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这样推论: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来自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根源是高考→千军万马拥向独木桥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招生名额太少……于是乎,出路在扩大招生——以为扩大招生可以缓解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从而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过渡。 他们的结论是从美国“高考”的现状反推出来的: 大前提:美国高校的招生量非常大; 小前提:美国学生不需要通过激烈而残酷的“高考”来竞争上大学; 结论:所以美国可以从容地搞素质教育。 这个推论非常糟糕,漏洞非常多。比如说,这个推论忽略了竞争的永恒性。美国大学教育的普及率在世界上位列前茅,但美国第一名校普林斯顿的门槛仍然非常高,2003年的录取率为9.9%,100个极优秀的申请者中只有不到10个人被录取。在全美国100多万高中生里,普林斯顿只能录取1000多人,虽然尚达不到万里挑一,但申请者想上普林斯顿已是非常困难了。也就是说,即便普及了大学教育,进入名牌大学的竞争依然存在。想一想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有13亿炎黄子孙,就算扩招、扩招、再扩招,清华、北大仅此两家,再怎么扩招,激烈的竞争仍然存在,而且是永远存在。 曾经收到一位自称是佛山普通市民的读者的来信。其中有一段很有意思: 这几天,正遇上一年一度的高考,报纸免不了侧重这方面的报道。跟往年一样,高考那几天,考场一带实行封路,不准车辆通过。据报道,送孩子参加高考的家长们自发、自愿、自觉地组成一支维护考场交通秩序的队伍,凡是经过的车辆一律被拦停,连执勤的警车也不例外,要关掉发动机推着走。高考第一天上午九时多,考场附近的一家小店跟往常一样要开门做生意,当店主把卷闸门拉到一半时(拉卷闸时会发出响声),几个愤怒的家长飞跑过来制止店主,不让他动,店主只好等到考试结束后才开门做生意。 我想,像这样的情形在美国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这也难怪家长,因为现时的高考制度才是迫使家长们采取这种超常做法的根本原因。大家都知道,仅有一次高考机会,孩子如果考不上,就game 我总在想:如果问这些家长要不要取消高考,我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回答,但假若你问他们要不要扩招,他们肯定赞成!扩招需不需要?非常需要!但是,我认为,首要的是变革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改革高考,然后才是扩招。 道理何在?打个比方:一个正在发育的青年无疑需要摄入大量的食物和营养。但是,如果选取食物和营养的方法不科学、不正确,摄入体内的可能就是不利于机体发育的食物,甚至会是毒素。 据报道,通过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的龙头老大。看到这则报道,我是亦喜亦忧,但忧更大过喜。因为,如果不变革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不改革高考,而是一味地扩大招生,不但不能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反而会因此培养出更多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近些年一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面临待业的状况。当然,这有经济尚待发展等原因的制约。但是,在人才选拔、培养上是不是有值得我们从教育的角度去反思的问题呢?在这人数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待业大军当中,有多少因接受脱离实际的应试教育而难以进入人才竞争市场?有多少需要到技校去“回炉”才能适应生存环境?…… 在规模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是世界上的No.1。现在,国内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中国能不能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能不能在质上来一个飞跃。 能否成为一流大学,影响的因素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看你怎么招生,招什么样的学生。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流的大学需要培养出第一流的学生。但是,如果选拔进大学的人才并不是一流的可造之“材”,怎么能培养出一流的毕业生呢? 以高考的考分作为录取与否的唯一标准,选出来的是一流的“考生”,却会错失许多综合素质一流的可造之“材”。更为严重的是,高考这个“指示灯”、“风向标”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去“残酷”地培养一流的“考生”。 这几年高考的文言文作文常有考生得满分,有些名牌大学在尚未知道考生名字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表示要破格录取这些考生。从一考定终身发展到一文定终身,致使许多孩子打算苦钻文言文,以便一“文”惊人。 不改革高考,不变革评价体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
[发布者:] | ||
相关阅读:
·山东高考有望推行平行志愿 避免录取大小年现象
·山东高考录取或推平行志愿 降考生志愿填报风险
·湖北高考所有批次实行知分填志愿
·北大招办主任:高考知分填报志愿方式的悖论
·复旦大学校长:抱着功利目的选专业未来很难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