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36.大约六千年前,古巴比伦的人们开始制作黏土代币作为交易的记录。不同形状的黏士代币表示不同的物品。当一次交易需要用到很多代币时,人们就用黏土把它们包裹起来,交易者用削尖的木棍在上面刻上不同的符号,用以表示里面包了些什么。后来一些人想到了更简洁的办法,只需简单地将符号刻在黏土上,就可以表示交易内容,这样就摆脱了烦琐的代币。于是文字被发明了,而这正是文明的开始。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古巴比伦的货币发展史 B.古巴比伦文字是如何产生的 C.文字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D.古巴比伦人怎样进行商品交换 【答案】B 【解析】通读文段可知,文段为“分—总”结构,文段最后一句“于是,文字被发明了,而这正是文明的开始。”点明文段的中心,与选项B形成匹配。因此本题答案为B。 ----------------------------------------------------------------------------------------------- 2014-北京-37.中国长江以南的居民最初来自北方,周期性的天灾与持续不断的人口压力迫使汉族逐渐离开黄河流域,迁移到南方,如南宋时就有一次南迁高峰。但是人口流动常常是不易察觉的,通过将地方志中提到的水利工程统计制表,历史学家现在能够说,早在3世纪就有相当数量的移民开始渡过长江,进入拥有季风气候、热带丛林的南方。唐代移民迅速增长,13世纪晚期移民数量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直到1700年相对稳定。此时,中国大半人口已住在长江以南。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描述长江以南的人口迁入 B.介绍人口研究方面的新成果 C.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 D.说明人口压力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考察对全文核心意思的概括归纳。此段话是分总结构,文段通过南宋、3世纪、唐代及13世纪不同时间段的人口迁移,呈现了人口迁移的过程,最后一句话,进行了归纳总结。故本题答案为A。 【纠错】B项文中并未提及,C、D两项与文段第一句话的意思相近,但没有全面概括片段的整体意思,属于片面信息,故均排除。 ----------------------------------------------------------------------------------------------- 2014-北京-38.“天池”的最早出处大概是《庄子》,原义是指寓言中所说的海,但至少到了南北朝时,人们已开始用“天池”专指那些位于山原之上的湖泊。比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就特别提到,山西宁武县西南的管涔山上,有一处俗名祁连汨池的湖泊,因其坐落在山原之上,当地人又称其为“天池”。近代以来,随着地理视野的扩大,越来越多景致各异的天池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提到天池,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有两处,一是吉林长白山天池,另一处则是位于新疆博格达峰下的天山天池。 下列说法能在原文中得到印证的是 A.《庄子》中提到的天池指的是天山天池 B.郦道元首先用“天池”指称山原上的湖泊 C.山西宁武县管涔山上的天池已经趋于干涸 D.“天池”现在的含义与《水经注》相一致 【答案】D 【解析】考察对文段相应细节信息的把握。根据文段“时至今日,提到天池,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有两处,一是吉林长白山天池,另一处则是位于新疆博格达峰下的天山天池”与选项D内容相符。因此,本题答案为D。 【纠错】A选项《庄子》中指海,B选项中“首先”原文未提到,C选项“干涸” 原文未涉及。 【信息源】《古今世界的瑶池和天池》 原文链接: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SZS201002011.htm ----------------------------------------------------------------------------------------------- 2014-北京-39.在今天南京的清凉山西部,有一段石壁叫鬼脸城,一般认为是古代石头城的遗址,但作为六朝古迹的石头城,却可能不在这里。据专家考证,早在六朝以前,江水就已经逐渐向西迁移。201年,孙权将东吴的政治中心从京口迁到秣陵,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次年营建了石头城,东吴大将周瑜曾在石头城操练水兵。这个石头城或应在今天定淮门旁边的四望山上,地势靠近长江。清凉山也叫石头山,不过,它的得名却迟至五代十国,由于江水不断向西迁徙,杨行密所建立的吴国就把石头城迁到了清凉山。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历史上的石头城曾多次搬迁 B.孙权营建的石头城靠近长江 C.清凉山是由杨行密所命名的 D.石头城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原文中“孙权将东吴的政治中心从京口迁到秣陵……次年营建了石头城……这个石头城或应在今天定淮门旁边的四望山上,地势靠近长江”可知,B项表述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纠错】A项中的“多次搬迁”在文中没有体现,为无中生有。C项表述错误,杨行密将石头城迁到清凉山,而并非由其命名。根据原文可知,石头城始建于三国时期,故D项排除。 【信息源】张宏生《艺术创作的实和虚》 ----------------------------------------------------------------------------------------------- 2014-北京-40.徽州文化具有自然与人文、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整体性特征,独特而集中。村落依山而建,讲究水系与自然的和谐,目连戏和村落、宗族信仰、文化活动紧密联系,徽剧演出的戏台就是村落建筑的组成部分;文房四宝与古建筑中的“文气”融为一体;罗盘制作源于徽州人对堪舆风水的重视;医学与宗族以及山区的药材资源有密切关联;槛联匾额不仅突出了徽州文化的品位,也体现山区丰富的竹木资源……凡此种种,无不是其文化生态的整体性的体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徽州文化的突出特征 B.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 C.徽州文化的传承关系 D.