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中国科教评价网 — 权威高校排名

您所在的位置:评价网 > 大学排行榜 > 出国留学 >

95后留学女孩为山区学生发起早餐面包计划

来源:发布时间:2014-05-29 10:24    
更多

95后留学女孩为山区学生发起早餐面包计划

95后留学 () 女孩发起营养早餐计划

给山区小学60名学生每人每天一块面包

邱伊涓,19岁,平顶山市区人,现在美国留学读大一,2013年6月1日,她发起了捐助伏牛山深处平顶山鲁山县红石崖小学的营养早餐——一个早餐面包计划,帮助山区小学近60名学生提供早餐。

隐于大山的红石崖小学只是众多山区小学的一个,居于山区的孩子们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邱伊涓为何会选择这个学校…… 郑州晚报记者 王战龙 平顶山报道

学生如流水一样流向了山外

每天早上8点,临近山巅的红石崖小学就会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开启了大山新的一天和希望。

两层楼房的红石崖小学据守在鲁山县西北的伏牛山深处,后依五朵山,前仰鸡冠山,西坐九峰山,东临老婆寨,青山秀丽,风光独好。不过,大山深处的俊美风光只是这里贫瘠的美丽注脚。

严格意义上说,红石崖小学称不上小学,只是隶属鲁山县瓦屋乡的一个教学点。红旗迎风飘扬的学校曾是散落在沟壑中1000多户山区人家的希望和骄傲。承担着红石崖行政村7个村民小组和邻村卧羊坪及一山相连的临县汝州部分山区小孩的教学任务。

老校长李凤山的记忆中,学校最辉煌的时候,5个年级5名代课教师150多名学生,几间红石青瓦的教室里“都有点挤不下了”。

1998年,从红石崖小学走出去、在郑州工作的人和村民一道捐资,修建起了村庄“最气派”的二层小楼——红石崖小学,“张灯结彩,放鞭炮,可热闹了”。

2002年,当地教育资源整合,高年级学生被合并至山下的瓦屋乡第三小学,仅留下了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在此就读。

山区学校的日渐式微并非一夜之间,村里人已经记不起来第一个走下山求学者是谁,只是看着学生如流水一样流向了山外。

红石崖村在900多米海拔的伏牛山上,裸露的岩石远观如火而得名,雨水充沛的年份,山上清泉咕咕流出,而干旱的年份,庄稼形如蒿草。和很多村庄一样,外出打工成了这个村庄村民“发家致富”的唯一选择。

早些年间,老一辈的村民打工的手段是为盖房的人家垒石墙,一把石锤一个背包闯天下。年轻一代不屑于这门传承数百年的手艺,他们更多的选择走出深山,进入了繁华都市的工厂。

随之带走的还有他们家庭的希望——孩子,他们蜗居在繁华都市的角角落落,贱卖着自己的劳动力,“只是想让孩子能够接受到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李凤山说,现在大约60%的孩子追随父母在外读书。

愿意坚守此地的老师都是本村或者邻村的村民

李凤山老了,70多岁的他作为本村人,已经在这个学校教了几十年的学,“教了几代人了,一个家里,他爸、孩子都是我的学生。”

李小雷也是李凤山的学生,1976年生,红石崖本村人,1998年教学楼落成那年李小雷中专毕业,在留城市和回山村的抉择中,他选择了回到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山村。

去往红石崖的盘山公路崎岖难行,进山不易出山更难,狭窄仅容一辆车的山路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数丈深沟。鲜有外面的老师愿意到此教学,“以前政府也派有老师来,长的待个一年多,短的一个学期,受不了这地方,就走了。”李凤山说,早在盘山公路修建之前,泥泞的“水泥路”更是暗藏危险寸步难行。

愿意坚守此地的老师都是本村或者邻村的村民,现在红石崖教学点有3名老师,李小雷、张正,另一老师生病,临时聘请了本村一村民任教,两个本村人,一个邻村人。

“在哪儿都是教书,我不回村,也没有其他人愿意来。”谈起当年的抉择,李小雷轻描淡写地揶揄道,“至少混了个好空气!”

