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新闻,尤其是当北大这样的国内知名高校牵涉其中时,总会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此前,北大在率先进行自主招生、大类招生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改革时,都引发过公众的热议。 这一次,当北大11位教授的联名信和周其凤校长的回信公布在北大新闻网后,再一次引发热议。一些人质疑:在招生过程中增加申请和面试的环节,究竟有没有作用?能否摆脱“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拔擢出真正优秀的生源? 更多人担忧,在本科招生频频爆出不公平的丑闻后,这次倡议的改革如果真正付诸实践,会不会又多出一条腐败的通道?而且,增加了面试环节,会不会对相对来说不那么见多识广的农村学生不利,从而使一流大学中本已处于弱势的农村生源进一步减少? 11月9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北大,对数位参与联名建言的教授进行采访,听他们详解写联名信的初衷及对改革目标的设想。 摆脱“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 “我从2003年起开始参加招生工作,当时就觉得这个制度需要改革。”该信联名签署人之一的文东茅说。 身为北大教育学院院长的文东茅认为,在当前本科招生体系下,唯分数取人是最容易的,也是最不用负责任的招生方法,“因为高考成绩一出来,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谁也没法指责你。北大推行改革,反而增加了学校的责任”。 “但唯分数取人不是高校招生,是统计成绩的机器在招生。”文东茅表示,这样“一刀切”的做法是高考最受诟病的地方。 他认为,以简单的一两分之差作为判断录取的硬性尺度,而不考察学生的兴趣、志向、习惯等重要素质,是现行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最大的缺陷。“高考科目是有限的,但是人的知识是无限的,高考没法全方位考察。比如,有些同学对新闻感兴趣,它不考;对考古感兴趣,它不考;对国际关系感兴趣,它也不考;理科学生有对科技史感兴趣的,他们也不考历史……应该有另外的渠道给学生全面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文东茅说。 联名签署人之一、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对文东茅的看法表示认同。他说,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考制度受到的批评越来越多,选拔人才应该有更加多元的渠道。“我们觉得,30分以内,水平不一定会差很大。差50分是水平问题,但二三十分差别不大,有时候一道题就有二三十分。在这个分数段,大家学习能力差不多,但其他方面就考察不出来了。” 联名签署人之一、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高松表示,联名信呼吁给予大陆的高等学校和广大考生以更多的双向选择机会,但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分数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把高考的分数作为一个基准,只要超过一定的分数线,再以专家群体进行集体面试的方式进行录取。考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报自己真正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而不是受环境与舆论的压力,一味追求某些自己并不了解更谈不上热爱的专业。” 但在招生过程中增加“考生提交申请和多学科专家团队面试的环节”,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吗? 文东茅告诉记者,本科招生面试并不是新事物,事实上,国外一流大学都这么做,香港高校也一直这么做,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也是这么做的,“这既然是世界著名大学通行的做法,那为什么大学本科不能做呢?” 对此,联名签署人之一、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也介绍说,入校前面试在国外高校很普遍,是本科招生的重要环节,有些高校甚至还委托学生所在地区的校友进行初步面试。 高松说,在上世纪50年代初和以前,我国也实行过各个高校的自行招生。 文东茅认为,增加面试环节可以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察,“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应该在高考基础之上,有一个弥补措施,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而且,我们也希望引导他们在强调高考分数之外,还注意一些其他的东西”。 他同时指出,面试也是学生跟面试官、跟高校相互了解的过程,双方可以相互选择。 但文东茅强调,增加面试环节绝不意味着抛弃高考另搞一套。相反,这一改革是以高考为基础的,会充分承认高考的价值和作用。“一来高考确实有选拔功能,二来它是保持公平的基本门槛。” 张颐武也表示,他不认同现在有些人所持的“要把高考抛弃掉”的观点。“高考这道防线还是我们最宝贵的诚信资源,也是中国教育体制赖以运转的非常重要的支柱。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高考制度上面再用这种方式来选拔,可能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文东茅说,如果这项改革真正实行,进入面试圈的学生也顶多比原来低10分左右,不会低到20分,“必须达到一定的分数线,才有可能进入复试圈”。 “没有最完美的方案。”张颐武认为,这项改革不是很激进,而是“很温和的”,如果达不到基准分数线,什么都免谈。但这项改革既尊重了高考制度,又摆脱了“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应该说兼顾了各个方面”。 通过制度设计避免腐败 这一改革建议引来的最大的争议在于,有人担心改革付诸实践后可能会沦为腐败通道。 在北大未名BBS中,也不乏这样的议论。 “所谓增加高考面试比例,无非就是为有权有势的人上大学打开方便之门罢了。”网友coolpan称:“现行制度虽然有不少偶然性,但却是最能保护弱者利益的。现在这种情况下做什么自主招生、面试之类的,无非就是能让那些有门路的孩子更光明正大地进入大学罢了。我们当然也可以很美好地梦想那些负责面试的老师们都会非常‘公正贤明’,不过这可能也是唯一能安慰自己的方法了。” 