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清华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合影。 清华大学团委供图
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服务于青海湟中一中的刘燕玲。 清华大学团委供图
2005年第一届去往西藏的清华支教团成员,右起侯晓明、袁非、吉·青珂莫、曹金、朱晓博。 侯晓明供图
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扎根于西藏山南地区的优秀志愿者代表任霄泽。 任霄泽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 李延兵)8个省15个县的奉献与坚守,15届218名志愿者的接力,十五年的前赴后继,薪火相传,650万小时的服务时间,26000名受益学生,5430名学生迈进重点大学的门槛,其中20余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清华支教人生生不息,不断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青春的光彩! 201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迎来15周岁生日。15年来,清华大学学子在祖国中西部各地的讲台上挥洒汗水、传递理想,将志愿精神不断延续,他们用出色的表现向服务地、向清华、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在支教奉献过的每一个地方镌刻上了青春的烙印,更将对支教地的深厚感情埋藏心底,化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不竭动力。 15年的青春奉献,化身纽带和桥梁 15年前,清华大学响应团中央的"扶贫接力计划",遴选7名品学兼优、素质过硬的同学成立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并向河南、甘肃、山西、陕西、青海、湖北等省派出志愿者开展支教活动,2005年,清华大学组织第一批赴藏志愿者,开始在"世界第三级"开展志愿服务,一届又一届的志愿者就这样满怀青春和梦想奔赴最艰苦的基层,用自身的坚守、付出和真诚改变着当地落后的面貌。 15年间,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勇担重任、不负重托的清华人,他们在支教服务结束后,近60%的志愿者回到学校担任"双肩挑"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许多志愿者在研究生毕业后,选择通过村官、选调、报考公务员等方式又回到西部,投身公共部门或重点行业,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15年后,如今的清华研究生支教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志愿者们不仅倾心奉献,更努力化身纽带,架起服务地域清华的联络桥梁,引入更多优质资源支持服务地发展,被当地领导老师赞许为"雪中送炭",他们的行动更是清华大学公益理念、志愿文化的重要体现,为清华学子提供了 "接地气","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好路子。 9年间用爱心照亮湟中的课堂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教育界,说起清华研究生支教团几乎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从2006年开始,每年湟中县都有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前来支教。这些支教学生始终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经常身兼多个年级、班级和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带领学生们取得了很多好成绩。 据统计显示,在清华大学学子志愿服务的湟中一中,从2008年起,高考重点率由23%上升到50.6%,本科达线率从64%上升到91%。在2013年高考中,湟中一中有2人考入清华大学、1人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我们要成为和志愿者老师一样的人,去外面看看,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家乡。" 当地学生在接触过清华志愿者之后纷纷表示有了考一个好大学的念头和决心。 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的徐国强去年8月和清华的支教老师们一起来到了清华园,在湟中一中,他和清华支教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高一时,清华支教老师的帮助让徐国强对清华有了深深的向往,"我们在清华等你来",志愿者临走时的一句话让徐国强斗志昂扬。最终,徐国强通过了清华大学"自强计划",正式成为一名清华人。"那一刻,不仅仅是激动,更是感动,我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对支教团的感激之情。可以说,他们在我最迷茫的时候为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也是他们为我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徐国强立下志愿,毕业后也要加入支教团,饮水思源、薪火相传。 研究生支教团工作获得服务地肯定的根本在于支教团工作对服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支教团作为清华在当地的"名片"和"代言人",也积极发掘自身潜力,在更大范围内为支教地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丰富当地的校园文化,建设广播台、读书角、开展辩论赛,设立助学项目等,将清华的元素引入到支教的学校中。 17岁刘燕玲从青海来到梦寐以求的清华园,如今,21岁的她又回到最熟悉不过的母校--青海湟中一中。日前,清华大学举行研究生支教团十五周年交流座谈会,刘燕玲作为支教团成员代表受邀发言,她分享了在支教期间和学生亦师亦友的故事,"我是很倔强,倔强到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所以收到学生的纸条,一句'不抛弃不放弃'比'老师我爱你'更让我热泪盈眶,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他们真的懂。"刘燕玲的真诚和努力让一个曾经数学考9分的少年考到了110分,还树立了考清华的自信,"或许我不能把自己知道的完全教给他们,但是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自信快乐起来。"刘燕玲在讲座上这样说道。 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焕发光彩 "想去离太阳最近的天边,天边有格桑花盛放。想去养育我的黄河源,源头有布达拉守望……与你西行意气方刚,遍染桃李尽芬芳。"这是唱响在每一届清华研究生支教团的团歌《你西行》,10年过去了,清华支教人早已和青藏高原一样铸就一身青稞铁魂。 海拔3650米的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拥有1300多年历史。拉萨在藏语里意为"圣地"、"佛地"。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因其"神圣"慕名而来。来此的青年志愿者也逐年增多,他们有着更为神圣的使命--支教。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清华先后派出10届57名研究生支教队员到拉萨支教。 成立于2006年的西藏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时一切都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初到西藏的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任霄泽因此充实而紧张,他将清华的经验带到这里,积极开展"学十七大迎奥运"、"知识竞赛"等学生活动。他还指导"财经系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以及随后"学代会"和"团代会"的召开,为藏职院建立起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在教学中他创新教学方法,大胆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在支教即将结束的时候,藏职院院长阿齐的一句话让任霄泽陷入沉思,"我在想怎么才能把你们留下来,这里的发展实在太需要你们了"虽然短暂,却触动了任霄泽的心,也正是因此,他立下了扎根西藏继续奉献雪域高原的誓言。 支教团成员们都将服务地视作第二故乡,始终关心关注当地的发展,在结束志愿服务后,他们总会用其他的方式继续为支教地服务。第八届支教团成员们在返回学校后组织"春归大地、爱心传递"的募捐活动,为服务地贫困中学生募捐万余元,募集衣物书籍3000余件。 多年来,清华大学支教团的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其中也涌现了众多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和鲜活的事迹。文学作品《酿了又酿的青稞酒》、《西藏支教日记》等更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勉励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树立和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强调,青年学生"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作为由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研究生支教计划正是鼓励青年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重要举措。通过为期一年的服务,支教团志愿者从"学术大学"走进"社会大学",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中,体悟国情、明确责任、锤炼品格、升华认识,进而查缺补漏,在返回"学术大学"之后确立方向、弥补不足、明辨笃行,最终必将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睡在上铺的兄弟”一起考研成功(图)
·2014年上海首批“审计硕士”诞生
·学霸寝室4美女全考研成功 对爱情有期待(图)
·西南交通大学学霸夫妻:恋爱8年同戴博士帽
·清华研究生支教团 15载青春与理想同行(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