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专家风采 > 专家论文 > 正文
高等教育过度国际化的反思 | 法意·观点
来源:黄国钜 法意读书
发布时间:2018-03-02 11:40
分享到:
[作 者] 黄国钜 法意读书
[摘 要] 高等教育过度国际化的反思 很多探讨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利弊的文章,都集中在本土研究、香港研究是否受到重视的问题。这篇文章却想谈谈一个可能更迫切的问题:过分的国际化,大
[关键词] |,高等教育,过度,国际化,的,反思,,很,多,探讨,

     高等教育过度国际化的反思

     很多探讨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利弊的文章,都集中在本土研究、香港研究是否受到重视的问题。这篇文章却想谈谈一个可能更迫切的问题:过分的国际化,大学的教席大部分由外国人占据,本土学者没有就业出路,学术思想的命脉断裂、枯萎,大学失去地方特色,学术承传也无法说起,这才是最“攞命”。
     而这种事情正在香港的哲学界发生,而且存在已久,行内人都很清楚,只是没有人公开拿出来讲而已!
     海外学者占据教席
     香港有十所大学,但有哲学系的只有三个半,即港大、中大、岭南,和浸大的宗教哲学系。(城大、科大、理大虽然没有哲学系,但有哲学课程分布在不同学系。由于这篇文章要谈的是哲学系,所以先不论这些大学。)早在1980年代,我读大学的时候,香港只有两所大学;当时香港仍是英国殖民地,香港大学作为殖民地色彩浓厚的大学,哲学系教授几乎清一色是英国人,没有半个本地人。到九七问题逼近,一些学系纷纷本地化,连最精英的法律系也招聘了好几个本地人,此时哲学系才招聘了第一位本地人,之后再聘任一位内地学者,就此两人而已,直到今天。到了97年后,香港人“当家作主”了,情况却没有改变,只是英国人换了美国人而已。90年代,岭南学院升格为大学,并成立哲学系,本来给与本地哲学学者一线希望。但今天实际情况如何,不用我多讲,读者去岭南哲学系的网站看看他们的教职员、研究生名单就一清二楚。
 
     有一次有一位菲律宾访问学人去本地某大学哲学系访问,好生奇怪,问系主任:"Why are there so many foreigners in your department?" 系主任无言以对。我想,这位学者一定是看到香港这种全球特有的情况,才这样冒昧直问。
 
     一些新成立的大学,会采取所谓“学术嫁妆”的方法,短时间提高自己的排名:高薪从海外聘请一个有一百几十多篇论文的大牌教授,数字上这个系的研究成果就突然飙升,排名也连带跳几级。这些大牌教授来到香港,当然也带着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题目来,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一些冷僻的分析哲学题目,但以后的人才招聘、招收研究生,也自然顺着这个方向去,学系渐渐变成这些大牌教授的学术殖民地。而一些本地学生有兴趣的哲学题目,如中国哲学、欧陆哲学,往往被忽视、排斥。如果大学高层不懂得考虑本地学术的承传,重量不重质,只顾“整靓盘数”,追逐排名,这些学系就会变成海外学者的天堂。
 
     我这样说好像政治非常不正确,什么“排外”、“种族主义”的罪名也会接踵而来。要澄清的是,我不反对招聘外国教授,如果一个学系有部分外国人,也可以让本地学者开拓眼界,让中西哲学交流激荡,也是好事。而如果这些海外教授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学习本地语言有兴趣,那就更好。但如果过度国际化,学系的教席都被海外学者占据,本地毕业生在自己的地方竟然永远找不到工作,那又是不是另一种歧视?
     国际化与大学排名
     当然,要证明这些哲学系故意排斥本地人,是十分困难的事,他们大可以说:“我们按照平等机会的原则,用人唯才,不会考虑种族、国籍,只考虑申请人的 publication,而评审 publication 的考虑,除了数量之外,就是能否登上国际一流的期刊。”说得好,但问题就在这里。
 
     就像美国要打开别国的市场,都会用一些漂亮的口号,如“自由贸易”、“公平贸易”、“反对保护主义”、“打破贸易壁垒”等。同样,英语国家要打开别国的学术市场,也有一套漂亮的语言,和一些看似公平,实际上对自己有利的标准,叫做“国际化”和“大学排名”。
 
     首先,所谓国际期刊,其实大部分是英语期刊,由英美大学或出版社所办,问题来了:第一,对这些来自英语国家的学者,英语是他们的母语,已经有天然的优势;第二,中文在中、港、台、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流通,日本和韩国人都看懂汉字,为什么中文不算是国际学术语言?第三,一个在美国读大学、硕士、博士的学者,对美国哲学的行头已经摸得很清楚,甚至可以借地利之便,建立人脉,认识期刊的编辑,投稿时可以投其所好,已经“赢在起跑线”,比起一个在香港读大学和硕士,博士才在海外读几年,回香港才慢慢开始摸索期刊,甚至要不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认识一些期刊的编辑,才摸出一个门路来的学者,前者当然有很大的优势。从来学术期刊,无论怎样国际性,总会有多少地域性,而我们隔岸追逐,是在玩一个永远追不上的游戏。
 