网友aakitefly也认为:“目前一些地方监督不严,腐败丛生,恐怕这个面试太容易导致腐败。建议缓行。” 网友sagabill则以自己曾经参加面试的经历为例,认为“面试直接把一部分农村孩子拒之门外”。 在高松看来,改革最大的难点,是全社会对于该项改革公平公正性的担忧,他本人也不是没有担心。这一方面说明,公众对于整个社会的诚信缺乏信心,但另一方面,公众的关注和担忧也是一面镜子,要求进行试点必须有完善的程序和制度来避免腐败的产生。对此,文东茅也表示,不能怕有腐败和不公平就不改革,“腐败问题不能指望教育能够完全克服,但是整个社会应该对北大有信心”。 他说,北大这么多年来,在自主招生、研究生考试方面是可信任的,没有出现大问题,有问题也是极个别现象,“每年招那么多人,面试成千上万人,都没有出现过特别大的问题”。 文东茅认为,绝大多数北大教授都会尊重自己的声誉。而且,北大一直处在媒体和公众的聚光灯下,“有这么多的监督,不能不做到自律、谨慎”。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设计避免腐败。例如,北大可以借鉴在自主招生面试时的经验,让几百位参加面试的教师在面试开始前半小时才去抽签,决定分在哪一组。“即使想找关系,几百个老师不可能全都认识吧?” 同时,回避政策也是从制度上避免“走关系”的一大方法。“比如,我是湖南人我就绝不去湖南,必须到湖南之外的省去。”文东茅说。 张颐武也认为,通过制定周密完备的程序、增加公众监督、通过一个小组或委员会进行面试等方式可以有效规避腐败,“这样走后门、搞猫儿腻难度也非常大”。 对于农村学生可能处于劣势的担忧,文东茅表示,事实上,农村孩子在一流大学比例越来越低的现状,恰恰是他们提出改革的出发点之一。 在他看来,现在农村孩子在名牌大学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原因就在于高考制度本身。单凭高考成绩录取,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公平,但实际上会导致农村生源在一流大学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按分数从高到低排,我们没有任何可探讨的空间,如果改革,恰恰可以给我们一个探讨的空间。” 文东茅说,其实做过教师的都知道,农村孩子考620分,跟城市孩子或者某个重点中学出来的孩子考621分,难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里面反映出的学生的素质也不一样。 他认为,增加面试环节后,要保障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基本措施无非两条,“第一给指标或比例,比如农村孩子原来占30%,现在增加到40%,而且是一个硬性的限制。第二,给农村孩子额外的加分渠道,这在国外也是常用的,和国内的少数民族加分一样。但具体怎么做还没考虑成熟,需要进一步探讨”。 张颐武也认为改革后农村生源会更多。“这样的面试,首先得要有高考成绩做基础,比自主招生更有保障。面试也不会看才艺表演。” 对于偏远地区孩子的出行不便及路费等问题,他们也不认为是难题,“就现在的招生而言,事实上几乎所有进北大的本科生,在进学校之前我们招生的老师也都见过。对于贫困家庭孩子参加面试的路费,学校也可以考虑补偿,应该不会有问题。” “状元争夺战”能否熄火 对于周其凤校长的回应,张颐武感到欣慰:“我觉得释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一线教师和学校在这点上有了共识。” 此前,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对教授联名建言做出了回应,称11位教授所反映的问题,的确是当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中的重大问题,教授们的观点、思想和智慧对于推动北大招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招生办将在认真研究、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北大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稳步、审慎地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共同推动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但也有人好奇,难道以往的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吗? 对此,高松表示,11位教授联名呼吁的是一个更广泛的改革,期望仍以现有的高考为重要基础,减少对基础教育的干扰。如果以“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招生试点,可以考虑取消目前采取的高考前的自主招生,以减少中学和考生的负担。保送和校长推荐的是非常少数的优秀学生,仍然可以作为一个渠道。但新的办法,如果经过试点证明其可行性和公平性,则可以广泛推行。 张颐武则希望,这项改革能够终结愈演愈烈的“状元争夺战”。 张颐武说,“抢状元”早就成了一种怪现象,高校看到有希望的苗子,都去游说这个苗子报本校,还向他许很多愿。为了抢生源,各个高校还层层加码,你出20万元,我出30万元,唯恐状元落到他校。而各类高考状元也个个待价而沽。“‘抢状元’现象于高校的风气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高松也认为,有个别状元或高分考生,实际上被状元之名所累或所害,对于自身缺乏清醒和客观的认识,这不利于其健康全面发展。各个学校,明知状元并不能和最优秀画等号,但是为了宣传效应,竞相出价,也背离了教育的本意。 “我觉得应该避免这种趋向。”张颐武说,自主招生并没有扭转这种风气,如果采取在高考的基础上加面试,也许能实现这一目标。“香港有些高校就是这样,录取的不一定就是最高分,面试占很大的比例。我们比他们稳健,以高考成绩为主,辅以面试,但不见得最高分就能录取,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慢慢淡化社会对状元的过度关注,当然这种风气是很难克服的。” 文东茅希望,如果北大推行这一改革后,能有更多的高校加入进来。“像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浙大这些学校,都应该积极地采取这些措施。如果只是北大一家去做,其影响和意义也就会大打折扣。” |
[发布者:dongdong] | ||
相关阅读:
·高校自主招生培训怪象 学生家长为何趋之若鹜
·上海2013年“三校生”高考政策公布 31所高校招生
·今年又一批大学改名或升格 17所“学院”更名为“大学”
·甘肃省“新高考”首诊试题突出考查新增内容
·香港高校各显神通 台湾学生热衷香港读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