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育部门不能坐视高校、中学、考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陷入缺乏客观、全面证据支持而徒然浪费时间、混淆公众认知的纯思辨与口水战之中,应该基于循证管理理念,积极开展研究调查。
有少数高校自主招生简章显示其自主招生计划占招生总计划突破了教育部规定的5%比例,对此应该叫停。特例、先例大门一开,再关难矣。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自主招生考试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争议不断,其政策成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应该严格控制自主招生比例。 美国多数四年制本科院校尤其是考生数量大、录取比例低的一流大学,招生程序多是首先对申请者SAT(俗称“美国高考”,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测试组织ETS命题)或者ACT成绩、中学成绩、简历等因素初步筛选后,再决定是否面试,由此节约考生与高校成本,值得我国借鉴。 柯炳生文章指出,目前每年自主招生录取考生约1.5万人,其中2/3的被录取学生不参加自主招生也可通过高考进入被录取高校,换言之只有1/3考生是自主招生受益者。 基于这一事实,我国自主招生应该在高考成绩公布后进行,如此则大约1万名考生就不必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而直接被录取,大大节约考生、中学、高校为自主招生考试付出的考试成本,尤其是大大降低了自主招生对高中教学秩序的负面影响。 本年度的自主招生,“北约高校”、“华约高校”联考笔试时间虽然错开,但是面试时间两所龙头高校均确定在同一天,考生不得不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违背自主招生改革本意。 高校办学自主权需要保障,但不意味着高校变成“独立王国”,来自高校外部的合理管理与规制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普遍撞车,表明在现阶段不能任由高校来确定自主招生考试时间。 已经施行8年的自主招生是对传统高考制度的一个改革举措,但其实践成效如何?对此各方面没有形成共识,反而处于高度争议状态。对于自主招生成效与利弊如何问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批评者往往基于相对客观的事实与现象,显得“实”;而支持者却往往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论据,诸如招收创新型人才、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借鉴欧美高等教育先进经验等,显得“虚”。 要准确评价自主招生政策的真正成效,唯一途径只能是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相关客观数据与调查结果。自主招生考试已经实行了8年,具备了进行政策效果评估的基本条件。实际上,2010年围绕自主招生出现的争论也要求必须进行政策效果评估。 具体来说,应该将三类学生即高考与自主招生考试均通过考生,没通过高考、只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考生,没有参加自主招生考试、通过高考被录取考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大学成绩、就业去向、工作业绩等变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此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信度与效度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够对高考、自主招生两种人才筛选机制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此外,政策效果评估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作用。 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招生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决策者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基于客观数据与事实制定政策。由于各种原因,某些地方的某些主事者想当然、拍脑袋,抱着良好的愿望而缺乏扎实的调查研究,匆匆出台改革措施,效果可想而知。某省高考10年内改8次,几乎一年一次,高考理应具有的政策连续性、严肃性荡然无存,可谓形如儿戏,引来批评与骂声无数,就是一例。 简言之,教育部门不能坐视高校、中学、考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陷入缺乏客观、全面证据支持而徒然浪费时间、混淆公众认知的纯思辨与口水战之中,应该基于循证管理理念,积极开展研究调查,以事实说话,以务实、求实的思维推动自主招生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山东高考有望推行平行志愿 避免录取大小年现象
·山东高考录取或推平行志愿 降考生志愿填报风险
·湖北高考所有批次实行知分填志愿
·北大招办主任:高考知分填报志愿方式的悖论
·复旦大学校长:抱着功利目的选专业未来很难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