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武: “体验式教育”托起希望之重专访河南省洛阳市实验小学校长潘文武 潘文武校长为洛阳市小学校长培训班上课 潘文武,河南省洛阳市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校长,“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荣获“河南省特级教师”、“省教师教育专家”、“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洛阳市首批特级名师”、“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兼任河南省小学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洛阳市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第十一届青联委员,市第七届青联常委等职。 面对潘文武校长,他的淳朴、热情和深刻,一下子拉近了和记者之间的距离,开启了一场轻松愉悦而富有哲理的对话。在潘校长的眼中,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种虔诚的宗教,需要灵魂的参与和精神的支撑,需要以人为本的浓烈情怀和解读生活的独到见识。他笃守“天道酬勤,事在人为,行稳致远,内涵发展”的人生信念,确立了“体验式教育”这一核心理念,引领着洛阳市实验小学向着“洛阳领先,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办学特色多元,品牌引领效应明显的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目标阔步前进。 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河南省洛阳市实验小学地处素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北依古邙,南眺龙门,座拥隋唐遗址,毗邻东周故城,文脉传承,底蕴深厚,是洛阳市基础教育的品牌学校。 学校创办于1954年,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三个校区,在校学生近5000余人,先后获得了“教育部()全国优秀课题实验学校”、“河南省文明单位”、“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省文明学校”、“省文明标兵学校”、“省绿色学校”、“省首批师德师风先进校”、“省校园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单位”、“省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 2010年12月,洛阳实验小学被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联合授予“河南人民满意的十佳小学”称号,其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3年1月,学校再次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有历任校长和老师辛勤耕耘的身影,他们为洛阳实验小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近年来,潘文武校长深入探索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比较、反思,与老师们在理论认知上达成了“小学教育的实质是养成教育”的共识,提出了“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快乐成长”的核心办学理念,探索建立起以“自我品悟、自我体验、自我校正、自我成长”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模式。 “体验”,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适应、感悟世界过程,强调的是“先行后知”,是通过个人在体验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对客体的认知。“体验式教育”是指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即行为体验与内心体验,隐含着追求真理、把握真理、检验和完善真理的思想理念。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最重要的途径,而内心体验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 “体验式教育”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杜威、皮亚杰等人的教育思想与观点之中,从认知的产生与发展的角度说明了体验学习的必要性与不可或缺性。以行求知,体验中学,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点。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是体验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行做合一”的思想,为体验教育在中国的实践探索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洛阳实验小学“体验式教育”的理念根植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小学阶段的办学特性,来源于“实践出真知”的哲学原理,着眼于学生“知、行、做、悟”合一的教育目标,表现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的育人目标。 客观上讲,“体验式教育”不是洛阳实验小学的新发明,无论是经典的教育家,还是实践家,都有相关论述和做法,许多学校也有体验式教育的鲜活案例,但洛阳市实验小学的“体验式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上向前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不仅成为学校办学理念,并转化为老师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潘文武校长说:“我们只不过做到了三点。