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考试结束后,来自山东的考生孟琦与父亲正在打包行李,准备离开已经租住了一年的小屋。不少高校的校园及周边的廉租房里,蜗居着众多“考研[]族",房租也随之水涨船高。本报记者 王叔坤 摄
1月6日,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考点,特地从外地赶来陪考的家长[]在考场外等候考试结束。 本报记者 王叔坤 摄
48岁的安徽母亲徐女士站在北京零下温度的室外,虽然用围巾紧紧捂住了下半张脸,鼻头还是冻得通红,她说,在这样的天气里,在室外多站一分钟都是一种折磨。 1月6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场外,和徐女士这样,孩子在教室里考试,他们在考场外守候的父母有上百人。 今年,全国约有180万的考生踏进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场,这意味着考研故事在中国180万个家庭上演,而有多少像徐女士这样“比孩子还紧张”的父母,没有明确的数字统计,相比考生来说,他们是被忽略的群体。2005年,中国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九年来,人数一路上扬,并在2013年达到新高。有人将考研称作人生的第二次高考[]。 考研越来越成为许多家庭孩子为数不多的上升通道。在很多家庭,和高考一样,考研已经不是考生一个人的战斗,而成为了全家上阵的战役。从孩子决定考研的那一刻起,对于一个有考研学生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一个家庭重心的转移,从物质投入到精神付出,他们怀着“考研改变命运”的信念倾其所能,但在现实面前,这条多数家庭孩子的上升通道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畅。 记者在今年的考研日,走进了那些考研家庭,了解了他们背后的故事。 “考研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 49岁的山东父亲孟庆臣是第二次来到儿子孟琦的出租屋,这间位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的房间,不足8平方米,虽然屋里摆放着一张双人床,但孟庆臣却没有在屋里住过一晚上。1月4日,在儿子考研前一天,他来到了北京,“在考试期间帮儿子搞后勤服务”。由于担心扰乱儿子的生活习惯,他以每晚188元的价格找了附近的一家宾馆。 考研那两天北京高校周边的宾馆几乎爆满,一对来自河北保定的夫妻告诉记者,房间至少得提前一个月订,由于预订太晚,他们住的是每晚上700多元的高价房。 1月5日、6日,这些家长的生活与孟庆臣如出一辙:早上定时打电话叫孩子起床,送孩子上考场,提前半小时来考场候考,午饭后回宾馆,下午定时打电话,送考、候考,重复上午的程序。 这些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搞好后勤”。小到一块橡皮的准备,大到每天的饮食安排,他们看起来比孩子都要细心紧张。 “孩子中考[]、高考都没有这么紧张过。”一位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九楼考点外候考的母亲向记者吐露了家有考生的心声。女儿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因为个人爱好,跨专业考研,这么优秀的一位女儿也丝毫不能打消母亲心中的紧张和忧虑,“以前中考高考都有模拟,孩子考成啥样,心里有底。而且前面那些都是个铺垫,虽说少了哪一步都不行,但研究生学校和专业才是以后决定以后就业的关键。” 在这些父母眼中,他们已年过二十、大学毕业的孩子们跟当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孩子们没什么区别,都还只是“孩子”,而在记者眼中,他们与那些在高考考点外候考的父母们也没有什么区别。天气再冷,他们总会提前来到考点外,等候孩子考完散场,有的父母甚至在孩子进入考场后寸步不离等候,紧张和焦虑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他们在一起的话题,不是去年的录取比例,就是今年的招录人数。 1月6日,北京师范大学里,一位来自内蒙古的父亲告诉记者,自打孩子决定考研,家里好像回到了孩子高三那年,考研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成为全家人的生活重心。 “只要孩子上进,我们就支持” 1月7日晚,考研结束后,孟庆臣帮儿子把行李收拾的整整齐齐,准备次日返乡。这对山东济宁的父子是第二次一起坐在这间儿子奋斗了半年的出租屋内。第一次是在7月7日,7月8日是孟琦在北京辅导班开课的日子,孟庆臣和儿子在一天看了几处房子,最后选定了这处最贵的,月租2200元。“也有七八百一个月的,但条件都比不上这里,贵是贵了点,但是花这点钱能给他创造个好环境,值。”孟庆臣这个选择的正确性毫不怀疑。 孟庆臣只是一名企业职工,儿子要考的是金融学硕士。