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是个老问题,“减负”也是个新话题。就在不久前,包括北京、浙江、吉林等多个省份在内,连续打响“减负”攻坚战,向学生负担过重问题连续开炮。对此,有家长直呼大快人心,也有家长持悲观态度,指称在现行高考()、中考制度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任何给学生减负的举措都只能是“隔靴搔痒”。 减负,是否有解? 减负寻找突破口,先从教育内部“开刀” 2月的最后一周,全国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很多省份选择了从这一天开始,推行减负新政。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这些新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教育内部“开刀”。 先来看北京的减负举措,2月25日,北京市中小学的开学第一天,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成为开学主题。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通知》规定,严格执行国家和北京市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严格规范考试和评价工作,严格禁止违规补课,严格教辅用书管理,严格各类竞赛管理,严格落实工作要求。 乍一看这八个严格可能并不觉得什么,但是仔细一琢磨,这里面包含了一种先革教育自己的命的大决心。比如,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量规定到每小时,其实是在强制性要求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逼迫”教师向课堂要效率,布置高水平的作业。比如,坚决禁止学校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面试等形式选拔学生,其实是在强制性要求教育内部必须从深层次探讨一种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再比如,严格禁止违规补课,对教师有偿补课行为提出“每举必查”,是在强制性要求教师将师德与职业操守摆在首位。 浙江省杭州市的举措更为具体,杭州市拱墅区大关小学在开学典礼上,向全校近900名学生免费赠送了“三斤半”书包。当天起,该校学生需使用这款定制的书包上学放学,而且要求师生动脑筋想办法,让书包重量名副其实保持在三斤半以下。一二年级的学生保持在两斤半以下。经统计与折算,使用后,该校学生每年将比过去少背负200吨重量的物品,实实在在为孩子的肩膀减轻了负荷。 减负,必须寻找突破口,不能因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的成因复杂,牵涉面广就不作为。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介绍,“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推进,但效果始终不明显。尽管由于社会人才观、用人制度、评价标准等有偏差,抓减负的大背景不具备,但我们认为,面对学生的呼唤,社会的强烈反映,教育内部应当首先有所作为。” 减负背后,是给每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 对于浙江省一些地区的中小学老师来说,很多人都经历了一个被“强制性”减负到“自觉”减负的过程。老师们说,从强制到自觉,背后反映出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浙江省德清县第二中学英语教师俞洁的经历就很具代表性:控制作业时间和数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得做大量的“功课”。将作业全部做一遍,精选出练习题。在选择的过程中,从预习、巩固、拓展三个维度将作业进行归类,对学生经过预习就能完成的作业作为预习作业来布置,作业当堂巩固;将拓展类的作业布置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从而实现作业的最优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作业多重功能。周末,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风景区用英语采访外国游客,锻炼学生说英语的胆量。美国波士顿教育代表团到德清访问期间,我根据德清本土文化设计一堂“Our Hometown”的英语展示课,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德清风土人情的图片、视频,并用英语介绍,课堂上学习泡烘豆茶的英语讲解,然后由学生向外国友人介绍,展示学生的风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成功。 俞洁说,当学生“乐学、好学、愿学”时,学习任务便得到落实与完成,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就逐渐减下来了。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意味着教师必须关心每个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且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更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也是每位教师应该做到的。”浙江省绍兴县实验中学校长赵水荣说,“起初,减负是对教师的强制性要求,需要打破教师旧有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慢慢地,教师在被强制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认识到了其中的好处,便开始自觉给孩子减负了。这就成功地实现了减负从强制到自觉,从自觉到自信的飞跃。” 减负,各类博弈每天都在上演 当然,减负仅仅从教育内部“开刀”还远远不够,减负依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强调,“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复杂,用人制度、社会价值观、独生子女制度等多重原因重叠,层层传递到教育内部,因此,减负问题还需标本兼治。” “减负仍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各类博弈每天都在上演。”刘希平也结合浙江省多年推行减负的经验介绍,“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我省教育系统内减负的自觉性不断增强,系统外监督减负的热情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和学校的学生课业负担明显下降。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看,在浙江,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扭转。” 显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改革与质量提升来给学生减负,是重要的方向,但却不是全部。无论是家长在“一切为了升学”和“一切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中痛苦博弈,还是不管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号召,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的热情依然不减,社会各类培训班也依然需求旺盛的现象,折射的都是现行的考试和评价制度给孩子和家长们带来的巨大焦虑。 有专家指出,学校教育一旦“一切为了高考”,就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学生适合的教育的基本规律,就会压制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发展,并在某种意义上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普遍需求的条件下,改革高考制度将有利于推动学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同时,还有学者指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当前,教育的全民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要求已日益彰显,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唯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的优劣,必然阻碍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阻碍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其次,政府要引导社会正确地评价人才,不能唯学历论。普通中学没有考上高校的合格毕业生也是宝贵的人才后备队,要给予职业技术培训和适当的岗位。人力资源是多元化的,社会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各层次的人才都需要,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要与岗位需求相一致,否则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记者 赵婀娜) (人民日报 赵婀娜)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沪9所小学和幼儿园将建不同主题植物生态探索园
·多地打响中小学减负攻坚战 减负不能再隔靴搔痒
·政协委员张福成: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不能少
·重庆中巴车超载塞满小学生 当事驾驶员被处理
·中小学奥赛热度不减 家长连陪5场培优花费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