一是坚持实践,毫不松懈。二是把它上升为学校的育人理念,而不是一时一事之策略。让孩子们在活动体验、教学体验中快乐成长。三是不断从理论构筑上完善它发展它,使它成为治校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以此统领学校的全课程教学和育人的全过程。”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知行做,我们之所以加入‘悟’,强调孩子们不能为体验而体验,而是要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反思,上升到为什么要参与这项活动,对今后的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让孩子们自己悟。” 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洛阳实验小学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化,体现体验教育的内涵。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努力使“一花一石一草一木皆为育人开口讲话”,绿化、美化和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让学生们流连忘返。 第二,要有体验的平台或基地,课堂教学要提炼和实践教材中的体验点。学校先后与校外17个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洛阳市几乎所有的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包括就近的农村生态庄园,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内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来感悟社会。学校建立了心理情感宣泄室、心理咨询室、绿色网吧等实践功能室,广泛开展钢琴、二胡、鼓号队训练、合唱、舞蹈、剪纸、书法、足球、网球、乒乓球、健美操训练等兴趣培养活动,尽最大可能创设体验平台,以此陶冶孩子们的情趣,强健体魄,努力达到“健体怡情益智”的目标。 第三,要形成体验反思,上升为理论指导,不断校正实践。这三者是统一的整体,也就是创设平台自主体验教师引导反思校正的过程,其重点在于理性的反思,毕竟“体验”是一种实践活动。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绿色网吧”。教育部规定,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但6个小时之外,家长和社会形成了空白,在这一时间段,洛阳市实验小学的“绿色网吧”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绿色网吧”在放学后向孩子们开放40分钟,安装了过滤软件,与孩子们有关的教育网站,比如卡通、漫画、民族精神等内容均置于桌面,给孩子们实践的平台。此外,学校的音乐教室、舞蹈教室、合唱教室、钢琴教室等全部为学生开放。 洛阳市实验小学的体验教育可以归纳为两大平台,即一个是校内,一个是校外;一个是课堂,一个是课外;一个是道德实践的养成教育,一个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近期,潘文武校长计划在每周五的下午,不安排任何的文化课,让学生们自由选择兴趣班、阳光体育,让孩子们到操场打篮球、排球、网球,踢足球,在老师的组织引领下,让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体验。 当然,课堂教学是实现体验教育的主阵地,洛阳市实验小学提出了“构建体验式课堂教学研究”,即把课堂的实践权、发言权、思考权还给孩子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教学难题。 潘文武校长认为,老师的备课要兼顾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老师的核心素养是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学校提出来这样一个概念:老师要清楚班里的哪些学生先知先觉,哪些学生是渐知渐觉,还有哪些学生属于后知后觉。如果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对那些先知先觉的孩子是一种浪费,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洛阳市实验小学的做法是,按照性别、性格、学习程度、反应速度等因素把每班分成7到8个小组,分别进行跟踪,让先知先觉的学生带动渐知渐觉的学生和后知后觉的学生,每个组挑选两位学生回答问题,这样老师就从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备课上、课堂教学环节的引导和组织上,而不是单纯的满堂灌,老师有时间搞教科研,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把问题解决了。 潘文武校长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则案例。 迷路飞蛾闯进教室后…… 2012年3月7日,这是很平常的一天,这节课也应该是很平常的一节语文课。 第二节课的上课铃响了,洛阳市实验小学凯东校区二(3)班班主任、语文老师王俊峰像平常一样走进教室开始上课。她要讲的是第九课《雨后》。 但这节课因为一只迷路的飞蛾发生了改变,飞蛾让这节课变得不同寻常。 …… 这是3月13日《洛阳晚报》以《迷路飞蛾闯进教室后……》为题对实验小学一节语文课的报道。 一位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教室里突然飞进一只迷路飞蛾,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被飞蛾吸引了。老师当即决定:“不上课了,一起来看飞蛾”。 孩子们先是一惊,然后马上兴奋起来,开始了和飞蛾的战斗。他们先是关灯、开窗,想让飞蛾主动去寻找“光明”;然后又奋力挥舞着扫把,想把飞蛾“驱逐出境”。然而,飞蛾就是不愿意离开教室,越飞越快、越飞越高,终于,它飞累了,停在灯罩上休息…… 王老师并没有旁观,也很投入地和学生们一起大战飞蛾。 