徽州文化的存在基础 【答案】A 【解析】文段行文脉络为总——分——总式,首句提出“徽州文化具有自然与人文、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整体性特征”,随后列举具体事例对首句进行举例论证,尾句再次点题,强调“无不是其文化生态的整体性的体现”,与首句呼应。可见,文段意在说明徽州文化的突出特征。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信息源】安徽文化网《浅谈徽州文化特色及其保护》 原文链接:http://www.wjol.net.cn/wj/system/2011/05/04/000516581.shtml ----------------------------------------------------------------------------------------------- 2014-北京-AA.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面调查了解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摸清我国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更新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健全统计工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为_________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国务院将成立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和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普查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国务院办公厅、统计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计局,负责普查的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其中,涉及普查经费方面的事项,由财政部负责和协调;涉及固定资产投资保障方面的事项,由发展改革委负责和协调.国务院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好本地区的普查实施工作。对于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 地方普查机构应当根据工作需要,聘用或者从有关单位商调符合条件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并及时支付聘用人员的劳动报酬,保证商调人员在原单位的工资、福利及其他待遇不变,稳定经济普查工作队伍,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利用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建立普查区电子地图;_______统计联网直报系统成果;积极推广使用手持电子数据采集设备,努力提高普查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效率,减轻基层普查人员的工作负担。 【信息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百度网。原文链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qOReV5NMCXevwELvBAsm6y_0I_ZNxNISe4wb4-MRC8Y1lqjvsxLDpmpMJbaIHT1ASCGr8zgJQv6dCiyy7tyoa 2014-北京-AA41.据上下文,填入第1段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建立和健全 B.保障和完善 C.加强和改善 D.实现和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为逻辑填空题,被填入词语需要与原文意思相符,与“宏观调控”形成搭配,四个选项中,只有“加强和改善”满足此条件,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选项。 【纠错】B选项的保障、D选项的发展与宏观调控不搭配,A选项,表述不准确,宏观调控已经建立了,无需再建立。 ----------------------------------------------------------------------------------------------- 2014-北京-AA42.第1段文字材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A.普查的基本内容 B.普查的主要目的 C.普查的基本要素 D.普查的重点内容 【答案】B 【解析】第一段都是在讲述调查的目的,第一段前半段是在描述调查的内容,但是也可以将具体内容理解为调查目的,在后半段作者通过“通过普查,进一步……,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更明确地点出了此次调查的目的,因此第一段主要是在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纠错】A、D选项有干扰,文段虽有调查内容的描述,但是本段其实是通过调查内容来进一步说明和强调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C选项基本要素明显与本段内容不符合。 ----------------------------------------------------------------------------------------------- 2014-北京-AA43.根据本文,普查工作组织实施的原则是: A.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地方政府组织实施 B.中央政府统一协调、地方政府分工负责 C.统计局统一领导、其他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实施、共同参与 D.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 【答案】D 【解析】本文的二、三两段是有关本次调查工作原则的描述。由第二、三段内容可知,本次调查工作其实是由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第二段是有关国家机关和部门的分工和职责,第三段是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分工。除此之外,还有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其他单位的配合等。