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国际英语科普夏令营,外籍教师正在同中国学生交流。 有关公办学校是否应该办国际部和国际班,一直是饱受关注与争论的话题。 尽管不久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生建学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于各种形式的高中“国际部”和“国际班”将进行规范,对于符合条件的、能够转入正常“合作办学”的要规范办学;不符合规定的,将进行清理。关于普通高中涉外办学的相关文件正在起草,将规范其招生、收费、证书颁发等具体内容。但近一段时间来,有关对各类国际班、国际部乱象的报道依然频频见诸报端。 而有关公立中学国际部应该如何收费、是否挤占公共资源等的讨论也始终不绝于耳。到底公立中学应不应该办国际部?如果可以办,又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需求: 学生向往出国留学 () () 学校希望引进国外优质资源 随着国家的日益开放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国内读大学还是国外读大学,已经成为公众的自由选择。记者在北京市许多优质高中调查时发现,近年来,要出国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学生质量也越来越好,以往都是成绩居于中下游的学生才考虑出国,但最近几年开始,高三毕业生中居于年级前列的学生也有不少放弃高考()(),选择出国。 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高中三年的确非常辛苦,既要保持至少前50%的GPA(平均成绩点数),还得业余时间学托福、做社会活动,时间不够用以至于不得不舍掉不少的兴趣爱好。让这些学生在出国前有针对性地学习国外课程、了解国外学校需求并做有针对性的应考准备和申请辅导,就成为家长和考生的现实需求,以及公立高中国际部、国际班应运而生的理由。 当然,除了一部分明确要出国留学的学生之外,在普通的公立高中内,还有一大批的学生游移在申请国外高校和参加国内高考之间,他们既不希望脱离本土的高考环境和备考土壤,又希望保留一份出国留学的可能。同时,他们还希望充分了解国外高中的授课模式与国外的文化背景。以北京八十中学为例,“在八十中学感受世界”,让学生不出国门便接触并熟悉其他国家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引入国际课程的重要因素。 记者了解到,八十中在举办国际课程的过程中,探索了中外教师共同组建备课组的方式,有分学科组成的老中青、中外老师以及双语老师组成的分学科备课小组,每周都要进行一次专门的备课组会,整合内容、资源互补、互相借鉴,小组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教学改革。 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的相关负责人也强调,“我们提出要办国际一流的学校。国际一流不是自己喊的,你得明白人家的课程怎么回事,真正弄清楚我们的课程优势在哪,人家的优势在哪。把国际的课程引进来,把国际老师引进来,国际学生引进来,各方都有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才有可能真正反观自身,查找不足。” 现状: 国际班备受追捧 办学质量良莠不齐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公立中学国际部”,我们发现,国内多所知名的公立中学都办了国际部或国际班。但国际部与国际班到底有何差别?公立学校的国际部和民办学校的国际部有何差别?公立学校的国际部同民办的国际学校又有何差别呢?别说普通的学生和家长说不清楚,就连不少教育业内的人士都说不清楚。 根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生建学的介绍,高中阶段的涉外办学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国际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二是中外合作项目或机构,目前经过各省审批报教育部备案的仅90个;三是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课程改革实验班”以及学校自行设立的“国际部”。 换一种更加通俗的解释,目前,形形色色的国际部或国际班中,第一类是真正的国际班,招收外籍子女或国际留学生;第二类是纳入中考招生计划的国际班,这类国际班需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额定招生计划,国际班的学生,既有我国高中学籍,又可获得合作办学机构的高中学籍,可选择参加“洋高考”,也可参加内地高考;第三类是普通高中(包括公办高中)计划外招生的国际班,这类国际班的学生,不通过中考招生,没有内地高中学籍,只能参加“洋高考”;第四类则是由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国际班,这和普通高中的计划外国际班运作模式类似。 目前,公众接触较多的,主要是后三类,而其中尤以第三类争议最大、问题最多,也亟待规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强调,问题比较大的是公办学校举办的计划外“国际班”,近年来一直面临公办学校办学资源流失(优秀师资到“国际班”教学)、学历教育机构举办非学历教育、多头监管以及财务不透明(国际班的学费收入有多少进入学校的账号,用于发展普通中学教育)等质疑。客观上说,政府部门的监管,主要应着力解决这类“国际化”的问题,明确普通中学能否举办计划外的国际班,并建立监管体系。 生建学也强调,目前,一些学校引进部分国外课程,进行“预科教育”,是打“擦边球”。这类课程通常是按地方课程改革实验批准办学的,收费没有法律依据。下一步教育部将对这类情况进行重点整合,对符合条件能够转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通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后依法合作办学,对不依法不合规的要坚决予以取缔。 未来: 国际化教育不等于留学预科 取缔身份暧昧的“擦边球”模式 我们看到,几乎是从公立学校国际部的诞生之初,就始终伴随着质疑声声,其中,尤以收费过高并缺乏监管、质量难以保证,以及是否占用公用资源最为突出和强烈。 据记者了解,以北京市政协委员籍之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已经连续多年提出“公办中学不应该举办国际班”。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普遍认为,公办中学举办国际班是对公共资源的不合理占用。公办学校的资金来源是政府支持,是所有纳税人的付出,应该完成正常的中学教学计划,不应该举办国际班。学生的多种升学需求,应该由民办教育机构承担,而不应该由公办学校承担。 对于这种观点,不少学生和家长也表示赞同,广西某高中的学生家长徐先生就认为,学校利用公办学校的资源发展国际班,占用了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资源,“很多高中都开设国际班,原本计划招600人,假如有80人去了国际班,原来这80个学位给谁呢?是否会产生寻租的可能呢?” 而对于这种观点,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某高中国际部负责人强调,“国际班收费与普通高中的收费不一样,不存在挤占资源问题。”还有学者认为,“高中阶段已经不是义务教育,责任不是普及,而是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国际部和国际班正是多样化办学的体现。所谓挤占公共资源的说法,这些学生已经通过高学费进行了补偿。” 针对日益浓厚的高中引入“国际课程”热,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在日前举办的第七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上的观点值得肯定,他强调,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教育国际化绝非留学预科化。公办示范性高中开设的“国际课程班”,不应成为留学“预科班”。对公办学校而言,应该着重考虑的不是招到多少个学生,收多少学费,而是应该思考通过国际班如何真正提升教育的国际化,从而对课程改革产生“鲇鱼效应”。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对公办中学办国际部,将进行清理和规范。我们期盼着,未来的公办中学国际部能更加规范、严谨,为高中的多样化办学、提升国际交流水平与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赵婀娜) (人民日报 赵婀娜)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火爆后的冷思考:公立中学应不应该办国际部
·四川一高中班实行罚款制度 穿西装进教室罚20元
·17岁少年背残疾父亲上高中 成绩优秀常考第一
·学生迟到遭打跳楼摔断腰 中学对涉事班主任免职
·广西一中学生被吊扇砸中 家长要求索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