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留守儿童作辅导
“他们没有假期,每天从早到晚的干农活,更不知道如何面对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只能靠自己磕磕绊绊地在严酷现实中争取希望。在这种性格与心灵发育的关键期,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关怀,更容易出现抑郁、孤独、自闭等倾向。正是这样,我们研究生能够把仅有的专业知识好好利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这才是我们的‘中国梦’。” 2013年7月20日,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青公益社的七名硕士研究生来到祖国西南美丽的边陲之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开展为期七天的心理帮扶活动。此次活动属于教育部推动直属高校参与滇西扶贫开发工作之后,重庆大学落实对口扶贫绿春县的暑期实践活动之一。 针对时下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等突出的社会问题,常青志愿服务队以“我的中国梦”为契机,在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学校和社区开展“绘画治疗——房树人测验”、“意义治疗”、“叙事治疗”、“家庭系统排列”等心理分析与治疗活动,通过投射测验、行为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筛选和识别出心理韧性相对较差的儿童,并引导他们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生活,塑造儿童“中国梦”,使其将自身梦想和祖国未来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崇高远大的理想。 留守儿童的艰辛与坚持 陈健(化名)是平河乡中学初二的学生。她的父母早年外出务工,她生活在一间摇摇欲坠、家徒四壁的泥土房中,并且还需时时照顾年事已高、病痛缠身的爷爷奶奶。但在承担起家庭重担的同时,她仍刻苦学习名列前茅。 在绘画治疗中,心理专业的队员张昊根据陈健的画分析道,“她的整幅画面缺乏生命力,自我很渺小,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但她选择代表自己的树是竹子,显示出虽然此刻困难重重,她仍然希望生活可以越来越好。” 志愿者们通过家庭系统排列疗法,使她心灵的隐痛得以释放,被阻塞的爱的能量得以流通,让她感知到父母对她深厚的爱与艰苦谋生的无奈,从被抛弃的心理中走出来。在后续的交谈中,陈健告诉志愿者们她的梦想是将来考上大学,然后回到绿春县当一名中学教师。因为当地的升学率不高,能上大学的寥寥无几,她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渴望上大学的孩子。 “看到本应天真烂漫的孩子却生活得如此艰辛,还不忘坚持梦想,这样的坚持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选择前行。”队员侯凯南在离开平河中学时向大家感慨道。 流动儿童的孤独与渴望 “如果不是这次带孩子来参加心理健康辅导,我和他父亲根本就没想到孩子会有交往障碍倾向。他整天和玩具说话,不爱和同伴交往,我们也只当他性格内向,没引起重视。”文昊妈妈在参与了“叙事治疗”之后,紧紧的抱着孩子,眼里全是泪水。 李文昊(化名)今年七岁。一年前,父母为了让他得到更好的教育,从偏远的山村举家搬迁到绿春县城,让他进入全县最好的大兴镇小学学习,如今就读小学一年级。作为一个典型的流动儿童,文昊由于无法融入新的环境,与同龄的小朋友逐渐产生了隔阂,宁愿一个人呆在家与玩具对话,宁愿坐在窗口看其他小伙伴玩耍,也不敢走出自己的小世界。 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 针对这个现象,志愿者通过叙事疗法,逐步引导文昊找出问题的症结,打破对与同学交流的恐惧,逐渐从一个人的独孤感中感受到朋友的力量,在五天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之后,初步改善了他的交往障碍。 “流动儿童是中国一个庞大的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渴望得到父母与朋友的关爱与保护,更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同,只要我们每个人对他们多一点关怀,就能使他们融入到快乐的大家庭,拥有前进的希望。”队员俞飞杰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短短几日的奔波是泪水与汗水的交替,不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不论是偏远的少数民族还是繁华大城市,孩子们的成长总是牵动社会的心。在与绿春县告别的时候,队长陈孟秋与志愿者们分享说,“学了十几年的理论知识,现在能把理论变成实践,用在国家、地区需要我们的地方,这才算是真真正正的‘用武之地’!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用青春践行自己的‘中国梦’。”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陈孟秋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图文:2014“考研族”背后的辛酸
·从医者变患者 学医女研究生患上白血病
·研究生卖“寂寞解药”安全问题引关注(图)
·天津: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休学创业可保学籍
·本科落榜不气馁 女生考上名牌大学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