因此,可以看出,此次普查工作的原则是: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纠错】由文段可知,此次调查是由全国统一领导,中央各部门不仅要有分工协调工作,同时还负责执行工作,执行工作不是单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除了中央、地方政府之外,还有其他单位的参与,比如聘用专业人员等,因此A、B、C描述不够准确和全面。 ----------------------------------------------------------------------------------------------- 2014-北京-AA44.根据上下文,填入最后l段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化和普及 B.巩固和拓展 C.健全和支持 D.改进和完善 【答案】B 【解析】本题为逻辑填空题,被填入词语需要在意思和搭配上与“统计联网直报系统成果”形成一致,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的“巩固和拓展”符合文意。 【纠错】A选项深化和普及、C选项的健全和支持与“成果”不搭配。D选项改进和完善的意思是一个事物本身是存在问题的,通过某种方式对其进行改进,但是从文段中我们看不出电子地图和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存在问题,相反一定意义上电子地图和统计联网直报系统是比较先进的技术,故B选项的“巩固和拓展”最符合文意。 ----------------------------------------------------------------------------------------------- 2014-北京-AA45.下列标题中与本文内容吻合度最高的是: A.《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 B.《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三产业调查统计工作的意见》 C.《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管理的决定》 D.《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批复》 【答案】A 【解析】标题必须体现文段的主要内容,本文的主体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故排除B选项。D选项的批复明显不对,排除。由文段第一句话“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可知,第三次全国普查应该是第一次,刚开始,因此C选项“进一步加强”的说法不准确。而A选项“通知”表述准确,故本题选择A。 ----------------------------------------------------------------------------------------------- 2014-北京-AA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此时,传统语言的表达己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输出。于是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种语言以轻松活泼、幽默风趣、戏谑调侃的面目出没于传统媒体,让人耳目一新。比如“美眉”指年轻漂亮、的姑娘,“灌水”则指没有实际内容的聊天。 人们天生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理,构成网络主体的年轻人尤其难以坚持使用传统语言固定完整的本义:汉语本身具有一字(词)多义、适用语境宽泛等特点,方便人们随意改造词语,或将英文字母和网络符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词表新义或新词表旧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新词汇。同时,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有时也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如“猫”(modem)指调制解调器等,丰富了传统媒体的语言表达。 近年来,许多主流媒体都在互联网上开辟了自己的网站,并设立读者在线交流的论坛,网民(也是读者们)就各种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传统媒体因此也经常将一些有见地的发言经过编辑加工后发表,但来自网上的语言会或多或和地留下痕迹。由于网络人际交流匿名、隐匿的独特性,又由于网民主体是追求新潮和前卫的年轻人,因此网络语言会不可避免地偏离传统语言。如果网络语言仅是对规范的主流语言做适度的、局部的非系统性的偏离,传统媒体对此会做出有选择的接受;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语言的本来面目,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或字母的表达方式和让大多数人群完完不知所云的“去踩一下”等,恐怕就只能限于网上而且仅限于在“小众”之间的交流,很难登上传统媒体的大雅之堂。因此,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尽管有一个渗透的过程,但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的吸收不会不分良莠地全盘接收,它有一个甄选、保留的过程。 一般来说,传统媒体注重对规范语言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而网络语言则强调对规范语言的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继承和偏离的相互交融会使一些精辟的网络语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传统媒体,并在媒体的表达中与规范的主流语言并存。 【信息源】人民网《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原文链接: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3/22065/2902686.html 2014-北京-AA46.根据本文,下列哪项不是网络语言盛行的主要原因? A.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B.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C.网络时代迅速快捷的交际要求 D.汉语字词的多义性 【答案】A 【解析】考察对文章细节信息的把握。B、D两项从文章第二段段首句可得。C项从文章第一段首句可得。故本题答案为A项。 【纠错】A项文中并未提及,故排除。 ----------------------------------------------------------------------------------------------- 2014-北京-AA47.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文中提到的网络新词形成的方式? A.新词表旧义 B.旧词表新义 C.数字加符号 D.使用方言词 【答案】D 【解析】考察对文章细节信息的把握。D项使用方言词,在文中并未提及。故本题答案为D项。 【纠错】A、B两项从文章第二段可得,C项从文章第三段可得,故均排除。 ----------------------------------------------------------------------------------------------- 2014-北京-AA48.作者批评了以下哪种闷络语言? A.美眉 B.灌水 C.猫(modem) D.去踩一下 【答案】D 【解析】考察对文章细节信息的把握。D项,从文章第三段可知,作者讲到一些网络语言的意思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后举了一个实例,提到“去踩一下”。故本题答案为D项。 【纠错】A、B、C三项,是在文章前两段,作者描述一些具体的网络词语所提及的例子,故均排除。 ----------------------------------------------------------------------------------------------- 2014-北京-AA49作者预测未来的网络语言在媒体中会: A.替代传统语言 B.与传统语言融合 C.传统语言并存 D.逐渐走向消亡 【答案】C 【解析】考察对文章细节信息的把握。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得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D项。 ----------------------------------------------------------------------------------------------- 2014-北京-AA50. 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A.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B.网络语言的优势与弊端 C.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区别 D.迅速快捷的网络人际交流 【答案】A 【解析】考察对全文核心意思的理解及概括归纳。文章首先介绍了网络语言的产生原因及特点,随之论述了它的存在与传统媒体的关系,A项较准确的反映了这层意思。故本题答案为A项。 【纠错】B、C、D三项不能对文意进行全面概括,意思不够准确,故均排除。 ----------------------------------------------------------------------------------------------- 2014-北京-AA.从花粉到花生,让人类产生过敏变态反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变态反应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变态反应”这一术语是儿科医生冯·皮尔凯和贝拉·锡克在20世纪首先提出的。几乎同一时期,“过敏症”使生理学家查尔士·里歇声名远播并荣膺1913年诺贝尔奖。此后多年,变态反应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碍,极少有科学家探询究竟为何存在这种严重而有潜在危险的免疫反应,更不用说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作出反应。 上世纪60年代有关多细胞真核寄生物引发免疫反应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如果受到蠕虫这种寄生虫的感染会导致高含量免疫球蛋白E的生成,而引起变态反应的正是这一抗体。从那时起,有种观点盛行不衰:在进化中,人体为抵御寄生虫,发生变态反应,但却把免疫反应的目标弄错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吉·普罗菲特在1991年对变态反应作出了一种非主流理论解释。她推测,在进化中,变态反应的形成是为了启动免疫系统,保护我们不受环境毒素(例如有毒的植物化学物质和毒液)的伤害。过敏原在多数人看来是无害的,但有很多事实上就是毒素。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虽然“毒素假设”至今仍不受生物医学界重视,但是其仍有一定合理性。首先,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可以理解为身体力求摆脱过敏原的一种尝试,类似于食物和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类似的驱逐反应。其次,变态反应往往发生在接触毒素后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内,与需要一定时间方才显现的蠕虫感染相比,有一定差异。此外,患有过敏症的人常对过敏原变得极度敏感,环境中稍有微量便立即反应。考虑到对细菌和病毒的免疫反应都不能如此灵敏,对蠕虫表现得如此敏感就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了。最后,充当过敏原的物质多种多样。“蠕虫假设”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的物质都能造成变态反应,但“毒素假设”却预料到这些过敏原可能共同具有一种造成伤害的能力。“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时候会作出如此严重的、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 过敏症的多数患者会发现,变态反应可能有益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不快,但这种不快会帮助我们避开损害我们肌体的环境原,从而使我们更有幸存的可能。 【信息源】文汇报《“变态反应”也会保护我们》 原文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1305/t20130529_1180602.html 2014-北京-AA51.关于变态反应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古以来一直受到重视 B.过敏症这一术语是由冯·皮尔凯提出的 C.最初将过敏视为对身体有害的变态反应 D.