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数论猜想的论文被国内期刊退稿,却发表在国际数论界权威杂志上,主角90后王骁威因此闻名。可惜,由于他所在的高校没有保研权,加上英语四级未过,读研[]深造无望,不少人为之惋惜。 今年年初,也有这样一位数学偏才。本科生刘路因破解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中南大学[]破格录用为正教授级研究员。据媒体报道,正是他让痴迷于数学的王骁威产生了潜心研究数论猜想的动力。 在功利化盛行的如今,耐住寂寞的人难能可贵。选课只求好过,学习为了出国,就业瞅准“国考[]”……还有多少人“为求知而求知”? 有这样一个故事:弟子问欧几里德,欧式几何有什么用?欧几里德说,对不起,这东西没有用,你还是去找有用的东西吧。大学里,越来越多的基础学科成为冷门,也正是因为它们“没有用”。然而,由兴趣出发、为求知而求知,正因为这种看似无用的追求,人类文明方得以生生不息。 尽管其他成绩平平,但王骁威在高中阶段已自学完成本硕阶段的数学教材。在他眼中,“数学是时间与逻辑的完美艺术”;尽管他能用英文完成学术论文,却没通过四级考试,因为“不愿把精力浪费在没兴趣的考试上”。应该庆幸,仍有学子在求知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召唤并义无反顾。我们当然不必动辄就捧之为天才,但应当鼓励这种“为求知而求知”的兴趣和精神,并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为偏才的成长寻找另一种制度安排。 鼓励“为求知而求知”,是一种对学术探索的尊重,也是一个国家强盛和崛起的人才之基。中国曾诞生过华罗庚、陈景润、钱学森等世界级科学家,但近12年来,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竟有8年空缺;研究生人数比10年前翻了一倍,但“钱学森之问”仍没有响亮的答案;论文数量全球第一,但高质量论文比例依旧偏低;“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但“中国创造”却没有诞生苹果与微软…… 也许,王骁威的命运不一定能被这篇论文改变,毕业后继续研究数学的念头,也会很快向生存的压力妥协。但正如刘路影响了他一样,他的故事或许还会影响其他人。而后来者之中,相信一定会有人做出令人惊喜的事。 作者:边晓璇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远程教育大会:在线教育要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游离校园与社会边缘的研漂族梦想如何上岸
·评论:求学别被功利绊住脚步
·考研提前高校宿舍“告急”
·距2013研考还有40天 考生凌晨抢座挤破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