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留学观:文化体验远比学位重要
来源:新华网发布时间:2013-02-07 23:35
中国学生走出去,外国学生走进来,在我国,教育双向流动态势日趋明显。比较东西学生的负笈求学之路,动机日益多元,为升学、为就业,为书写更精彩的职业规划,也有的只是想去旅游、去体验、去热爱,停下来,体会别样生活。
走在大学校园里,白皮肤、黑皮肤甚至黄皮肤的留学 () 生随处可见,偶遇异国学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统计显示,每年从世界各地来华的留学生约有30万人。相比国内愈演愈烈的留学低龄化,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的脚步也越走越勤。他们来华求学动机很多元,除了正儿八经的学位教育,游学者也越来越多。在他们眼里,海外学习不仅是为了求知识,谋求好工作,旅行本身也是一种修行,只为增加人生的厚度。
一个韩国留学生的自述:再困难也得留学,否则找不到好工作
韩国人金东灿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此前,他从韩国一所大学的政治外交学专业毕业,担任一家韩国国家医院的秘书,这工作相当于没有编制的韩国公务员()。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绝不算差选,但因韩国四年一次总统换届带来的政策变化,让这个饭碗的稳定性成问题。2008年9月,金东灿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他向医院提交了辞呈,学会你好、谢谢、不知道三句中文,然后踏上了飞赴上海的班机。要通过留学中国,改变自己的职场命运。他说。
复旦大学是沪上接收留学生最多的学校,目前在校留学生约7000人。学校留学生办公室主任杨增国称,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动机很多元,大多数亚洲留学生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职业规划,这点和中国留学生很相似,他们纷纷来到中国留学,主要是为了将来就业容易。此外,不少亚洲留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华经商或和中国有贸易往来,他们把子女送到中国留学,以便将来子承父业。
金东灿选择来华留学,经过一番研究。我一直觉得很奇怪,韩国已经意识到中国对其经济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并没有积极去了解中国文化,韩国人也没有积极学习中文。金东灿说,在韩国,研究美国和日本的专家很多,想在这些领域有所建树难度较大,所以他决定去了解一些比较冷门的国家。
金东灿原本打算将中国留学作为中转,毕业后再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如此规划,与韩国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偏好有关。聘用单位都喜欢经验丰富的毕业生,出国旅行、到国外学习外语已成为用人单位默认条件。这逐渐演变为大学生求职必要门槛,即使家庭条件不宽裕,也要想办法去游学,争取在简历上加分。
但,计划不如变化快,在中国留学期间,金东灿遇到了一位中国女孩。如今,两人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子。谈及未来,金东灿显得有些不确定。也许以后我会回韩国找工作,但短期内不考虑了,至少,要等到儿子长大一点再决定。
欧美留学生的留学观:跟着兴趣游学,异国文化体验更重要
按照杨增国的看法,虽然亚裔学生留学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但实际上,他山之石更值得借鉴。比如,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大多是从个人兴趣角度出发选择留学目的地的。所以,他们的留学生活有一个鲜明的特色:除了学习知识,更注重留学地的文化体验。
意大利留学生费德丽卡是个典型案例。说到来中国留学的原因,她直言,只是因为喜欢中文。
费德丽卡目前就读于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今年大二。她就读的项目是米兰理工大学与同济大学中意学院合作的双学位项目。
高中起,费德丽卡分别到英国和美国求学,也去过不少国家旅行,但却从未到过东方国家,这让她对这片神秘土地始终怀有一片好奇心。我觉得想要真正了解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应该来到这里,从内部学习体验。除了中国,费德丽卡计划去美国攻读研究生,发现新的文化和信仰,接受多元化的理念,品尝不同风格的美食,让自己的经历更丰富。
在德国的大学里学习汉语和工商管理专业的Pirmin Kininger,三年前也曾到中国来留学。他有一个富有哲理的中文名字:纪泊明
2010年,21岁的纪泊明来到中国,与大部分留学生不同,他跑到云南怒江州六库,成为一名支教老师,为3-6年级的小学生讲授英语。与此同时,他也和一年级小学生成了同学,一起学汉语。跟一群6、7岁的孩子一起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感觉很有趣,汉语里的声调对我来说太难了,我经常在课堂上犯错误引得全班同学大笑。说起这个,纪泊明羞涩地笑了。
在德国,每个男生都要选择为期一年的军旅生活或从事社会服务。从高中起,纪泊明就对历史课上的中国史很着迷。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相去甚远,不同的饮食、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经济体系等,我很想了解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同时也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那年,当他在网上看到有云南六库的支教项目后,便不假思索地填写了申请表。
出于个人的好奇、喜欢,选择出发、游学。纪泊明至今仍然感怀在云南的支教岁月,一年有些短,他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很多,整个人都变了。我发现中国人与德国人不同,中国人善于接受新的观点和事物。这是纪泊明最深的感触。
外国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学生:忍辱负重拼命学习,你真的喜欢这样吗
尽管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寻求国际教育体验,但东西方学生的求学动机有些不同。
