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过河拆桥”的风险,365好老师采取闭环的运作模式:注册--->师生配对--->平台收取预付款--->分次支付课酬,同时,针对每次授课,收取10%的费用。但为了这10%,365好老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基本上是复制了线下一对一的流程,大大削弱了互联网的颠覆力,而看似一家披着互联网外衣的一对一辅导机构。 追求控制是一对一的起源 从一对一模式起源来看,它是学大家教中介模式的转型,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控制的追求。 学大在做家教中介中发现,一次师资配比,只能收取一次费用,后期长期学习过程和中介没有关系,收入有限。而转型一对一后,通过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获得每次授课中学费和教师成本间的差价,同时,巨大的预收款在手,所产生的现金流就可用于支撑教育机构的快速发展。 为了保证一对一模式的稳定运营和长期利益,必须控制整个教学过程,而随之的控制成本就产生了。 而这个控制过程,就是要提高学生对机构的依赖性而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从而防止教师带走学生。这样,一对一机构一方面要配备形象气质佳、沟通能力好的咨询师或课程顾问,将教师隔离于销售环节,另一方面,要配备教务人员(一般叫学管师、教务老师或班主任),在教学环节中加入一个服务角色,将教师的工作相对限制在教学执行上,减少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将教学过程中的单线联系变成双线联系。虽然这两个岗位看似固定薪水不高,但是为了激励她们努力工作,在招生提成和课时消耗提成上还是比较可观的。 而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教学、销售和教务这些岗位,就需要增加岗位进行管理、监督和服务。显然,校区负责人是需要的,因为要有人进行总体的管理和协调。同时,文员也是要的:这个岗位一方面是出纳的作用,要防止咨询师直接收钱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要处理校区一些行政事务。这也需要增加人工成本。 如果说教师成本能在一对一成本中占到30%以上的话,这些派生岗位的成本至少在10%左右。 同样,为了控制教学过程并吸引学生,就得租比较好的物业,用比较好的装修支持高定价,10%左右的租金成本和装修分摊费用就这样形成了。另外,基于提升品牌控制力的10%的市场推广费用,一对一的高成本模式就这样形成了。 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本身是有价值的,但是,由于被推高的成本,一个本来值20块钱的东西,卖到了100块。这就是一对一被广为诟病的原因。 可以这样说,一对一目前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其追求控制而造成的。 桥归桥、路归路 365好老师的平台要收取每次教学课酬10%的信息服务费。考虑到传统一对一机构拿走课酬的50%以上但最好情况下净利润率也就在10-15%左右,365好老师能否靠此盈利也挑战巨大。 而为了这个与每次授课关联的10%,365好老师就必须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前期的师资审核和后期的点评。 但作为一个中介平台,其最大的问题是一旦双方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后,中介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就像房屋中介,当双方交易完成后,其存在价值就没有了。如果房屋中介想放弃首次佣金而期待得到每月房租10%这样长期稳定的提成,无论中介平台功能多么强大,实现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当然,如果房东有大量的房屋要出租,或房客有大量持续的租房需求,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的,但控制难度则急剧攀升。 同样,师生在相互满意和信任后,还有多大动力将每次的教学过程置于365好老师平台的控制之下呢? 当然,不同于学生在某个学科找到满意的老师后,寻找新老师的需求很低,老师在收到学生后还有从平台持续获取新学生的需要。基于老师长期合作的需求,中介平台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老师的控制,比如,诚信打分等。但要保证每次教学过程都明确在册,其控制难度并不低。 为了控制,365好老师一开始就介入支付过程,通过家长预付款到支付宝,每课时结束后打给老师,分批支付,以将双方的授课过程绑定在平台上。但从目前365好老师平台上的预付款平均客单价在6000左右来看,如果按传统一对一的单价来计算,不过30个课时,基本是线下一对一机构最低签单额。这部分预付款消耗完后,再怎么控制双方呢?而绕过这个预付款向平台申请退费也不是难事。 问题的核心是,寒雨连江认为,预收款方式是一对一的一个毒瘤。一方面,家长为未发生的教学提前支付数万元的费用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交易条件,并且人为提高了消费者的资金风险,另一方面,从机构的方面来看,预收看似好处多多(增加现金流、提高顾客的粘性等),但由于一次性集中支付了巨额的费用,家长和学生对一对一辅导的期望值就变得非常之高,反过来对机构而言也是巨大的教学和服务压力。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家长交的钱越多,除了加大教务人员推进课时消耗的动力外,实际上学生从教务人员得到的关注度会越低,因为,后者的重心会放到接近续费期限的学生。这样,预期差距所带来的矛盾在一开始就埋下了。最后,大量的预收款也容易让机构心存浮躁,从财务上或从心理上忽视了预收和营收的区别,这也一直是很多一对一机构最终万劫不复的原因。 综上所述,365好老师为了避免用户过河拆桥,基本上复制了传统一对一的整个控制流程,同时,也保留了后者大部分的恶习和弊端,而本来这些都应成为被颠覆的着力点的。 其实,桥归桥,路归路。作为桥本身而言,发挥好桥本身的作用,收取应得的过桥费,何必还想着过桥后的过路费呢? 后 记 寒雨连江固执地认为,互联网核心力量就在于开放和透明。 365好老师在透明上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力量,但是,如果希望用封闭代替开放,必将重蹈线下一对一模式的覆辙,对老师和家长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 记得周鸿祎阐述互联网模式:“地在人失,人地皆失;地失人在,人地皆得”,地指收入,人指用户。显然,365好老师这种封闭型的设计,看似在前期得到了地,但失去了人,而从一个颠覆者变成一个改良者,实为可惜! 而更危险的是,365好老师为真正的颠覆者预留了空间。 谁来颠覆365好老师呢? 寒雨连江,中国民营教育实践者,Hylj2014@gmail.com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教育专家热议基础教育阶段优秀创新人才培养
·洪博培亮相英孚全球学生领袖论坛 寄语青年
·SEED:彼岸的种子,此岸的青年
·2014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年度论坛顺利召开
·章子怡为 Coldplay 最新单曲录制M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