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小学 > 正文
专家投书:从政策到现实 小升初改革如何落地?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2-25 10:11
分享到:

  原标题:专家投书:从政策到现实 小升初改革如何落地?

  遍及全国的小升初改革已然破题,这一可视为最具力度和突破性的政策安排将如何在现实中不打折扣地落实,可能遇到的阻力是什么,靠什么化解?如何保证不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政策一出,专家随即投书本报,共同探讨这一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冯铁山:

  小升初改革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新一轮“竞争性”教育怪象会否潜滋暗长

  受强制的群体可否心悦诚服接受入学安排

  如何破解既得利益集团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根据教育组织行为理论,对于政策实施而言,既要关注教育主体教育正义的诉求,力争使资源分配、师资水平、入学条件等方面达到相对公平,努力实现小升初免试入学程序上、教育过程中的公平,还要保障小升初相关人员的知情权及其参与教育监督、检测的机会。这不仅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而且对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教育正义

  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的前提

  义务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普惠性教育。然而,受市场经济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传统教育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义务教育已然成为择校以及因择校引起的“占坑”“奥赛”等选拔考试为主的竞争性教育。表面上看,根源在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实质仍在于人们渴望受到教育公平的待遇。任何教育政策,尤其是涉及社会全体教育利益、教育资源分配的政策,意味着对社会教育资源、权利和教育机会等因素进行不同分配,这就导致不同利益群体的权益、利益或多或少地受到冲击。“学校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但并没有否定学生与学生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小升初政策必然冲击或难以满足部分群体或个体的内在利益需求,他们自然会对该项政策采取抵制的态度并通过各种手段或方法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势必导致新一轮“竞争性”教育怪现象的潜滋暗长。

  原标题:专家投书:从政策到现实 小升初改革如何落地?

  学术标准

  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的保障

  《意见》对招生范围划定、入学对象确定,尤其是学区优质初中学位名额分配具有强制性的规定。如何让受强制的群体心悦诚服地接受入学安排?如何让体现教育公平的教育正义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社会意识?首先,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在思想上落实教育公平的真正内涵—教育公平并不是绝对按同样的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来对待学生,也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同样的学业成就,而是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夯实每个学生的学业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全面和谐地发展基本素质。其次,借鉴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建立学校办学学术标准”的做法,根据义务教育的宗旨制定学科学术标准,让学生明确应该学习的内容和达到的水平,也让教师知晓并对照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接着,制定更加严格的义务教育师资学术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最后,加强对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督导评估,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逐步取消等级学校,淡化窗口学校,最终促使达标学校均衡发展。这就建立各利益群体,尤其是参与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家长的信心—每所学校都是可成才的,都是值得信赖的。

  师资水平

  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的关键

  当前,义务教育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软件的差距,二是教学设施硬件的差距。在教学设施硬件条件普遍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初中师资均衡配备与发展的问题成为有效实施小升初政策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调研发现,学生家长择校的首要原因也不在于硬件设施,而在于师资条件。在提高教师个体素质方面,一方面严格根据教师的学术标准把好入门关,另一方面加大教师在职培训与考核的力度,促使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在教师队伍群体素质提高方面,除了建立并实施名特优教师校际交流、轮换制度外,还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其一,采取“铺路子、搭台子、压担子、立状子、给位子”等办法,为每一位教师成为骨干教师、名特优教师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其二,加大“青蓝工程”的力度,将骨干教师、名特优教师带徒制纳入教师职称评聘、评优晋级体系,让他们承担并履行帮助薄弱学校、待发展教师自身“造血”的责任和义务;其三,完善并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竞争上岗、转岗、待岗、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等一整套人事制度,形成竞争上岗、优化组合、职责清楚、层层负责的用人机制以及对教师的德、能、勤、绩的综合考核评估体系;其四,实行“校内、区内特色教师专家聘制度”,鼓励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出思想、勤实践、轻负荷、高成就,从而自成一家。职称评聘侧重长期工作业绩与综合素质,专家评聘侧重日常成效与特色专长,双管齐下,实现教师“才华创造业绩,业绩促长才华”专业成长处于高位运转的态势。

  资源共享

  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的支撑

  小升初免试入学最大的阻碍和阻力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名校办民校”的“跨区招生策略”。这些省市示范中学明办或暗办的学校依托公办名校的“牌子”、投资方的“票子”以及地方政府的“面子”,凭借教学、人才等资源的优势,兴起一轮又一轮的“生源大战”,造成社会各种奥数培训及选拔性考试风波迭起。破解方法除政策规定外,还得切中肯綮—从资源共享上做文章,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学区、区域、城乡一体”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首先,探索学区范围内依托一所或几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联合周围的若干学校建立学区教学联合体或教学联盟,统筹规划教学、人才资源配置,破除“条块分割”“小而全”的思想,实现硬件与软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均衡发展。其次,以区域为单位,借鉴高校精品课程、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程机制,建设区域“精品课程”和“精品教研”工程。最后,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联手合作,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原标题:专家投书:从政策到现实 小升初改革如何落地?

