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学位中心公布了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2016年4月,受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学位中心在法律、教育、临床医学(不含中医)、口腔医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艺术(音乐)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开展,符合条件的293个单位的65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全部参评。 对首次专业学位进行的水平评估怎么看?听听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怎么说吧! 建设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持续提升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
杨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受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几次邀我参加调研座谈,作为20年来一直在院校从事专业学位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员,很希望看到这项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从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谈几点认识,聊表对这项工作的支持与期待。
一、推出我国自己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既大有必要,也恰逢良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职业背景或行业需求的专业学位教育应运而生、快速发展,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体系,类别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模式以及社会认可等方面都可圈可点,所培养出的人才在各行各业为促进改革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具体到每个院校的不同学位类别,乃至各个专业学位项目,却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有优有劣的现实情况。而作为学位全国统一授予、国家背书学位含金量的我国,亟需及时有效的“信号体系”,让办学者、学习者、用人者以及投入者都能更加客观明确地了解自己的发展位势,在更细致的维度上衡量自己的长短处,这就需要引入科学合理的评估(以及排名)作为镜鉴。
过去10多年来,一些国际上的排名与认证进入到国内,吸引了一批国内高校参与其中并培养起对于评估更大的需要,但也逐渐暴露出其对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缺乏了解和关照,在指标体系设计、人才理念和导向上存在相对偏差的问题,也更加呼唤兼顾国际通例并反映中国实际的专业学位评估的出台。如果是在我们的专业学位种类和规模还比较少,所引起的行业需求和社会关注还比较小,对自身模式探索和规律把握还处初步的十年前,推出专业学位评估可能还嫌早的话,现在应该说是必要性更明确、时机更成熟了。
说到时机,要从专业学位教育“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深化改革、内涵发展”的当前大局来认识,应该说,快速外延式规模增长的阶段告一段落,专业学位从规模上半壁江山已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与社会和行业越来越高并持续变化的要求之间的落差。由第三方提供的专业学位的评估服务,是帮助院校认清需求、关注质量、推进改革、回归内涵的一股清新的促进力量;从整体来看,也是一次检阅,盘点一下经过许多年的埋头建设,中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从无到有”“由大向强”“蔚然成林”“自给自足”的实力担当。
我自己在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的委员和秘书长的工作中,深感促进办学自强不息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要推动培养过程和育人成果接受评价接受监督。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素有注重教育的传统与文化氛围(“念书”高),也有希望获得更高层次学位的动力(想“读学位”)。因此学位教育总体而言供不应求,来自“需求”给予质量提升的动力或者压力不是那么强大,而来自外部客观公开的评价评估会受到院校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看重,并转化为改进的重要动力。
但是针对专业学位推出一整套评估体系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如何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并具有更强的引导性、建设性就更加不易。但以我的观察,学位中心首次试点推出的8个专业学位类别的水平评估,不仅做出来了,做得还应该说是不错。
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紧扣“人才培养”之本,体系较完整并有一定先进性
2017年底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应该讲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多方的基本肯定,也收获了院校更加认真的对照结果分析审视甚至行动改革的积极响应。
这一次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站在前人肩上,一方面从学科评估中汲取了经验和教训,比如多数指标通过设置上限(限制填报数量)、考察代表作等方式克服唯数量倾向,再比如结果公布方式上采用“分档”而不公布得分和名次,不强调单位间精细分数差异和名次前后,等;规模确实体现某种对于社会和行业的贡献,但规模的决定权并不掌握在院校手上,强调规模也容易助长过分关注名额求大求全的办学倾向,因此盯准“质量”是非常正确的;另一方面,站位更高,与学科评估相比,更加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所有指标都在有效地回答这个院校的这一专业学位类别能否有效达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问题,比如引入学生学业质量反馈评价,引入“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问卷调查,再比如采用“代表性导师”“师资队伍结构”“导师实践指导能力”等来评价真正投入教学的师资,摒弃“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轻实践”的教师评价窠臼。两方面合在一起,凸显出了对“人才培养”和“质量”的回归。
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教育更强调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从行动中学习,培养方式更灵活多样。本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针对这个特色,引入“案例教学”“实习实践”“校外资源参与教学”等创新指标,强调案例与实践、实践基地建设,突出教学过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倾斜,并适度地与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应该说,这种评价维度,对当前的院校工作是有很强的指引性的,抓住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弱项,戳中了专业学位混同于学术学位培养这个痛点。