贝拉·锡克因在该领域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 【答案】C 【解析】根据第一段中“此后多年,变态反应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碍”一句可知,C项表述为该句的同义替换,表述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纠错】A项的“一直受到重视”在原文中没有体现,为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一段中“‘变态反应’这一术语是儿科医生冯·皮尔凯和贝拉·锡克在20世纪初首次提出的”与“‘过敏症’使生理学家查尔士·里歇声名远播并荣庸1913年诺贝尔奖”两句可知,B、D项表述错误。 ----------------------------------------------------------------------------------------------- 2014-北京-AA52.第2段中的“这个问题”指的是: A.变态反应的产生机制 B.人体过敏的反应类型 C.导致变态反应的基因 D.对人体损害最严重的过敏原 【答案】A 【解析】根据“指代就近原则”,代词“这个问题”指代的是前文中提到的问题,即“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做出反应”。换言之,即“变态反应”的产生机制。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 2014-北京-AA53.玛吉·普罗菲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 A.对引发过敏原的毒素进行了系统整理 B.将变态反应视为身体的一种有益反应 C.扩大了会导致变态反应的过敏原的范围 D.界定了导致变态反应的免疫系统的缺陷 【答案】B 【解析】根据文章第三段“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可知,玛吉·普罗菲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变态反应视为身体的一种有益反应。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 2014-北京-AA54.“毒素假设”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 A.一接触过敏原即发生变态反应 B.为何存在多种多样的过敏原 C.变态反应类似于驱逐反应 D.微量的过敏原会致死 【答案】D 【解析】根据文章第四段“‘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时候会作出如此严重的,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可知,“毒素假设”无法解释微量的过敏原会致死这一问题。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 2014-北京-AA55.这篇文章暗示我们: A.变态反应并非对身体一无是处 B.“蠕虫假设”略胜“毒素假设” C.有些过敏是可以主动避免的 D.过敏症的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 【答案】A 【解析】文章前四段介绍了对于变态反应的研究历程以及不同观点理论,并重点介绍了“毒素假设”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变态反应视为一种有益反应,最后一段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是”引出文章重点,即“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不快,但这种不快会帮助我们避开损害我们肌体的环境原,从而使我们更有幸存的可能”。可见作者意在暗示我们,变态反应并非对身体一无是处,它对人的身体还是有一些好处的。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纠错】B项表述错误,在文中没有优劣的对比。C项的“主动避免”与D项的“治疗”在文中没有提到。 ----------------------------------------------------------------------------------------------- 2014-北京-AA.2500年前诞生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它的作著究竟是谁? 司马迁在《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说,孙武和孙膑都确有其人,孙武生于春秋末期,孙膑则晚100多年,生于战国,各有兵法传世。由于孙武是春秋末期吴王的客卿,孙膑在战国中期的齐国担任过军师,因此班固在《汉书》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把孙膑的兵法《齐孙子》。《吴孙子》就是一直流传于世的《孙子兵法》,而《齐孙子》(《孙膑兵法》)在魏晋时已无记载。 唐宋以后,有人对《孙子兵法》及作者提出疑问,认为此书源于孙武,却完成于孙膑;也有人认认为先秦著作往往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唐代杜牧说,孙武的兵法原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等不但怀疑《孙子兵法》其书为伪,甚至怀疑孙武、孙膑为同一人。 孙武与孙膑是否同为一人?他们各自是否都有兵书留世?此谜在20世纪70年代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掘中被解。1972年,临沂地区偶然发现一座汉墓,陪葬品中有大量竹简,其中包括《孙子兵法》(105枚)、《孙膑兵法》(232枚),这批竹简经刮削、烤炙而成,做工精细,两端平整,无刀削痕迹,系先用锯锯成而后锉磨而成。银雀山汉简的形制、书写格式、篇题的处理及各式符号的运用等,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 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带给世人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还原了《孙子兵法》十三篇全貌以及《孙膑兵法》十六篇。经专家整理分析,银雀山竹简中的《孙子兵法》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这是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版本,大约成书于西汉初期,是最接近作者原始思想的版本,为校勘和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献价值非同一般。竹简本《孙子兵法》计2300余字,现存内容与宋代版本相比,有100多处不同点,十分值得研究。 竹简本《孙膑兵法》整理出222枚,共得6000字以上,该兵法在消失了上千年后,失而复得。