杨增国的印象中,亚洲学生更爱选择经济、管理和法律等专业,更重视学历教育,出国读本科和研究生。而欧美学生很多是进修生,例如暑期项目。他们青睐广义的汉学专业,例如政治、经济、哲学等文化相关专业,并且将学习与个人在中国的旅行相结合。
在费德丽卡眼里,中国学生太专注学业。我的中国同学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仿佛如果要顺利毕业,读大学时就不能有校外活动。大部分学生周末从不会到上海周边去玩,也从来不会在夜里出去跟朋友聚会。尽管中国学生的用功给费德丽卡留下很深的印象,但这个意大利女孩确信,要论对所学东西的激情,意大利学生其实并不输给中国学生。只要我做的是真正想做的事,通常都会全力以赴,做得很好。相比而言,她觉得中国学生更像是逆来顺受。他们非常努力,但常常忽略了内心的想法。比如,你有没有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是否喜欢正在做的事情。
杨增国分析,中国学生对待学习始终有种功利心作祟,一个重要原因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起作用。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多数好学生看不起职业学校的学习。可他们似乎忘记了,现在社会上大学生就业难,之所以难,是因为白领岗位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蓝领技术工人却供不应求,他们的收入待遇也在逼近甚至赶超普通白领。
在国外,学生们一直被鼓励跟着兴趣选择专业,由于等级观念没有这么分明,很多人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习相关的技能。即使在大学里,专业的概念也是被淡化的,更多的学校实施通识教育,注重学生个人阅历、人文关怀。在杨增国看来,教育理念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和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等是中外学生产生差异的原因。
中外留学生对比: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外国人比中国人做得更好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虽然这是中国人的古训,但从一些外国留学生的经历来看,他们似乎更领会其中的奥妙。
除了中国,金东灿曾两次踏足欧洲大陆。第一次是拍照式的旅行,在大学时背着书包跟大学室友一道去了好多国家。虽然时间紧张,基本就是走马观花地看,但有一点让他印象深刻: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大,有许多奇怪的街头艺人,精致的建筑,高素质的国民……这些都远比书本上和电影里呈现的画面更为生动深刻。
旅行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费德丽卡认为,读一个好大学和难忘的海外经历,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到目前为止,费德丽卡已经去过法国、西班牙、俄罗斯、丹麦等近20个国家。我会在一个地方尽可能地停留多一些时间,这样你会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个国家,让它的文化成为你的一部分。
以费德丽卡和纪泊明为代表的欧美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方式似乎更符合游学的定义。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进程而产生的,是一种逐渐成熟的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所谓的游学,是指学生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其本质是文化的融合。
杨增国说,对中国学生而言,除了学制以外的学习,在海外留学期间,不妨花更多的心力,注重留学地的文化体验。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交流机会,现在学校也在逐渐推进小学期制度,丰富暑期项目,为学生们提供去哈佛、耶鲁这样的好学校进行体验交流的机会,让同学们的个人经历丰富多彩。(见习记者 张鹏 记者 樊丽萍)
(文汇报 张鹏 樊丽萍)
[发布者:yezi]
-
精彩推荐
- 金平果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六版)新鲜出炉
- 2020-2021年中国研究生教育高校竞争力排行榜(500强)
- 机械硕士研究生学科(专硕)排名_金平果2020-2021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分学科(专硕)排行榜
- 材料学专业排名_评价网2020-2021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
- 金平果2020-2021年教育学学科排名——高校研究生教育分一级学科排行榜
- 新鲜出炉!后“SCI至上”背景下我国第一个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 捐资700万!邱均平颜金莲教育基金重奖涟源四中优秀学子
- 发挥第三方评价优势 助力科研评价改革
- 第四届全国“双一流”建设与评价论坛 延期举办的通知
- 杭电举行邱均平颜金莲教育发展基金捐赠签约仪式
-
最近更新
- 《EVALUATION & MANAGEMENT》(Quarterly)2020 Issue 5
- 教育部启动实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内附实施方案全文
- 回首2020,展望2021,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政策大盘点!
- 特别报道|邱均平:新时代我国科研评价体系重构中必须处理好八大关系
- “金平果”首次发布职业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
- 新工科研讨(七):佐治亚理工学院开展研究生就读体验调查
- 新工科研讨(六):佐治亚理工学院工程学院的“重大挑战”学术项目概况
- 新工科研讨(五):佐治亚理工学院设置研究生工程创业项目
- 新工科研讨:麻省理工学院设置研究生跨学科工程学位(四)
- “金平果”公布2021年加拿大大学留学排名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