  均衡发展

  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的基础

  义务教育是体现国家意志和教育理想的基本载体,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创新性等特质。这些本质属性决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公办与民办学校既不能自行其是、无序竞争,也不能死水一潭,缺乏活力。有效落实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必须落实统筹规划、良性互动、均衡发展的原则。首先,政府对学区、区域内的中小学发展应该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其次,统筹规划应该将公办、民办视为一体,不能厚此薄彼,让民办学校立足于整个基础教育体系,而不是独立于公办体系之外,任其任意作为或自生自灭。其三,统筹规划还意味着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其四,统筹规划还预示着小升初免试入学绝不是“齐步走”,意味着应该履行“优势互补”“优中扶优”战略决策,既满足人民群众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教育正义诉求,也让部分学校,尤其是有特色的民办学校承担拔尖后备人才培养任务以满足特殊人才的差异教育需要。

  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顾明远:

  攻克教育顽疾的一次突破

  大城市小升初择校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家长,也困扰着教育部()门。它不仅影响到教育公平,也造成教育的激烈竞争而导致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教育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规定小升初不考试,就近入学。但由于学校发展不均衡、政策不配套,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时机已到,首先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地都投入大量资金改善薄弱学校,有些城市用集团办学的方法,由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以及采取教师流动、资源共享等举措,使得区域内的学校逐渐趋于均衡。就近入学的条件已经成熟。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适逢其时。

  近年来,大家都在议论教育公平问题,诟病教育不公,似乎是一件坏事,但仔细一想,这是社会发达、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当社会还不发达,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的时期,哪里提得上教育公平的问题。只有等到教育普及以后,人人都有接受教育机会的时候,教育公平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但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发展不均衡,所以出现了择校的竞争。这种竞争造成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耗费了家长的大量精力和财力,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因此,解决小升初的择校问题,不仅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也是解决当前教育顽症的突破口。它使教育还原到本质,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创新人才。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治标不治本的举措,治本的办法是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优质学校。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结果。现在各地政府都在努力改造薄弱学校。上海提出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杭州早在几年前就举办集团办学,由优质学校带动普通学校组成集团,统一领导、资源共享;北京近年来采取优质学校举办分校的办法引进优质资源。通过各种措施,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有了很显著的进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均衡发展要有一个过程,绝对均衡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目前条件下,采取分片小学与初中对接是最可行的办法。

  我建议,小学和初中对接以后,不只解决小学毕业生直升初中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衔接问题,小学要让学生了解对口初中的情况,做好升学准备;初中要关心对口小学的教育。特别是九年一贯的学校可以进行课程改革和培养方式的试验。使各片各校办出特色,创造新的办学经验。

  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时,应鼓励民办学校办出特色,为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家庭提供选择的机会。

  原标题:专家投书:从政策到现实 小升初改革如何落地?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杨东平:

  关键是能否破除重点学校制

  作为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梯,小学升初中本来应当像四年级升五年级一样顺畅自然;而在不少大城市,小升初入学过程中择校费、考试等行为屡禁不止,特长生、推优、条子生、共建生等各种渠道扭曲了义务教育的价值,使得本应轻松快乐的小学,成为学生负担最重、竞争最激烈的阶段。

  治理小升初乱象,这些年来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禁止收取择校费和考试、禁止学科竞赛成绩与入学挂钩、减少和取消特长生、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校长和教师交流等。在那些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城市,已经证明通过这些措施标本兼治,是完全可以奏效的。为什么在一些大城市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我认为存在理念和制度两方面的问题。

  理念层面,必须清晰认识义务教育基本属性和功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旨,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作为一种由政府实施的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以保障公平为基本价值,是面向每一个儿童的公益性、普惠性、保障性的教育。这一性质决定了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不能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不具有选拔性、竞争性、淘汰性。

  制度层面,首先是切实推进缩小学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学校差距过大,是大城市难以落实小升初划片就近入学的主要原因。其实,这些城市中小学的硬件条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学校差距主要来自师资队伍和不同的生源,特别需要推进的是实行校长、教师流动,以及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等措施。不难认识,落实这些政策的主要难度,是来自传统的名牌学校、明星学校,它们往往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谋求超越《义务教育法》的特殊政策、特殊利益。一些地方政府也将它们视为城市品牌和有利可图的重要资源,制造和保护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用升学率评价误导义务教育发展。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保障教育公平,主要是政府责任。能否破除这种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是能否真正落实就近入学的关键,是对地方政府能否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重大考验。

  当然,真正建立义务教育的有效机制,还需要疏堵并举,需要制度创新。这次教育部文件提出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就是新的探索。此外,需要按照三中全会《决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发展有特色、高品质的民办教育,使其满足家长选择性、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改革·先行者

  北京东城区:八大学区解择校难题

  育 新

  近年来,面对老百姓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呼声的转变,北京东城区教育发展也从“有教无类”走向“优教无类”。2014年伊始,东城区举办了区域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启动会,东城八大学区的教育改革大幕就此拉开,着眼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大手笔”的改革举措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保驾护航”。预计到2020年,东城将实现优质品牌学校学区全覆盖。

