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博导资格,甚至不是教授,也能招收博士生。这样“反常规”的事情,发生在郑州大学。5年前,该校首次出台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制度,探索博士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新路。如今,第一批“非博导”带出的博士生已学成毕业。 “按照以前的机制,别说副教授,很多教授也当不上博士生导师。”年仅35岁的副教授臧明玺坦言。2008年,她正承担一个国家“863计划”研究项目,急需一名博士生共同参与。此时,恰逢郑州大学推出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制度,只要有项目有经费,就有机会当博导,申请获准的博士生导师需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一次性支付所招博士生4年的全额奖学金。学校当时一共拿出了5个招生指标,臧明玺成功申请到一个,招收了博士生姚春霞,并从95万元科研经费中拿出7.2万元支付她4年的学业奖学金和助研奖学金。而臧明玺也成为郑州大学第一位副教授职称的博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关绍康认为,这种博导新机制能实现双赢。导师给学生做指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共同把课题项目高质量完成,以此为基础再申请新的课题项目,再继续招收学生,能形成良性循环。新机制既激励年轻教师重科研、出成果,也有益于学生开阔研究视野、学得更多。 从科研水平角度衡量,博导新机制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批导师全额资助的4名博士生毕业,其科研水平明显高于同届平均水平,其中两人的博士论文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数学系教师任景莉的第一个博士生程志波,读博期间有9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如果不是这个机制,我一辈子都很难接触科研,”目前在一所高校从事研究工作的程志波说。 试水成功后,郑州大学逐渐扩大全额资助博士生招生指标。到2011年,该校共招收37名全额资助博士生,从120多名申请教师中遴选了34名教授、3名副教授担任其导师。2012年,又有4名副教授当上博导。这些导师绝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承担着“863计划”或“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高水平科研项目。 在郑州大学看来,这一新机制也是打破博导终身制的初步尝试。今年,该校要求已具备博导资格的所有教师,每年在招收博士生之前进行招生资格重新认定,进一步探索博士生导师资格转向博士生导师岗位。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教育部:参加考研者未经公示不得录取
·25万人报考北京研招单位 工商管理专业居首
·硕士毕业生明年再拔高 人数已达7.9万(图)
·2014年研招考未公示考生不得录取
·郑州大学“非博导”带的首批博士已毕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