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 2013年12月6日至8日,社会工作实务优秀案例评价标准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召开。会议期间,针对如何建设更加适应我国本土经验的社会工作专业的问题,对话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张秀兰老师以及任课的香港大学梁祖彬教授。 社会工作专业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定位与创新 张秀兰院长表示,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不同的社会群体与弱势人群所面对的困难日趋复杂。因此,社工专业的建设一定要以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民生服务为目标,从而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师大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专业价值观的社工人才。不仅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更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在培养模式上,课程设置参照了香港和国外大学社会工作的课程设置;不仅核心课程将聘请香港及国外社会工作教师讲授,学生的实习也将由受过培训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者进行指导。同时,针对学校、企业等不同组织的社工培养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之中。 “随着中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财政扶持的增加,社会工作专业的进步空间很大。这次三中全会提出了许多有关社会治理的新概念,包括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医疗体系等等。这些新的趋势,使我对中国社工行业的前景发展非常有信心。”张秀兰院长说。 从学术型硕士到专业型硕士的转型创新 由于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如何从过去的学术型硕士转变为更加强调服务能力的专业型硕士一直是我国社工专业改革的核心问题。 据张秀兰院长介绍,为保证学生能有足够的社工实习机会,北师大在全国将建设100所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同时,每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生都要完成高达800小时的社会工作实习才能毕业,这一数字是过去的20倍。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的模式,与学生的实践工作形成有机的互动。在这种设计下,每周一三五学生参与社工实践,二四六则回到教室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实现社工学生在工作能力上的全面提升。 “在国外,一个社工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和培养一个医生一样高。”张秀兰院长介绍。在社工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一个合格社工的养成需要经过大量的社会服务实践,而这些过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资料。为了保证学生质量,北师大社工项目坚持小而精的思路,班级规模控制在25人以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足够的资源以增进其工作能力。 聘请美国及香港教授引入西方社工经验和理论 据介绍,鉴于本土社工教师实践技能不足的情况,北师大社工项目积极从美国及香港聘请教师,这些教师全部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涉及老人、儿童家庭与青少年、社区发展与实践、医疗精神卫生、学校社工、灾害社工等与社会民生相关的各个方面。 考虑到西方及香港与大陆存在社会制度差异、民众观念差异、社工发展阶段差异,面对不同的社会工作土壤,西方及香港的社工方法能否适用于大陆情况?社工教育能否适应大陆的学生培养?海外聘请的教授之一——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梁祖彬教授认为,海外教授将原本单一的社会工作者培养变得更多元化,他们带来了西方实践了很多年的社会工作经验及理论,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也在了解国情及社会上正在发生的变化。在传授方面,主要还是讲香港是怎么做,如何适应大陆土壤先不说。先接受,慢慢变,相信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 在引进国际经验的同时实现培养方式的本土化 在积极引进海外师资的过程中,北师大社工项目也着力实现社工培养方式的本土化。同时,由海外师资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将配备1-3名中国教师全程听课,记录和汇总教学资料,整理出版该学科的课程教材。按照计划,未来4年之中,海外教师授课的比例会逐年减少,最后中国教师将独自承担教学任务,这样通过将教师培养和学生培养过程有机结合来实现社工专业发展的本土化。 “为了让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与行业发展相连接,我们的教育理念也需要创新。我们希望通过搭建社工实践基地、举办案例交流,国际合作等等的活动,最终实现建立一个面向全国高校开放的本土化的社工专业的共享平台,共同探索社工事业发展的创新。”张秀兰院长说。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哲学博士夫妻摆摊卖章鱼小丸子
·专硕:从逻辑角度谈论证有效性错误类型
·甘肃省研究生考试考场用手机按作弊论处
·北师大设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探索新模式
·研究生因盗窃被开除 为报复游走高校偷电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