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台湾南投2月12日电 (记者谭喆)“学音乐的孩子有气质”,这是台湾山区一所少数民族小学的教育理念。没有华丽的演出服,没有绚丽的舞台,没有昂贵的乐器,但孩子们用心诠释着自己的音乐梦想。 位于台湾南投县仁爱乡亲爱村的亲爱小学创立于1937年,却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中被夷为废墟。重建后的学校浴火重生,开始探寻生命教育的意义,而音乐为孩子们筑造起一个快乐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目前仅有56名学生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开始学习演奏小提琴,五年级的孩子则尝试制琴。到他们六年级毕业时,一把独一无二、珍藏6年音乐记忆的纯手工小提琴就这样诞生。 “刚开始有几个孩子看到我拉小提琴时好奇想学,我想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而且可以培养气质,就买了4把琴教他们。”对于多年前第一次教孩子们练琴时的情景,亲爱小学的小提琴老师陈珮文至今仍记忆犹新。 美术系毕业的陈珮文本有机会留在大城市工作,但她更享受远离尘嚣的乡村生活。这一待,就是8年。尽管并非科班出身,但她仍想倾其所能,把音乐的快乐传递给这些孩子们。 “孩子们喜欢拉琴,可琴坏了就得送下山去修,又远又贵,于是慢慢摸索如何做琴并教给孩子们,也能在他们毕业时留下一份珍贵、独特的纪念。”陈珮文说。 陈珮文的丈夫、亲爱小学劳作课老师王子建告诉记者,与孩子们相处久了,越来越爱这些纯真的孩子,再也舍不得离开。 少数民族孩子身体里流淌着音乐的血液,他们的领悟力常常令陈珮文吃惊,她时常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而耽误孩子们的前途。现在,陈珮文和王子建一到周末就会带着小朋友下山求学,希望更加专业的学习能让孩子们的音乐之路走得更为顺畅。 对音乐信念的坚守,让这所本来默默无闻的少数民族小学开始发光、发亮。就连台湾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也因被孩子们学琴的毅力打动,连续两年寒暑假义务上山进行小提琴课程集训。 “我们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型交响乐团,也走出大山参加演出,这对少数民族部落影响很大,孩子们愿意学习,家长也愿意付出,音乐对学生的改变太多啦。”校长古秋凤表示。 记者在这所小学采访时,正值孩子们集训结束后的汇报演出。数十个孩子穿着民族服饰,光着脚站在台上,十分投入地拉着一曲《欢乐颂》。 “贝多芬在耳聋后竟能创作出这部伟大作品,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演绎这首曲子,能明白环境再困难也要快乐向前。”王子建说。 13岁的张皓平在汇演结束后告诉记者:“我的梦想是当音乐家。” 问他累吗?小皓平笑着回答:“练琴很快乐,一点儿也不枯燥。” (谭喆)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学写毛笔字”将成中国小学三至六年级必修课
·台湾山村小学小提琴课“学音乐的孩子有气质”
·“学写毛笔字”将成为中国小学三至六年级必修
·上海闵行区一小学尝试开设男生学堂和女生学堂
·“异性交往”将纳入北京小学心理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