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乱象与知分后填报志愿》(本报2012年8月13日教育服务版)一文发表后,编辑部和作者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赞同者不少,批评之声也很多。许多读者认为,知分后填报志愿也许存在着一些弊端,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推行这一政策呢?关键在于,它使考生填报志愿时更有把握了,落榜风险降低了,维护了考生的利益,因此受到考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总体上说利大于弊,应当继续坚持。作者秦春华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对我国招生考试录取制度没有深入了解而造成的误读。事实上,知分后填报志愿不止是违背了教育规律,它也损害了大多数考生和高校的利益(只会对极少数考生和高校有利)。说“知分后填报志愿”可以降低落榜风险完全是一个悖论。 中国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最初实行的都是高考前填报志愿方式。那时候,考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平时学习成绩填报志愿,然后参加高考,高校根据高考成绩进行录取。 知分填报志愿的历史演变 随着考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部分省市开始实行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的方式。考生先参加高考,根据估算出来的分数填报志愿,高校根据高考成绩进行录取。大约到了本世纪初,一些省市开始实行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方式。考生先参加高考,等分数出来后再填报志愿,高校根据高考成绩进行录取。近年来,部分省市对这一方式进行了不断完善,发展为“三知”,即“知分、知位、知控制线”。实行高考后填报志愿方式的理由,据说是因为高考前和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的方式,加大了考生的落榜风险。一些省市的人大代表注意到这个问题,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们提出应该修改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并作为议案提交各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开始实行。最初只有个别省市推行,后来,其他省市纷纷效仿,最后剩下少数省市还维持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方式,只有北京和上海仍然坚持高考前填报志愿方式(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北京和上海的教育程度最发达,却实行了看上去最不合理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可以预见的是,有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市顶不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最后也将推行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方式。 但很快,实行这一政策的省市就发现,即使考生准确地知道自己高考分数,仍然不能避免落榜风险。而且,落榜风险反而加大了。于是,政策制定者想到了另外一个方式:平行志愿。如果实行了平行志愿,即使你不能被第一志愿录取,仍然可以被水平相当的其他高校平行录取,这样就避免了落榜风险。这就是目前多数省市实行的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加平行志愿的方式。然而,和政策制定者的良好初衷恰恰相反,这种方式反而是弊端最大从而损害考生利益最大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 按照政策制定者的设想,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准确地知道自己的分数,甚至是排位就能避免风险。事实告诉我们:不能。因为信息不对称。相对于庞大的考生人群而言,具体到每一所高校的招生计划是很少的。即使你准确地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甚至排位之后,你仍然不清楚报考某所高校的某个专业的人数到底是多少,其他人会不会也报考这所学校和这个专业。不但考生不清楚,高校招生老师自己也不清楚。所以当你填报志愿时,你只能大体上依照这所高校的这个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来参考。于是,高校招生中的“大小年”现象就出现了:今年这所高校的录取分数高,来年考生都害怕落榜,都不敢填报,这所高校的分数一定就低,甚至断档;再过一年,考生发现这所高校分数低,纷纷填报,结果导致该校录取分数线飙升,大量考生落榜;再过一年,情况重演。如此循环往复。也就是说,在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方式下,考生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和在高考前或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方式下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是一样的。高考后知道自己的分数没有改变这一结果。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山东高考有望推行平行志愿 避免录取大小年现象
·山东高考录取或推平行志愿 降考生志愿填报风险
·湖北高考所有批次实行知分填志愿
·北大招办主任:高考知分填报志愿方式的悖论
·复旦大学校长:抱着功利目的选专业未来很难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