与国际上同类评估与排名的做法相比,这次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有两个突出的区别值得点赞。
其一是国际上比较少包括教育教学过程性的指标,多数是以雇主的评价或者报名录取比例以及就业情况为主进行评价,以及同行相互评价声誉,或者期刊论文发表以及技术转移收入等。部分的原因是这部分数据的获得会难度较高,需要院校的配合度,评估成本也因此会提升;但同时这样的指标又极其宝贵,因为他们更真切地反映出了院校在育人投入上的细节,并在一定程度上将院校声誉与实际投入和过程努力区分开,并对院校持续改进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性(而非过程黑箱,院校难得其详)。这次的水平评估包含了“师资队伍”“培养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等过程维度,是个值得鼓励的积极尝试。
其二则是水平评估很重视中国国情,并对育人方向有所引导。国际上专业学位评估大量采用的起薪指标,或者起薪与学费的倍增指标,近年来也一直被国际教育界诟病,认为这种指标作为指挥棒,对于很多希望献身于公益或者公共服务、低薪高社会责任的岗位是个负激励,其价值取向上是存在问题的;中国国情中,大量的工作岗位其重要性、贡献度与成长潜力与报酬水平之间并非正比关系,摈弃起薪指标是得当的。同时,招录比因为我国专业学位的招生录取方式的特殊性,以及中国较为普遍的“学位膜拜”心理造成研究生教育普遍报考人数连年居高不下,并不能有效说明项目的吸引力和选拔度,不用这个指标也是正确的。
指标体系的导向先进性与国情适应性,是保证水平评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评估教育这个价值观高度承载的特殊行业的必须。评人才培养,如何不会错位成评学校的传统声誉、评学校的科研成绩、评学校笼统的师资名录——这些都是许多教育评估的通病,应该说这次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在努力地回归着育人的本原。
从评估的范围来说,这次评估所涉及到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会计、教育、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艺术(音乐领域),都是设置时间比较早,开办的院校比较多、社会关注程度比较高的专业学位类别,除了规模最大的工程硕士博士因为正在进行学位类别的改革工作而没有参加评估试点外,应该说是专业学位教育很有代表性、并有覆盖面的一次评估,会对未来的全面推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持续改进,建设成为“奖励优秀、勉励赶超、激励创新、鼓励特色”的世界一流评估
下面的这些思考和问题探讨,并非答案已经明了,也许评估的设计者和实施方早就考虑过,但基于各种原因或限制而有所取舍,这里写出来供参考并希望得到广大同行的指教,以期共同促进。
核心的一个挑战,是水平评估如何避免出现国际上许多同类评估“顶部院校庆功多数院校阅后即焚”的问题,而能够使评出来的结果(包括总体分布,也包括各维度情况)真正对不同的院校都起到相应的作用。我这里提出一个“四励”的目标——奖励优秀、勉励赶超、激励创新、鼓励特色,让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成为一个激发行业比学赶帮超、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促进器。
对评成了A的院校,要组织专家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分析。好的专业学位评估,能够在院校的一般性、总体性、传统性声誉与具体的专业学位办得好不好、是否有特色二者之间建立一个分辨和指引。评出来了A,就要挖掘其中的经验,让办学者和学习者、校友、用人单位等方方面面说话,讲出其中的成功缘由,给其他院校真正可以学习到手改进工作的干货,让最优实践在学位类别中得到传播与扩散,这才是真正的“奖励优秀”。
对评估中进步明显的院校,要列出专门的榜单,能够积极认可,并分析其中得法有效的措施。特别是那些院校总体排名或者整体传统基础并不强,但这一类专业学位项目却做得有声有色的,肯在人才培养上出真招、下大力气的,要特别给予彰显,并给更多的院校以信心和希望,这是所谓的“勉励赶超”。
如果一个评估的结果最后带来了院校走向趋同,千校一面,那么评估的设计者和举办者就得反思。这也是国际上对于很多评估排名的重要批评。我注意到这一次的评估体系按照不同专业类别设置有所不同的学生培养特色指标,克服评估趋同导向,展现各办学单位的办学亮点,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努力。但在同一专业类别内,如何能够也给予一定的多元多样的包容与引导,让“小而美的”“新而锐的”“窄而精的”办学项目能够被“鼓励特色”,这是个努力的方向。换句话说,如何使评估不成为优势累积,而使得院校立足特色各按步伐并能够共同前进得到认可?
在一些总体结果一般而单项结果较为突出的院校,要抓住不放,挖掘其中行之有效的教育创新举措,并通过评估在更大范围得到同行的评价和认可。通过水平评估加快对教改创新进行推广,也是对自满松懈与驻足不前的提示和警醒,让更多的院校理解要想在水平评估中冲破传统名校的累积优势而脱颖而出,就得靠改革创新、聚焦投入,并相信功不唐捐,这样评估结果就能更好地发挥反馈作用,为改进提供方向指引和咨询建议,真正的“激励创新”。
考虑到以上“四励”,同时因为专业学位的水平评估,更直接地服务于用人单位、申请者和对支持教育有兴趣的社会各界,我建议专业学位评估可以每年或者隔年推出,或者单数年推出全面评估,双数年推出分类特色评估。在总排名之外,要根据中国实情,推出根据地区、新办院校、规模小的院校以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开展的分类评估结果,促进公平与合理的发展。指标体系上一定要进一步纳入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维度和因素,包括来自以及去往不发达欠发达地区的生源和毕业生占比、女性与少数民族的老师和学生占比等引导性、提携性的指标。未来还可以重点考察教育增值因素的衡量,不是仅仅列举优秀毕业生、知名校友,还要看看是否真的是因为院校所提供的教育所带来的成长与发展。向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质量,如何补充创业校友的部分,让就业和创业形成某种兼顾。以及,更苛刻一些的要求,如何能够从评院校的一个专业学位类别整体,到评估其中每个具体的项目,如何把外国办学机构在国内开办的合作办学项目也纳入评估与督查的视野,等等。
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要想改变“重科研轻教学”或者本质上对于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忽视这个错误倾向、现状,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要有更多的公开评估和指挥棒,科学有效地向教学和育人上明确倾斜。不管教学和育人的衡量与评价较之于科研论文或者成果的衡量的困难度有多大,比起算起论文和成果来,还是要开始做起来,坚持做下去,这样才能给高校追求“人民满意的教育”方向提供一股强大的舆论助力。希望我的这些粗浅观察与思考能够得到同行的批评和指正,并预祝专业学位水平评估越办越好。
|
[发布者:] |
相关阅读: ·一年一度“邱均平、颜金莲教育基金”颁奖大会在涟源四中隆重举行 ·清华副校长杨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紧扣“人才培养”之本 ·共135个!2017-2018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出炉! ·浙大原副校长褚健出狱后,重返重要学术岗位! ·教育部:严禁宣传“高考状元” 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