这位49岁的父亲说起人民大学来,小到对中国人民大学食堂的饭菜,大到学校老师、儿子的专业都头头是道,他对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和CPA(注册会计师)这些儿子报考专业中的术语,了如指掌。 孟庆臣是这样给记者解释的:“孩子考试,我们家长也都必须对这些有了解。” 这在孟庆臣看来是应该的,经济投入同样不可避免。孟庆臣说,报培训班、租房、生活费,儿子半年的考研复习花了4万多元。但是,“只要孩子上进,我们就支持。” 这也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家长们最常说到的一句话。家有考生,每一个家庭为了孩子的前途,都是倾尽所能地投入。 在京城几所名校,记者遇到了不少来自“非著名”院校的考生和家长们。安徽滁州的徐女士谈及报考了人民大学的女儿时说,进人大是女儿的理想,从上大学起,考进入人大学习就不仅仅成了女儿的愿望,也成为了整个家庭的愿望。“女儿考了很多证,学习也蛮优秀,大学四年,她没有虚度,我们能提供啥支持,都提供了,为的就是有一天她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替我们圆一个希望。” 除了硬件支持,托关系,找熟人,希望能在孩子进入面试后助孩子一臂之力,是许多家长未雨绸缪的打算,而这背后的心酸父母大多不让孩子知道。一位北京妈妈告诉记者:“我们只能拐弯抹角托关系,拉下脸来求人,就怕到时候孩子用得上,为了孩子,做父母该这么做。”很多父母因为自己没有门路帮得上孩子而心怀内疚。 更多的父母虽然没有陪同孩子走进考场,但他们对孩子的支持却丝毫不少。中央民族大学[]考生张静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家庭的支持,她也许都没有勇气踏进考场。这位湖南女孩说,自打决定考研,父母不仅在经济方面从不吝啬,报培训、买资料,一样没差,而且父母对自己的关怀比以前更加细致,妈妈曾经两次不远千里来北京给她加油打气。 “如果不是他们,可能我也放弃了,为了支持我考研,他们能做的都做了。”张静说。 考研改变命运? “为什么要考研?”面对记者的提问,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他们的回答大多雷同:为了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就业,归结起来一句话,在他们心中,考研能够改变他们目前并不满意的命运。 孟琦高二模拟考试时,在全市1.6千万名考生中名列140多名,但高考却没上理想的学校,孟庆臣对此记忆犹新,他和儿子把考研视作孩子的第二次机会。 在孟庆臣的心中,只要孩子能考上人大金融学硕士,就业前景就会一片光亮。“不仅仅在北京能找个好工作,就算是去了外地,进银行也能受重用。”而以孩子目前的学历,想达到这一点却很困难。 这样的信念在本科院校“出身”较差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一位来自内蒙古的考生父亲向记者表示,如果以孩子目前的学历,即便是在家乡,也只能找个一个月一两千元的工作,而在他眼中,一旦孩子如愿考上北京名校,研究生毕业后,月薪上万不是梦。“我听说过很多研究生毕业以后一个月能挣好几万。”这位父亲说。 一位来自农村的考生告诉记者,以他目前的学历和专业,连养活自己都困难,而一旦考研成功,就有可能在毕业以后帮助家庭。 根据麦可思对3899名2013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三成的学生选择国内读研的第一理由都是“就业前景好”。 采访中记者发现,考研成为不少学生和家长都认可的一条上升之路。 然而,事实却并不乐观。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的《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显示,到2009年,硕士生开始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而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却一路飙升,2012年全国共招收58.4万名研究生,与2007年的44.9万人相比,5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30%,比2003年翻了一番。专家认为,如今研究生早已不再抢手,并不意味着十拿九稳的就业机会。根据媒体报道,前一段时间在哈尔滨新招聘的448名环卫工人中,甚至出现了7位研究生的身影。 即便如此,接受记者采访的不少父母仍然坚信考研是改变命运的选择,“像我们这样普通家庭的孩子,除了考研这条路,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能走哪一条路呢?”这是一位母亲谈及此话题时留给记者的一句话。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考研热”为何持续升温
·考研背后的家庭故事(图)
·扫地僧为考研女生划重点 女生感动落泪
·人才浪费:“学历高消费”可休矣
·研究生教育怎么啦:被“放养”的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