山里地薄,没法灌溉,收成全看老天爷的脸色,雨水充足的年份勉强混个肚子。到今年连续4年天旱缺水,庄稼歉收。俗话说,靠山吃山,没旅游、没矿产,“我们只能靠老天爷了”。

“鲤鱼跃龙门”依旧是这个山村最朴素的求学动力,村里稍微富裕的家庭都带着孩子去了山下的镇上或者县城打工的地方读书,“半工半读”——父母打工,孩子读书,“留下的,基本上都是家庭条件一般的”。

现在,红石崖小学仅有学前班到三年级58名学生,高年级学生进入了山下的瓦屋乡第三小学寄宿读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小没法寄宿”,只能继续着父辈的宿命,沿着盘旋的公路艰难求学。

95后留学女孩的早餐面包计划

当城市孩子面对着豆浆油条胡辣汤,在家长威逼利诱下勉强吃几口的时候。山区里孩子的早餐也开始了,拿着一块面包狼吞虎咽。

山村没有“早点”这个概念,李小雷上学的年代,“家里人闲了,烧个玉米粥,忙了就自己拿块馒头啃啃,渴了喝口凉水”,在他毕业回乡十多年后发现,现在的学生依然重复着他曾经的生活,“好的吃碗泡面,大部分的孩子还是拿个馒头之类的在路上边走边吃”。

红石崖教学点也没有专门的食堂,二楼一间房内,简单一套厨具,老师兼职厨师,中午11点半放学后,大多学生都步行回家吃饭,仅有两个学生因为家距离较远,在伙上和老师吃饭,“下雨下雪天,学生回不去也在伙上简单对付点”。

2013年6月1日,儿童节,红石崖教学点开始有了早点——在国外留学的平顶山女孩邱伊涓发起了“营养早餐一个面包计划”——每个小孩提供一块早餐面包。

“面包计划”先后收到了3万多元的捐款,面包通过平顶山鹰城汽车站转至鲁山,再转至发往瓦屋乡的班车,然后由红石崖村小学的老师到班车站点领取,每周一次或两次。

邱伊涓,1995年生,平顶山市区女孩,现在美国读大学一年级,自小生活在城市的她,鲜有农村生活经历。小学三年级时,她和同学曾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平顶山叶县一个村庄与当地小孩结对子。“晚上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回家,真是一团漆黑。”邱伊涓说,“我那时候还天真地想,天这么黑为啥不装路灯呢?”

高中时,在外求学返乡的邱伊涓策划了一台公益晚会——当时平顶山志愿者协会有辆捐助的车,每周都会组织爱心人士去山区看望贫困山区儿童,但是志愿者协会纯属民间公益组织,没有车辆维护使用经费,每个参与家庭需要交纳二三十元的费用。

邱伊涓的公益晚会筹集了几万元的爱心捐款,2012年8月,17岁的邱伊涓成立了“邱伊涓爱心基金”——免费载运爱心家庭去山区。

“啥时候我的孩子也能载歌载舞?”

红石崖小学主要教授语文、数学、英语,像音乐、美术这样“高大上”的科目几乎没有,“老师也不会,会的老师也不来咱这儿。”在办公室角落放着一架破旧的钢琴,爱心人士捐赠的,但学校没有懂音乐的老师,只能闲置。

李小雷有点小情调,在城里学校参观后,他发现,“城里学校上课铃声都是音乐,啥时候我们也会有个音响,上下学放个音乐,顺便也能培养一下孩子们的音乐细胞。”

最近几年,伏牛山深处的红石崖逐渐为外界所知,爱心人士也开始关注这个地方,《郑州晚报》曾携手“衣往情深”公益项目组也对当地贫困小学和困难户家庭进行了爱心转赠。

又到儿童节,此前几天,平顶山志愿者协会“邱伊涓爱心基金”回访红石崖小学,现场,来自平顶山市区的30多个家庭又捐助了11760元,李小雷说,“下一年孩子们的早餐有着落了”。

李小雷最为念念不忘的还是,“城里孩子给我们表演了诗朗诵、舞蹈、歌曲,啥时候我的孩子也能载歌载舞?”

红石崖小学1950年建校,斑驳的墙壁上写着,至今已经培养出的人才有:大专9名,中专以上12名,初高中109名,干部33名,工人10名,“这些人奋发向上,正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李小雷希望,自己教学也能给这份光荣榜上增添更多的名字。

在大洋彼岸的邱伊涓也继续着公益之路:计划每年都能策划一个公益活动,准备将现有的“面包计划”升级改造。“我计划在大学暑假的时候,到一些专门的慈善组织进行实习以及交流,向他们学习经验。在研究生的时候,争取能够学习专门的慈善组织的运行和管理。”邱伊涓说。

中午,课间休息时分,红石崖的小朋友们对着水龙头咕嘟咕嘟饮下几口生水,爽快地用袖口抹了一下嘴巴,咧着嘴跑开了。

    [发布者:ye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