要下课了,老师说:“今天这只飞蛾让我们很兴奋,我们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吧。”学生们高呼着表示同意。 第二天,学生们的作文交上来了,每篇都很出彩,什么飞蛾扑火、静观其变、按捺不住、忍无可忍、稳如泰山等词语都出现在了作文中,有的还讲述了自己的感想。 一名学生写道:“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只要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连毛毛虫都能为飞翔而去拼搏,我们还有理由放弃吗”?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大战飞蛾的第二天,老师又利用课前5分钟,给学生讲了24节气中的惊蛰。她告诉学生,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昆虫。现在已经惊蛰了,飞蛾也迫不及待地来学校找同学们玩了。这场“大战飞蛾”课,到此终于圆满结束。 看到孩子写的作文,很多家长非常激动。 一名学生家长在班级博客里留言说,这堂课实在太有意思了!飞蛾飞进教室纯属意外,孩子们因飞蛾而骚动也属常情。飞蛾在上面飞、学生在下面慌,一切发生得那么突然、那么不可预料。试想,如果老师此时还在认真讲课,一定不会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老师妙就妙在随机应变,把不可控的场面巧妙地转化成一堂活生生的实践作文课,有效地控制了课堂气氛,也给孩子们的作文提供了绝妙的题材,所谓寓教于乐是也。…… 另一名学生家长说,能把教程精彩地传授给学生是一个好老师,而不按教程却能把教程的精髓传授给学生是一个超级好老师。王俊峰就是这样一个超级好老师,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学生传经授道、解疑释惑。 一说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多数人立即想到的是外出、远足、搞活动。王老师的这堂“大战飞蛾”课,是一堂生动的体验教学课,让七八岁的孩子知道了惊蛰节气、懂得了化蛹蜕变、学会了作文创作、明白了团结协作、发掘了思考联想……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教程上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范围,让孩子们无形中接触到了多门学科,得到了多方面的体验。 不难看出,“体验式教育”的核心理念已经渗透到洛阳市实验小学老师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这一方面固然得益于“体验式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和渗透,另一方面也和学校的“成长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洛阳实验小学潘文武校长 成长文化滋养教师成长 潘文武认为,没有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专业化成长,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更好发展,教师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成败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用成长文化滋养教师的成长”成为洛阳市实验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理念和策略,同时也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首先,是“教师第一”的观念;其次,把教师的成长置身于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办学校就是做文化。一个学校发展的好,薪火相传,是文化的积淀和延续的结果,学校是文化的发源地和集聚地。 潘校长说,学校文化有很多因素构成,比如校长的决策文化和管理文化、教师成长文化、学生成长文化,家庭教育文化可以作为学校文化的补充,此外还有社区教育文化。它们的地位是不相等的,核心是教师成长文化。 围绕教师成长文化,洛阳市实验小学的做法有几个方面。首先,明确教师成长的核心地位。学校领导班子达成共识,教师第一,以人为本,着眼于教师的全面成长,达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第二,用制度推动。在洛阳市实验小学,很少有约束性的管理制度,比如名师评选制度、骨干教师评选制度、首席教师推选制度等是激励性的制度,老师们可以不参评,但所有评选上先进的老师均享受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待遇,用这样的价值取向引领其他的老师逐渐进入到先进的行列。学校从不强求老师必须成为先进,但底线是必须成为一个合格教师。 第三,抓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个基本途径,即上课、评课、反思。只要有教学行为存在,上课、评课就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为什么要加进反思呢?潘校长解释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学历基本上实现了本科化,并从2010年开始逐步引入研究生学历,这批老师的知识储备教小学是没有一点问题,但他们欠缺的是工作方法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认识。 针对现状,潘文武提出,反思力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教师来讲,学习力已经基本不存在问题,关键在于反思。反思与总结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反思要讲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少讲或不讲成绩。校长讲管理反思,教学干部讲教学反思,班主任讲班主任工作反思,学校的每个老师每学期都有书面反思,其中优秀发言汇集成册,每年一本,成为学校的理论储备。 第四,抓好三个载体。第一个载体是专家引领。