该书整理出上、下两编,上编可以确定属于《齐孙子》,共十五篇;下编是还不能确定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竹简本篇数大大少于《艺文志》著录本,也不是完善的版本。这些实物证据揭示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孙腕兵法》确有其书。 【信息源】《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原文链接:http://www.dooland.com/magazine/article_255225.html; 2014-北京-AA56.唐代杜牧对《孙子兵法》的观点是 A.现存版本是根据原著缩减而成的 B.是由多位作者合著而成的 C.是后人以孙膑的名义写成的 D.前部分由孙武完成,孙膑完成后续成书工作 【答案】A 【解析】根据原文“唐代杜牧说,孙武的兵法原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可知,对《孙子兵法》的观点为“在原本上削减而成”,对应选项为A。 ----------------------------------------------------------------------------------------------- 2014-北京-AA57.关于《孙子兵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曾经失传上千年 B.班固称其为《吴孙子》 C.作者生活于战国时期 D.魏晋之后的史书中己无相关记载 【答案】B 【解析】根据原文“因此班固在《汉书》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把孙膑的兵法叫《齐孙子》”可知,本题选B。 【纠错】根据“竹简本《孙膑兵法》……该兵法在消失了上千年后……”可知,是《孙膑兵法》消失了上千年,所以A项错误;根据原文“孙武生于春秋末期,孙膑则晚100多年,生于战国……”可知《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生于春秋而非战国,所以C项错误;根据原文“而《齐孙子》(孙膑兵法)在魏晋时已无记载。”可知D项错误。 ----------------------------------------------------------------------------------------------- 2014-北京-AA58.银雀山汉墓竹简不能用来证明: A.《孙膑兵法》的作者是谁 B.司马迁相关记载的可靠性 C.《孙膑兵法》是否确有其书 D.孙武、孙膑是否为同一人 【答案】A 【解析】根据原文“这些实物证据揭示了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孙膑兵法》确有其书。”可知,B、C、D均有提及,而A项“《孙膑兵法》的作者是谁”并没有提到,所以不能用来证明。选A项。 ----------------------------------------------------------------------------------------------- 2014-北京-AA59.根据本文,确定银雀山汉墓竹简年代依据的是: A.书写文字 B.陵墓特征 C.陪葬物品 D.简册特征 【答案】D 【解析】根据原文“这批竹简经过刮削、烤制而成……银雀山汉简的形制、书写格式、篇题的处理……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可知,评判年代的标准有2个“样式”与“内容”,归纳即“简册的特征”,所以选D。 【纠错】A书写文字是“简册特征”的一个要素,不全面,不选;B项没有提及;C项陪葬物品就是“竹简本身”不能证明其年代。 ----------------------------------------------------------------------------------------------- 2014-北京-AA60.最适合本文的标题是: A.银雀山汉墓整理出土大批竹简 B.银雀山汉墓简:为孙武、孙膑正名 C.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的发现和破译 D.20世纪的考古大发现——银雀山汉墓竹简 【答案】B 【解析】文段结构层次可分为两部分:关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作者的问题、银雀山汉墓竹简的证据。可知文章核心意思就是:银雀山汉墓竹简证明了孙武与孙膑的存在及二者的关系,选择B。 【纠错】C项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的发现和破译概括不全,未提及孙膑及《孙膑兵法》,所以不选。 ----------------------------------------------------------------------------------------------- 2013-北京-AA.采集蝴蝶标本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非常流行。英国大蓝蝶的标本很受欢迎,它不很大,也不很蓝,并不特别美丽,但数量稀少,且生活在人迹罕至的荒野。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大蓝蝶被制作成标本。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有人呼吁保护它。进入汽车时代,到大蓝蝶栖息地更加方便,有的地方的大蓝蝶已经绝迹,保护更为迫切。1930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大蓝蝶保护区。九年之后,保护区内的大蓝蝶种群灭绝了。此后,虽然保护区越来越多,但是大蓝蝶的数量越来越少。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大约还有数万只大蓝蝶,到1972年只剩下300多只。1975年,英国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首次把大蓝蝶列为法定保护对象,但已无济于事。1979年,英国最后一只大蓝蝶死去。这是为什么呢? 每年六、七月间,是英国大蓝蝶飞翔的季节。大蓝蝶成虫的寿命只有四、五天,在短暂的生命结束前,雌大蓝蝶必须找到合适的百里香产卵。百里香必须是生长在红蚁巢的边上,而且含苞待放。卵被产在百里香的花蕾里。一两周后,大蓝蝶幼虫孵化出来,就以花为食,大约两周,在蜕了三次皮后,幼虫掉到了地上,等待红蚁。幼虫靠分泌蜜汁吸引红蚁。红蚁将其带回蚁巢,为了得到蜜汁,它会用触角拍打它。蜜汁分泌完时,幼虫就有生命危险,这时它会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发出红蚁的气味和声音,让红蚁误以为它是蚁巢中的一员。 大蓝蝶幼虫要在蚁巢中整整待上十个月,不仅能躲避天敌,还以红蚁的卵和幼虫为食。但是大蓝蝶幼虫仍然面临重重危险。红蚁蚁后会误以为它足一只以后也将变成蚁后的超级红蚁幼虫,而让工蚁杀死它;如果蚁巢规模太小,或者又来了另一只大蓝蝶幼虫,食物不够,最终也会饿死。 但红蚁本身对生活环境也有要求:它们喜欢温暖,在朝南向阳的山坡筑巢,地面上草的高度最好只有2~3厘米,因为草太高会遮住阳光,蚁巢温度太低,红蚁幼虫会冻死。