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考研资讯 > 考研信息 > 正文
急需解决的是质量问题:让考研回归理性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3-01-18 13:46
分享到:

  熊丙奇[]

  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走高的原因,有很多是非理性的,大多是教育之外的功利考量。要让考研[]回归理性,首先,需要研究生教育回归理性,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尤其是研究生招考制度

  谁在“火上浇油”?

  数据统计显示,在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压力山大”的背景下,今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攀至180万人左右,再创历史新高。

  我国考研报名人数,近年来持续走高——2010年考研的报名人数40万,2011年达到151.2万,2012年则有165.6万。而据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调查,从2009年起,研究生就业每况愈下,就业情况已不如本科生。根据江苏省人才市场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就业率为86.62%,本科生为90.30%,专科生为94.10%,研究生就业率低于专科生近8个百分点。虽然研究生就业是否不如本科生,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已呈下滑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走高,耐人寻味。在笔者看来,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些学生把考研作为“就业出口”。由于就业难,大学生于是不放过每一个机会,考研热和公考[]热高烧不断,其中有不少“打酱油”者。

  其二,我国一些大学办学定位出现偏差。一方面,我国不少高校把举办硕士点博士点、招收多大规模的研究生,作为学校上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味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不但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也为考研热“火上浇油”。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为584416人,而在200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数仅为26万多人,十年间翻了一番。在短短30多年间,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时的50余倍。

  “考研基地”新概念?

  另一方面,一些二本、三本高校,以考研为目的培养学生,把学校办成所谓的“考研基地”。近年来,“考研基地”这一概念在我国一些地方兴起。有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动员考研,学校的教学管理还为考研学生“开绿灯”,比如不上与考研无关的课程等。据统计,有的高校一些冷门专业,考研的学生达到80%以上。考研确实可以提高这些学校的就业率——考研学生计算在就业中,也为学生改变学校身份、提升学历,提供了一条路径,可是,大学教学完全围绕着考研转,实质把大学变为“高五”,把考研变为第二次高考[]。学生们围绕考研科目学习,并没有接受系统的大学教育,他们只有“考研华山一条道”,如果失败,根本就不具备就业竞争力。严格说来,这样的学校本科教育是“空心化”的。

  其三,“学历社会”依旧存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求职者的学历,报考高校自身在内也是如此。据报道,在十年前,一些“211”部属高校硕士就可以当教师;后来,高校教师门槛大幅提高,不仅仅部属高校招聘教师只要全日制博士生,而且一些高校还要查“三代”,要求应聘者必须是“本科加名校”。从去年开始,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民办高校,招聘教师也必须是博士生。这引导部分考生盲目选择考研——考研并没有分析自身的个性、能力,有详细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而只是为了一纸文凭。

  急需解决的是质量问题

  以上这些原因,有很多是非理性的,大多是教育之外的功利考量,也是造成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要让考研回归理性,在笔者看来,首先,需要研究生教育回归理性,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尤其是研究生招考制度。当前不少大学追求“高大全”,重视学校的规模发展,这是十分急功近利的,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过数量时代,当前急需解决的是质量问题,如果质量问题不解决,研究生教育将陷入困境。另外,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虽然也进行了改革,增大了学校面试的比重,也给予导师在招生中一定的自主权,但总体看来,研究生录取还是以统一笔试成绩为重要依据,这让考研成为类似高考的应试,包括一些强调实践经验的专业硕士招生,诸如MPA、MBA[]也是如此,这催生了“考研基地”,与此同时,我国研究生的过程淘汰机制并没有建立,个别大学最近几年曾集中清理一批“超期硕士、博士”,而问题在于,如果平时就加强管理,注重过程淘汰,需要这样集中清理吗?

  要让研究生教育回归理性,关键还在于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切实建立研究生导师制,目前“导师不导”的情况颇为普遍,具体包括在研究生招生时没有自主权,在培养过程中,所学课程、所达到要求,完全由学校决定,由于导师无法用自己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来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所以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也发生变异,有的甚至出现激烈的冲突。

  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

  其次,应对大学教育实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不能再用就业率、考研率这种功利的指标评价大学。在发达国家,评价一所大学的教育质量,通常用的指标包括新生选拔率(有多少新生报考,选拔率是多少)、学生毕业率(有多少学生顺利毕业)、教育资源率(有多少20人、30人的课堂)、校友捐赠率,这些过程性的指标,关注的是学校是否重视人才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评价以及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我国大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现在的教育管理方式,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赋予学生选择大学的权利。

  再次,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学历社会”,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新的人才评价体系。以毕业学校、学历高低来评价人才的方式,是极为粗放的,这在我国社会已经造成“学历高消费”、“人才浪费”等严重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能力、素质发展出发,进行学业发展规划,有必要改变这种评价体系,否则,面对用人单位不合理的学历要求,学生是很难有理性的选择的——反正现在就业难,高学历也是必须的,不如就考研吧。这些非教育因素主导考研选择,考研热就难以降温。

  (作者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考研消费 学术里的投入和产出  ·急需解决的是质量问题:让考研回归理性  ·研究生申请公开清华北大等20高校三公经费  ·硕士生弃万元月薪回淮南创业  ·中国“奶奶大学生”二度考研有望成功(图)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