全国小学界的很多专家、名校长和名师都是洛阳市实验小学的教师发展顾问,其中包括本土的一些专家,涉及学校管理、学科建设、教育科研、家庭教育等方面。第二个载体是名校示范,与这些专家所在的学校结对。每学年到北京、上海、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挂职的老师高达30多人,这也是洛阳市实验小学老师最大的福利,通过学习这些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教育方法改进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价值观提升了。用潘校长的话说,“站在巨人肩膀,何必平地而起”。第三载体是骨干带动。学校青蓝工程,寓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多学校都在做,但洛阳市实验小学不同的地方在于坚持。潘校长说,“只要坚持就能出成果。百年大计,教育只要你坚持五年、八年,就一定能出成果”。 学习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始终,学校致力于书香校园的构建。每个学期,学校向全体老师推荐四本书,每年的11月中下旬举行读书交流会,每个老师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自己的心得体会,一种思想换一种思想,就是两种思想。学校对老师的奖励,也往往以书的形式奖励。 据潘文武校长介绍,2013年的5月,学校要完成“书架进办公室”的工作。细心的潘校长发现,由于老师们很忙,没有时间到图书室借阅,于是,就有了图书进办公室的想法,使每个办公室都成为一个小图书室,除了教材交流之外,老师们有时间就会坐下来看书,人文社会科学的杂志也能提高老师们的。 潘文武校长有一种观点,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校长就是一个班级的学习委员,老师就像这个班的学生,校长要组织、引领老师们开展学习活动。喜欢学习的老师必然有积累,有了积累老师就能达到一定高度,厚积薄发,最终受益的是学生,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体现出来了。 在“成长文化”的滋润下,仅2009年以来,学校就产生了一名省级特级教师、一名国家级骨干教师、两名河南省教育专家、三名省级名师、三名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名洛阳市特级名师、一名市级双语教学指导专家和七名市级业务标兵。 2011年4月,省级骨干教师、洛阳市优秀名师王向春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获得一等奖和个人特长奖。 2012年4月,学校青年教师孟桦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了一等奖和优秀教学设计奖的好成绩。 在“实验”二字上做足文章 早在2004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洛阳市就在全省率先取消了义务教育学校单设的实验班,作为洛阳市唯一的一所市属实验性小学、洛阳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没有了实验班,如何才能体现出学校的“实验性”呢? 潘校长召集学校领导班子和老师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之后达成共识:“实验性”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就是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就是实验的过程,没有课题研究就没有实验,没有实验就体验不出实验性,洛阳市实验小学的牌子“实验”两个字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从此,洛阳市实验小学牢固树立“问题皆课题”的理念,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始终紧紧把握“实验性”的办学定位,把课题研究作为彰显实验性和教育科研的核心。另一个方面,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是改进职业生存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产生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 在课题研究上遵循三个原则,即基础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前瞻性原则,紧扣基础教育的实情,在办学规范的基础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在课题的选择上,把“小题”做成“大作”;在研究的内容上,基于鲜活的实践,探真求实;在研究的效果上,真正体现“小题常做”。 所谓“小题大做”的思路,“小题”即基础性、应用性相统一的课题,这样才能更切合教师自身的经验与知识储备,才能更适合做更深入的开拓与发展。教师作为研究者,需要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而不是盲目跟风。 针对部分语文老师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的诸多疑问,学校申报了河南省实验课题《落实对话教学,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目前学生养成教育的难点,学校积极申报了《少先队体验教育模式研究》和《以学校为主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模式研究》,这两项课题在前不久均被确定为国家级“十二五”重点课题;面对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位的现实,学校努力争取到了中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的研究》…… 真正的课题必须从实际问题出发,并且能够用于改善实际教学。我校的课题研究遵循脚踏实地的原则,研究的内容是来自田野、回归田野的草根式研究,关注鲜活的教学实践,强调“小题实做”。一个卓有成效的课题不在于级别的大小,最主要的在于有没有作为、有没有持久深入的影响、有没有体现出“小题常做”的精神旨趣。 