当大蓝蝶的栖息地被划为保护区后,禁止烧荒、放牧,野草疯长:本来还有野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草的生长,但在上世纪50年代,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入侵英国,使野兔的数量锐减99%。草越长越高,大蓝蝶依赖的红蚁迅速消失,被另一种较耐寒的红蚁取而代之。这种红蚁也喜欢吃蜜汁,但它们能识破伪装,将大蓝蝶幼虫杀死。等到草皮高度超过10厘米,连百里香也难以生长、繁殖了,等人们发现这一奥秘,已经太迟了,英国大蓝蝶灭绝了。 为了让大蓝蝶再次飞翔,英国逐渐恢复了52处百里香草地,并通过割草、放牧控草皮的高度,红蚁数量随之上升。1983年,大蓝蝶被从瑞典带到英国。到2008年,已有上万只。大蓝蝶成了第一个成功获得重生的濒危蝴蝶物种。 【信息源】《一种奇妙蝴蝶的重生》 原文链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9/30/content_2877061.htm 2013-北京-AA61.由本文第1段可知: A.大蓝蝶在英国对其进行保护前就已经灭绝 B.大蓝蝶的灭绝是因为人们为制作标本而过量捕捉 C.大蓝蝶标本受欢迎是因为这种蝴蝶难以捕捉 D.保护区的建设仅起到了保持大蓝蝶种群数量的效果 【答案】B 【解析】考察对第一段相应细节信息的把握。文章提出大量的大蓝蝶被制作成了标本,当进入汽车时代到大蓝蝶栖息地更加方便,有的地方大蓝蝶已经绝迹。说明大蓝蝶的灭绝是因为人们捕捉制作标本。故本题答案为B项。 【纠错】A项与原文“保护区内的大蓝蝶种群灭绝了”的内容不符,C项与原文“数量稀少,且生活在人迹罕至的荒野”的内容不符,D项与原文“保护区越来越多,但是大蓝蝶的数量越来越少”的内容不符,因此D项可以排除。 ----------------------------------------------------------------------------------------------- 2013-北京-AA62.成年大蓝蝶可以活: A.两个月左右 B.五天左右 C.两周左右 D.三周左右 【答案】B 【解析】考察对文章相应细节信息的把握。文章第二段大蓝蝶成虫的寿命只有四、五天。故本题答案为B项。 ----------------------------------------------------------------------------------------------- 2013-北京-AA63.第3段中划线部分提到大蓝蝶幼虫面临的“重重危险”不包括:A.巢中有一只大蓝蝶幼虫 B.被红蚁蚁后视为竞争对手 C.红蚁蚁巢规模太小 D.蚁巢中红蚁幼虫数量过多 【答案】D 【解析】考察对文章相应细节信息的把握。文章第三段中“红蚁蚁后会误以为它是以后将变成蚁后的红蚁幼虫”即被红蚁蚁后视为竞争对手,文章第三段中“蚁巢规模太小”和“另来一只大蓝蝶幼虫,食物不够”。分别对应A、C。故本题答案为D项。 ----------------------------------------------------------------------------------------------- 2013-北京-AA64.根据本文,对草地进行管理可以: A.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B.增加百里香花蕾的数量 C.为红蚁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D.为兔子提供充足的食物 【答案】C 【解析】考察对文章相应细节信息的把握。文章第四段中首句“红蚁本身对生活环境也有要求:地上草的高度最好只有2~3厘米。”说明对草地的管理是与红蚁的生活环境相关的。故本题答案为C项。 ----------------------------------------------------------------------------------------------- 2013-北京-AA65.英国政府保护大蓝蝶的早期措施可以用下列哪个词来评价? A.适得其反 B.画蛇添足 C.操之过急 D鼠目寸光 【答案】A 【解析】考察对文章主旨信息的把握。文章第一段中“英国建立保护区并且通过法律保护大蓝蝶,但是无济于事”即说明前期的措施并没有收到效果,文章第二、三、四段中分析了没有效果的原因:建立保护区后,禁止烧荒、放牧,野草疯长。第五段分析出大蓝蝶需要控制草皮的高度。综合全文前期的措施不但没有保护反而加速了大蓝蝶的消亡。故本题答案为A项。 【纠错】B项的画蛇添足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多余不恰当的事,以致弄巧成拙,与原文内容不符。C项操之过急指处理事情或处理问题过于急躁、性急原文没有体现,D鼠目寸光,比喻目光短浅,缺乏远见,与原文不符。 ----------------------------------------------------------------------------------------------- 2013-北京-AA.《拿破仑法典》在世界司法制度史上值得大书一笔,它第一次把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奠定了资本主义统治的法律基础。除总则外,共有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规定了民事权利主体:第二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三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方法。从内容和结构来看,法典的核心是财产关系,即所有制问题。恩格斯说.它把在消灭了封建专制主义之后刚刚诞生的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译成了法律语言,他把这部法典称作“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以为这部法典虽然以拿破仑的名字命名,但他并未直接参与法典的制定,原因是他正四处征战,无暇顾及,只是下令而已。这个误解同法国史书对拿破仑辉煌战绩的片面描述以及法国绘画、雕塑等艺术术作品对他赫赫战功的过度渲染有关。实际上,拿破仑不仅下令而且直接、积极参与了法典的制定。他于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翌年就成立了“民法起草委员会”,并亲自担任主席.委员会按期完成民法草案,经大理院和上诉院研究修改后,提交参政院讨论修改。参政院围绕草案召开了102次讨论会,拿破仑参加了97次。法典最后经立法院一致通过,于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最初定名为《法国民法典》,1807年改称为《拿破仑法典》。 1816年又改称为《民法典》,1852年再度改称为《拿破仑法典》,但从1870年以后,习惯上一直沿用《法国民法典》的名称。这部法典之所以以拿破仑的名字命名,是因为拿破仑的军队走到哪里,就把这部法典带到哪里,他通过法典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向全欧洲。