     或举另一个例子:如果有一位本地学者,用中文写作了很多重要的哲学著作,在华语学术界颇有地位,现在他来申请香港某大学哲学系的工作,但因为系主任或其他遴选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完全无法评审他的学术水平,这对他公平吗?比起一个完全用英文写作的申请人,谁有优势,答案还用我说吗?人们常说,香港的大学如果不用英文教学,是歧视外国学生,试问这个例子,是否另一种歧视?我曾经有一次跟香港某大学哲学系的系主任聊天,他也是外国人,我问他会否请人教中国哲学,他说:“我们也有压力这样做,但一般搞中国哲学的学者,都会在某个范围里出版著作。”我说:“你意思是中文期刊?”他高兴地说:"exactly!"(以上对话其实是用英文进行) 言下之意,他有很好的理由推掉这要求。其露骨的程度,让我咋舌。
 
     与当地文化、社会连结
     哲学不是自然科学,也不只是讲一些抽象离地的东西,哲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必须与当地文化、社会、人文关怀连结上,能够从当地文化吸取养分,才有生命力,否则很容易沦为 IQ 题。如果要问香港历史上有哪位出名的哲学家,一般人都会举牟宗三、唐君毅,他们当年也是出于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关怀,再吸收西方哲学,重新思考,成一家之言。他们的著作都没有登上什么国际一级期刊,却有外国学者以 Mou Zong San’s 或 Tang Junyi’s thought 作为题目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倘若唐牟二位今天尚在人间,以他们的 publication,恐怕也只能望大学之门轻叹。
 
     今日香港的哲学界,也需要像关子尹、周保松这类学者,能吸收西方哲学的方法,揉合本地文化和社会议题,开创出独有的研究题目。同样,如果你要去一所韩国、日本、意大利大学的哲学系访问,当然有兴趣知道,当地学者如何研究传统韩国、日本哲学,如何跟西方哲学对话,或意大利学者最近如何研究 Croce、Agamben,这叫做地方特色!但如果你去香港一些大学的哲学系访问,你会以为自己去了美国某大学的哲学系。以国际化之名,铲除地方哲学系的特色,就等于香港政府不断拆掉有特色、有历史的街道、大排档、小店、古老建筑物,然后建一些全世界都一样的商场酒店来吸引游客;或如领汇的商场,居然说冬菇亭的鱼蛋粉没有特色,用贵租逼走,然后换上全香港都一样的饮食大集团。所谓国际化,实际就是单一化,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大学,结果大学就变成机场的麦当劳,哪里都一样。
 
     又或许作一个横向比较,看看台湾的情况。台湾哲学界“国际化”的程度可能不及香港,台湾学者一般多用中文写作,在台湾的期刊发表,而他们的著作刊登在国际期刊的比率,或许也比不上香港,但台湾有好几份水准颇高的哲学学术期刊,有成熟的审稿制度;比起香港连一份被大学评为 A 等的哲学期刊也是凤毛麟角、哲学系之间各自为政,台湾哲学系之间交流之频繁,令人羡慕。而且台湾还有一道“天然屏障”,就是大学用中文授课,所以能在台湾找到教席的外国学者,一般都能操流利,甚至带点台语腔的国语,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也有兴趣,甚至是读汉学出身的。反观香港,因为曾经是殖民地,加上所谓的国际化,没有这道天然屏障,中门大开,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学院民间分离
     另一个后果是学院和民间分离,互不相关。造成这情况,当然有语言的原因,也有学派的原因。除了少数例外,大部分在香港教哲学的外国学者都不懂中文,更不会广东话,自然难以跟民间有交流。另一个原因是这些英语国家来的学者比较着重分析哲学,未能满足民间对中国哲学和欧陆哲学的兴趣。学院与民间之间的隔阂,于是社会上出现大量以中文或广东话办活动的哲学学会、哲学演讲,甚至最近出现好几个哲学网站,来满足民间的需要。这个奇怪现象,恐怕是香港独有。这正正是上面所说,哲学活动若果无法从民间的互动和社会关怀吸收生命力,就会变成只是象牙塔里的离地游戏。
 
     笔者在这行十几年,见尽多少同辈、后辈、青年学生,意兴阑珊。他们或许都在欧洲一流的大学读完博士回来,也有不错的研究和出版,但因为在香港找不到工作,要去美国、台湾或中国大陆谋生,也有一些在社区学院教副学士。另一些则在城大、理大、科大等找到教席,但都不是正式哲学系。一些年轻学生本来有志读研究院,但眼看这种前景,都离开了这个行业。说是花果飘零或许有点夸张,但年轻哲学学者就业前途不乐观,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是市场原因,学生没兴趣读哲学,那就无话可说,但眼白白看着珍贵的哲学系教席如此运用,怎能不扼腕?
 
    以上这些问题,或许跟现在的国际化没有直接关系,有些甚至早就在殖民地时代已经存在,但现在这一波的国际化,却令人担心情况只会更糟。香港曾经是殖民地,笔者不想看到香港的学术界以国际化之名,再自甘当别人的殖民地!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BJ]
  相关阅读:  ·高等教育过度国际化的反思 | 法意·观点  ·新望:城市竞争根子上是人才的竞争  ·为何要提“高等教育质量文化”  ·搜索引擎Web API框架设计研究  ·一种基于关键词的创新度评价方法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