科研是什么?潘文武校长的回答,“是发现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发现就是科研;是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反思就是科研;是质疑我们手中的教材,质疑就是科研;是审视我们留给学生的作业,审视就是科研;是探讨我们不能独立解决的难题,探讨就是科研……科研是我的事,是你的事,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 “课题研究给学校带来的是文化的沉淀和积蓄,从另一个角度唤起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合作文化’与‘和谐精神’,正焕发出不可思议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了教师自身职业生存方式的改变。” 作为省特级教师,潘文武亲自参与承担了《家庭、社会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因性施教”问题研究》、《小学生语文成绩不良的成因及干预对策》、《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研究》等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均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一等奖;他先后有近20篇论文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主编了《共赢》与《教苑撷英》,发表了专著《绠短汲深》。 近八年来,洛阳市实验小学完成了语文、数学、英语、德育、管理等不同学科的五个课题研究,不仅破解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大量难题,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丰富了办学内涵。先后有50余位老师参与课题研究,30多位老师在国家、省、市级优质课中获奖,有一部分青年骨干教师走上学校的中层和校级领导岗位,相当一部分骨干教师成为洛阳市学科内的骨干力量。 2011年1月,洛阳市实验小学组建教育集团,开始进行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保证学校的优势不丧失?潘文武认为,优质的校区背后是优质的管理和优质的师资。 洛阳实验小学在管理推行两种机制,一个是中层干部的竞争上岗和交流机制。潘校长说,“实验小学的所有干部必须是教学上的骨干,否则说话没有威信,学校管理不是行政管理,不要寄希望于权利,要把思想引领作为首位,总务主任也不例外。”竞争上岗之后干部的责任心更强了,每个中层干部在三个校区都要工作三到五年,三年微调,五年必须交流。三个校区在不同的行政区域,每个校区的生源不一样、家庭教育不一样、社会资源也不一样,这对中层干部是一个历练,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大实验小学”的概念,即我不是为某一个校区服务的,心中要装着整个实验小学的全局,不搞门户主义,没有了本位主义。 第二个机制是骨干教师校区流动机制。45岁以上的女教师不要求,有特殊情况的家庭也不做要求,身体健康有问题的老师也可以例外,其他的老师整体教研组都要进行交流。 这两种管理机制的施行,使得新区分校原定用5年时间完成24个班的建制的计划大大提前,而且最后达到32个班。尽管这所分校是实验小学集团中最新建的学校,但却是最有活力的学校,家长们要求入学最迫切的学校。这个校区第一年招生的时候仅有180名学生,两年以后就达到800多名。 潘文武校长分析,“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实验小学的品牌家长是认可的,他们的心理适应周期缩短了;一个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三分之一的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都是从老校区过去的,人过去后带去的是老校区的文化和管理,很快就把新校区盘活了。” 他进一步强调:“为什么实验小学的两个新校区能够赢得社区和家长的满意、学生的喜欢?主要是老校的文化激励在起作用,使新校区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招生规模,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潘校长建议,教育集团一定是强校加弱校、老校加新校,不要搞强强联盟,当然也不可能是弱弱联盟,要发挥老校、大校、名校的办学优势。 2012年 5 月,继“河南省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河南省语文教学实验基地学校”之后,洛阳市实验小学又获得了“河南省校本教研实验学校”的称号。由于在“实验”二字上做足了文章,洛阳市实验小学实现了品牌化、集团化办学,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发展之路。 教育要实施精细化管理 2013年,将是潘文武当校长的第10个年头,洛阳市教育界的同仁开玩笑地称他为“资深的年轻校长”或“年轻的资深校长”。这对潘文武来说,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期待。 2002年9月,27岁的潘文武担任一所薄弱学校的校长。这段经历使他后来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讲薄弱学校和边远学校更能给人锻炼的机会。机遇在于自己的把握,如果说最初他的观点和一般人的看法一样“薄弱学校是不可能出人才的”,但后来的事实说明,越是薄弱学校变化的显性因素就更大,也正是在薄弱学校校长工作的经历和积淀,为他后来走上洛阳市实验小学校长的岗位做好了铺垫,此后,他又应邀在北京、上海、台北、郑州、开封、安阳、石家庄、新疆阿克苏等地做教育学术报告,其“专家型校长”的声誉开始鹊起。 在一次校长座谈会上,洛阳市教育局领导提醒大家,“校长是学校之魂,魂要守舍,魂不守舍,就不能办好学校。”潘文武对这句话记忆尤甚,他深知教育是良心活,更没法量化,特别是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生活复杂化,教育要坚守净土十分艰巨。 