  在改革措施中不难发现,已有10年发展经历的东城学区化管理再度升级。2004年,东城学区化管理正式启动,和平里学区率先试点。这一打破校际壁垒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着力学区内设施、设备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促进校际均衡共享组团发展。2012年底,八大学区的全部建立,标志着新东城学区化管理达到全覆盖。东城“学区化管理经验”还纳入北京市政府折子工程。但是,如何从根本上将一些小而散的教育资源聚集成一定的教育品牌,形成更具系统性、更加成熟的学区管理机制与人才成长机制,东城区都将在学区化“升级”的过程中一一破解。

  “深度联盟”打破学校壁垒

  “大年级组”融通优质资源

  一所资源充沛校与一所资源相对薄弱校结为深度联盟,两所学校建立“大年级组”,统一管理、统排课表、师资共享等等,使两所学校的差异越来越小,这种让学校“手拉手”协同发展的方式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尝到了“甜头”。今年9月,东城将首次在所有八大学区推行大年级组。

  2008年,史家胡同小学与东四七条小学就成为了深度联盟校,两校在努力实现硬件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在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学校建设、课程建设、教师规划、学生成长机制等方面也积极探索实践,互派教育教学干部交流,一线教师互换教学。随着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史家小学基地)投入运行,史家胡同小学与东四七条小学采取“套排课表”的方式,实现机器人实验室、家艺活动室、厨艺活动室、创新思维工作室等17门课程共享,“1加1大于2”的教育效益日渐显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改变了以往舍近求远、非史家胡同小学不进的想法,更愿意选择东四七条小学。

  除了“大年级组”以外,“一长执两校”是在学校深度联盟基础上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一位校长“总领”两所学校使深度联盟校的关系更加亲密。2010年,西中街小学和北新桥小学正式结盟,成为“一长执两校”的第一批试点学校。西中街小学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补充了由于办学规模较小给北新桥小学带来的软实力缺失。两校不仅进行了课表联排、大年级组制;从本学期开始,还打破校园围墙壁垒,真正实现了两校一年级学生整体编班、四到六年级学生同校址上课的深度融合。“一长执两校”是东城区实行学区化管理后的进一步深入,更加有的放矢地做到资源共享,缩小了校际差距,同时使薄弱校生源得到回流。

  原标题:专家投书:从政策到现实 小升初改革如何落地?

  教育资源连成带

  贯通发展促均衡

  打破学校壁垒,以一所优质小学为龙头,联合临近的2-3所普通小学,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带,将会成为东城教育发展一个新亮点。和平里第二小学-和平里第四小学-东师附小、府学胡同小学-府学胡同小学低部-美术馆后街小学-什锦花园小学、史家胡同小学-史家胡同小学低部-遂安伯小学、灯市口小学-灯市口小学低部-北池子小学-东高房小学成为第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带。资源带的形成有利于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贯通起来,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培养的整体通道。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东城将资源带形象的分为“串联”与“并联”两种形式。所谓“串联”,就是小学生6年的学习每两年分为一个阶段,顺次在资源带内的三所学校就读。“并联”则是低年级学生分别在两所学校就读,进入高年级后,都进入第三所学校一起完成学业。

  新增九年一贯制学校

  探索中小学衔接方式

  东城区根据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与整体规划,计划在2020年内每个学区都建立一所九年一贯制的优质品牌学校。

  北京景山学校的九年一贯制早已是东城的一张教育名片。1960年建校以来,学校不断探索学生的“一贯制”培养模式,自编的一套完备的、独立的九年制教材,更是面向全国推广。2007年和2009年,随着区域教育布局调整,为了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196中学和北官厅小学先后并入景山学校。结合目前已有的经验成果,东城将充分发挥学区内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打通学段,通过优质品牌小学增设初中部、示范中学增设小学部两种方式积极探索中小学衔接的实施路径。

  171中学与青年湖小学、东直门中学与雍和宫小学、广渠门中学与花市小学、北京市第166中学与校尉小学等学校成为此次东城教育改革建立的第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2014年9月1日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小学学业结束后100%升入该校初中部。

  首创初中“双优工程”

  开拓“小升初”新路径

  为了在“小升初”阶段能够给老百姓更多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推出初中校“双优工程”,即:优质初中建设和优先发展初中校建设。东城将区域内示范高中的初中部依托定位为“优质初中”,将进一步扩大初中的招生办学规模,使其招生总量达到全区招生计划的80%-85%,通过学校深度联盟、年级托管等方式,实现资源统筹、管理统筹,促进质量提升。将历史悠久、具有相关规模的初中学校定位为“优先发展初中”,以精品特色建设为引领,实施小班化教学实验,并在优先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升入示范高中的比例。

  东城还将通过三年时间,把示范高中招生名额按照一定比例落实到初中学校,重点向优先发展初中校倾斜逐步,将比例由30%提高到50%。

(光明日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专家投书:从政策到现实 小升初改革如何落地?  ·小学生主题班会学防霾 画纸上表达对清洁空气渴  ·武汉一所小学课桌上装防近视栏杆  ·北京中小学课外班引“外援” 非遗传人欲教武术  ·预防性侵害课程进入小学课堂:学生直言很害羞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