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色彩艳丽的礼服,盘着时髦的发髻,化着适合在舞台表演的妆容,人群中让人一眼就能辨识出的30多名艺考生站成4队,神情紧绷地在山东济南的一所艺校里等候考试。 来自滕州一中的高三女生苗雨,安静地站在人群中,专注地听着从教学楼里传出的伴奏声。 这是2月25日山东一所艺术类院校招生的复试现场。对国内的高三艺术类考生来说,艺考是参加全国高考()前一次必须经历的综合专业考试。 2013年山东省共有10万多人报考艺术类专业,较去年增加1万多人,这是继2012年山东省艺考报名总人数增加后出现的再度升温。 苗雨成为今年山东这10万多名艺考学生中的一员,在2月20日~3月6日这段时间里,奔赴自己的考场。 “如果一切顺利,我将能够在今年9月走进一所高校的音乐学院大门,接受更加专业的训练。这是我想了近10年的一个梦!”对苗雨来说,艺考是她抵达更高艺术殿堂进行深造的必由之路。 还有3个月才满18周岁的苗雨,4岁学电子琴、6岁学舞蹈、8岁学钢琴、13岁拿到钢琴十级、15岁学声乐的这段经历,让她的梦想只与音乐有关。“考试”,也许就是她2013年的关键词,然而无论是艺考还是高考,苗雨都不知道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 “没想过那么远,只想先好好考试。”苗雨说。 然而,在中国高考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艺考对很多考生来说,仍被看作是挤进大学门槛的“捷径”。在传统文史理等科目上的短板,可以通过艺术专长在高考时弥补。 与此同时,虽然艺考热度过高在近年来饱受争议,特别是“挥金如土”的花费、“连轴转”的考试安排、并不景气的就业市场让人们对艺考心存疑虑,却没能从根本上阻止人们对艺考的追逐。 一位多年从事艺术类教学的专家表示,不可回避的是,总有人想借“艺术”之名一夜走红,功利太盛,急于求成、急于求奖、急于求钱的现象频现:有人希冀一场选秀四海扬名,有人梦想大作卖出“一尺万元”。对更多人来说,艺考上大学之后的就业问题,才是更现实的困境。 学了15年萨克斯的姜涛也曾经历过这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艺考场面。如今,他却在远海集装箱码头从事着与专业毫不相干的市场类工作。“不是没有过梦想和辉煌,也不是没有过挣扎和纠结。”姜涛说,毕业时他问自己:“音乐?梦想?挣不下一分钱,混不了一顿饭,何苦要这样?”于是,他选择了现在这份国企的工作。 “我大概算过,10多年的艺术之路,包括在厦门求学的花费,差不多20万元。”姜涛说,这已经是非常非常“节省”的了。 “只有10%的艺术类考生真正对艺术感兴趣,艺术类学生毕业真正从事艺术类工作的不到10%。”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近年来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足50%,艺术类专业对口率不足20%。上海已经将一些艺术类专业列为“年度预警专业”。 在等待了1个多小时之后,终于快要轮到苗雨。 “学艺术,苦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苗雨只是单纯地说:“喜欢,所以觉得不苦。”经过3个半小时的漫长等待,苗雨终于完成了她的复试。此时,济南的天空已经昏暗。 抬起头,苗雨最后看了一眼不时传出琴声的考点,不知等待着她的,是不是一个梦想的起点。“希望这次能成功,不然还要坐火车到几百公里外的苏州再参加一场考试。”苗雨说。(叶婧 陈尚营) (原标题:“艺考热”背后的“兴”与“衰”) (工人日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揭秘艺考背后利益链:卖车整容天价拉关系
·艺考生带火考点周边经济 家庭旅馆收入万元
·热评:“艺考热”背后的“兴”与“衰”
·艺考生“半路出家”搏大学“敲门砖”
·艺考收费无“标准” 多校报名费高于物价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