甚至不惜笔墨,课后的习题具有大量的可实践的特点,便于学生阅读、能激起学生实践的愿望和兴趣。比如,在设计参考系的教学中提到“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会让学生联想丰富,激发民族自豪感。在速度测量中既进行传统方法的测量又介绍速度传感器如何测量速度,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使用一对力传感器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新教材中现代化测量器材的介绍迫使师生共同学习,教师深感“与时俱进”的紧迫性,课程教材的改革直接推动了教师向高素质方向发展。 二、课堂中学生主角应更突出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从畏于提问题到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从少提问题到多提出问题,从不会提出好问题到提出高质量问题,这个过程是课程改革的精神贯彻多年后的成果。 最近华师大推出的“翻转课堂”,课堂的呈现形式上有了更大的变化,课前的视频预习成了学生思考的推动媒介,课堂成了学生讨论的舞台。学生的主角地位被一下子垂直地前置,教师的专业素养被提到了更高的层次。“翻转课堂”更是推动了教育者对课程改革精神的思考,不管什么形式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突出了,这也课程改革标志性的的进步。 三、学习中实验探究特征得到彰显 在物理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借助观察实验主动提出自己的思考,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供学生去研究。比如教材在学习“匀变速速度公式”前安排学生进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学生实验后,不但再次提升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而且对速度公式的得出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在学习“动能定理”前,带领学生通过实验研究“速度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学生对于规律如何从实验中总结,探究实验的图景会时刻提供丰富的元认知。 实验探究,对学生来讲是对未知的有目的的研究,可能耗去较多的时间,但学生留下的印象却非常深刻,只要有可能,用实验引导学生去研究问题归纳规律是一个值得去做的有意义的过程。从这点看,新课程的理念得到了渗透和落实。 四、教师的素养需要更多的提升 当学生的主动性越来越强时,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就越来越高。当你放手给学生,课堂中的学生是非常活跃的,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就像晴空中的霹雷,想不到,却又不得不面对。比如,摆球下摆的过程中重力的功率如何变化?你可能很好解决,但学生提出“什么位置重力的功率最大时”你是否准备好?比如学生让你讲讲“黑洞怎么形成的”,请你说说“三个宇宙速度7.9km/s,11.2km/s,16.7km/s是怎么得出的”,你是否准备好?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你不但需要通晓物理学史,还得重新阅读大学物理以补充更多的已经遗忘的高端知识。不过,如今的脑科学也得多多了解。 总之,新的课标促进了新课程的重新设置,推动了教材的编写改革,更是推动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深刻改变,适应学生,适应时代,引导创新,激活个性这些显目的关键词已经成了当今教师持续研究的课题。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2014课改杰出教师参评者:南京金陵中学崔卫国
·家长诉南京一中学强制有偿补课:复强调不能举
·陕西省教育厅:严禁高中学校推迟放假提前开学
·网友称部分中学补课 教育局:发现违规补课可投
·北京高中录取线预计上涨20分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