潘校长认为,小学教育的实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奠基”,也就是习惯、兴趣、爱好的养成教育,要着眼于为孩子们将来成人、成才打基础,为他们以后立足于社会提供基本的素质储备。小学教育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教育领域非常实用。针对目前学生、家长和老师有一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一现状,要认识到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正因为是细节管理,又面临着复杂的环境,所以教育就很难,但天道酬勤,只要做就会有结果。 早在1919年,叶圣陶先生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一文中提到:“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在同年所写的《小学教育的改造》中又指出:“今后的教育要着力于扩充儿童兴趣所及的范围,并使他们养成终身的习惯。” 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指出:“‘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1979年,他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强调:“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老进一步强调指出:“养成良好习惯要从最细微的事物入手;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 潘文武校长曾经认真研读过叶圣陶先生的文集,在工作中时刻没有放松自己自己的学习和修养,并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感悟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通过创新学生评价体系,着眼于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基。 在洛阳市实验小学,设立了学生个个成才、每一个人都发展的“等级”证书制;颁发“雏鹰”奖;给学生配备独特、温馨的“成功袋”。具体地讲,学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允许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选择发展方向和方式,并得到相应的评价,其中特长发展优异的学生将获得校长签名的金牌证书;为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设计丰富多采的评价办法和奖励方式,获得奖励的学生都将得到由校长签发的荣誉证书及各级雏雄鹰奖章和特殊的荣誉待遇;每一个月末,学生将带回家一个精美的“成功袋”,里面装满学生的本月生活、学习的记录和独特作品,如一页漂亮的书法、一封给父母的信、一件小制作等,同时还有教师的评语,校长签名的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学生也会带回家长的反馈评价。 潘文武校长常说,“校长在工作中绝对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习和修养,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学习为代价,要让自己、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否则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失败的校长。” 当校长以来,潘文武始终没有放弃学科教学工作,后来工作繁重,只好改任兴趣学科老师。他说,校长不能离开课堂,一旦离开了课堂教学,两年以后你在老师面前说话就没有分量,自己就会感觉到底气不足。校长的思想引领,首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校长的权威来自于自己的学识和修养,来自于课堂教学的领导力。为了不影响孩子,你可以选择适当的课程。 潘文武校长的人生信条四句话。“天道酬勤”,“事在人为”,“行稳致远”, “内涵发展”。“天道酬勤”指的是要坚信这个社会是公正的;“事在人为”,“行稳致远”,指干什么事情要有目标,但路要一步步走扎实,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内涵发展”,表明内涵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可引申为四个方面,即学识、修养、品格、毅力,学习贯穿始终。 他常对老师们讲,老师是知识、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如果老师们都人格浮躁、精神虚无了,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社会的后果就很可怕。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所面临的三大困难,一是班额太大;二是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在加大,但其中有很多不理性的因素,让老师们感到不堪重负;三是学校承担了很多与学校教育职责无关的事情。 但潘文武校长坚信,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和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更多可持续发展活力,教育的第二个春天已经来到了。 我们期待着中国教育事业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陈达) (新华教育 陈达)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访洛阳实验小学校长潘文武“体验式教育”托起
·只有成绩才是“硬道理”?中小学生遭遇“伪寒假
·讲题快 考试难 常拖堂 老师反串小学生叹不易
·全国中小学生春节联欢晚会在京举行
·小学生网店半年盈利万元 曾因太小被客户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