拿破仑并非一介武夫,他深知,同欧洲封建同盟的殊死搏斗不仅要靠军事力量,更要靠资产阶级法律这无比锐利的武器。他为锻造了这样的武器而感到自豪。 有人认为拿破仑是个实用主义者,对理论一窍不通,因此《拿破仑法典》只是一种法律工具,根本没有理论价值.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早于法国,革命后又经历了长期的复辟和反复辟的较量,特别是1660年还发生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比英国晚100多年,但比英国更彻底,原因就在于其理论准备更充分,从文艺复兴运动到启蒙时期准备了数百年。启蒙运动的中心是在法国,因此法国资产阶级在理论上也就表现得更成熟,《拿破仑法典》就是明证。 【信息源】《拿破仑法典》的历史地位 原文链接:http://chn.chinamil.com.cn/ll/2012-05/29/content_4878496.htm; 2014-北京-AA66.《拿破仑法典》的核心是: A.财产关系 B.社会关系 C.公民权利 D.权力结构 【答案】A 【解析】定位文段的第一段,由“从内容和结构来看,法典的核心是财产关系,即所有制的问题。”可知对应A项。 ----------------------------------------------------------------------------------------------- 2014-北京-AA67.根据本文,为什么恩格斯将《拿破仑法典》称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A.在其之后所诞生的宪法法典大多以该法典为效仿对象 B.是世界上第一部由资产阶级国家起草的国家宪法法典 C.用法律形式确立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D.使革命的任务由推翻封建政权转向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答案】C 【解析】对应文段第一段,由文意可知,他把这部法典称作“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的原因是前一句,“正如恩格斯所说,它把在消灭了封建专制主义之后刚刚诞生的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译成了司法法规的语言。”即将经济生活条件翻译成为法律语言,用法律的规范作用,对应C项。 【纠错】A、B和文段没有关系。强干扰项是D项,文段中“在消灭了封建专制主义之后”在文段中作状语,并非文段的重点,而且文段中没有提及革命任务问题,所以排除D项。 ----------------------------------------------------------------------------------------------- 2014-北京-AA68.人们会产生拿破仑并未参与《拿破仑法典》制定的误解,是因为: A.他反对启蒙主义 B.感觉他当时戎马倥偬 C.他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 D.他将立法权完全交给了人民 【答案】B 【解析】对应文段第二段,由“长期以来,很多人都以为这部法典虽然以拿破仑的名字命名,但他并未直接参与法典的制定,”这是误解的具体内容,后面紧接着解释原因“原因是拿破仑南征北战、戎马倥偬,根本无暇顾及,他只是颁布命令而已。”因此对应B项。 ----------------------------------------------------------------------------------------------- 2014-北京-AA69.关于《拿破仑法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于1799年正式公布并开始实施 B.习惯上一直被称为《法国民法典》 C.由当时的参政院修改并讨论通过 D.在“雾月政变”后开始起草工作 【答案】D 【解析】由第二段“他于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翌年就成立了由大理院院长特龙谢、罗马法专家马尔维尔、政府司法行政长官普雷阿梅纳以及海军法院推事波塔四名委员组成的‘民法起草委员会’”。可知《拿破仑法典》是在“雾月政变”之后开始起草的,对应D项。 【纠错】由第二段内容可知,1799年是建立“民法起草委员会”起草《拿破仑法典》。由文段“法典最后经立法院一致通过,于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可知,公布实施的时间是1804年,所以A项偷换时态。文段说“它最初定名为《法国民法典》”而B项是“习惯上被称为《法国民法典》”这是偷换概念,因此排除B项。根据“起草委员会按期完成了民法草案的起草工作,经大理院和上诉院研究修改后,提交参政院讨论修改。”和“法典最后经立法院一致通过,于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可知通过法典的是立法院,而不是参政院,所以排除C项。 ----------------------------------------------------------------------------------------------- 2014-北京-AA70.最后一段意在说明: A.《拿破伦法典》独特的理念价值 B.《拿破伦法典》在法国诞生的原因 C.启蒙思想家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深刻影响 D.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差异 【答案】A 【解析】最后一段首句援引观点,非重点。第二句说明英法两国的例子来说明法国因理论充分而改革更加彻底,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启蒙运动中心在法国的原因也是理论的成熟,所以整个文段都在强调以《拿破仑法典》为代表的理论的先进对于法国的重要意义,也就是《拿破仑法典》的价值,对应A项。 【纠错】B项是无中生有项。C项表述片面而且文段强调的是理论的成熟对于法国的影响,因此排除C项。D项法国和英国革命之间有不同是“但是”之前的内容,并非文段的重点,这句话意在说明的是法国因为理论准备充分使得革命更加彻底,因此排除。 -------------------------------------------------------------------------------------------------- ※※※ 第二部分结束,请继续做第三部分! ※※※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京公务员考试详细版解析-言语
·北京公务员考试详细版解析-判断
·北京公务员考试详细版解析-常识
·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举行 5万人争3000余个职位
·2014北京公务员笔试举行 治理雾霾被写入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