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0余天,备受关注的2010年浙江省高考录取今天终于落下帷幕。据统计,今年1400余所普通高校在浙江省共录取新生25.3万名,高考平均录取率为83.8%。 在83.8%的高录取率面前,曾经被称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似乎已成了一条“康庄大道”。尽管如此,在“上大学”的焦虑得以缓解时,“上好大学”的焦虑却依旧存在,且愈演愈烈。因为人们看到,在今年录取的25.3万名新生中,15万余名上了本科,占普通高校在浙招生总量的60%,但其中只有3.8万余名考生上了一本。 “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关注的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能否上重点大学。考不上北大、清华,也都起码要‘搏’一个本科院校。”今年刚被一所列入“211工程”重点大学录取的齐奇,这么描述他周围同学的升学追求。 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统计信息显示,浙江省每年都有未被重点大学录取的考生在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结束后就撤销了第二批本科院校志愿,也有不少达到专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放弃填报专科志愿。 不甘心“屈就”一般学校,造成了很多考生在高录取率下的新焦虑。如今不少高复班里真正的落榜生并不多,多的是想考名牌大学、想专科提升到本科的“自动落榜”学生。 现在,我国按毛入学率计算的适龄入学人口在逐年下降,高考报名人数开始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后又自动分流了一部分考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呈下降趋势。高录取率为更多人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是优质教育资源依旧是稀缺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让很多人认为一定要上名牌大学、本科院校,今后在就业时才会乐观一些。”今年刚从黑龙江某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余波对此深有感触,他在杭州人才市场曾为投一份简历而排队3小时,最后在一家宾馆应聘了服务员。“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计算机系,这使得就业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要翻一番。高录取率让高等教育面临一个新“拐点”。 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将成为“高录取率时代”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根据《纲要》精神,浙江省已准备在若干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推动高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评价试点,由学校或委托中介机构,对毕业生的就业、职业发展情况、薪酬水平等分若干时点进行追踪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原就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进行评价。 “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有利于对高校人才质量的评估,跟踪结果也可以作为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的依据。”浙江外国语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卢真金认为,大学要避免“同质化”,需要合理构架,专业设置应该适应不同层次需要差异化梯度发展,对接不同层面的就业需求,避免培养出的学生雷同化,“千校一面”将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浙江省已在酝酿推出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管理新机制的改革试点,增强高校专业建设自我规划、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责任和权利,加快完善学校专业调整与优化动态机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之间如果能打破画地为牢的校际篱笆,将有利于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促进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产生鲶鱼效应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卢真金提出,现在高校必须要有危机意识,生源的缩减趋势更加迫使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加强办学特色,以差异化办学取胜。 浙江省也在打算建立网上公开师资中心(教师资源库),有计划地推进校际教师互聘和教师跨校兼课,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作用,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性。甚至打算尝试在高校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上公布课程信息和选课条件,有计划地鼓励学生跨校互选辅修专业和课程。 高录取率带来的焦虑,是危机,也是变革的契机,高等教育改革已箭在弦上,正朝着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向发力前进。 【纲要摘要】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完善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方式,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七嘴八舌】 上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我期待生源人数的下降,能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契机。比如,通过它,促进高校生源多元化,成为最现实的推动高考公平的路径。再比如,建立自由转学的制度,允许学生在不同高校之间自由转学。同时,赋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龚放:有些高校关起门来办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衔接,就像黑夜中茫茫大海上各自行进的两条船,根本接不上头。还有一种倾向是,有些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看到什么专业新潮,就盲目跟风,一味追求规模而不顾人才培养质量,结果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数量过剩,质量则不合要求。高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这两种倾向性问题,都是对学生、社会不负责任。 长春理工大学刘智教授: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课程,因此,实施跨校选课之后,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学生们在享受不同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共享学校文化。但问题的关键是相关部门如何落实。 |
[发布者:dongdong] | ||
相关阅读:
·高校自主招生培训怪象 学生家长为何趋之若鹜
·上海2013年“三校生”高考政策公布 31所高校招生
·今年又一批大学改名或升格 17所“学院”更名为“大学”
·甘肃省“新高考”首诊试题突出考查新增内容
·香港高校各显神通 台湾学生热衷香港读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