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持16次化疗为圆医学梦 “我要和学校永远在一起。”弥留之际,罹患白血病的上海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徐欣毅,毅然提出了将遗体捐献给母校的决定,3月13日,他永远离开了人世,这位朝气聪颖、热爱生活的上海男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一生献给了热爱的医学事业。 独立温和的上海男孩 3月21日是徐欣毅的生日,今年27岁。本科辅导员张宇奇回忆道:“2005年秋天,他刚刚入学,就读于第一届中西医临床专业,他并不十分惹眼,是个朴实、简单的上海大男孩,穿着白色的短袖衫,话不多,眼睛里总带着笑意,见人很友好。” 在同学们眼里,徐欣毅性格温和,很好相处。在排摸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时,张宇奇发现,欣毅总是穿着校服,却没有申请补助,问及家里的情况,他谢绝了好意:“班里外地的同学多,比我困难的同学们有不少,不用老师费心啦。”衣服很少,吃得也很简单,他说,要通过自己的拼博,去拿奖学金。 体弱的身躯下怀有大梦想 大二军训时,张宇奇安排徐欣毅去参加“体功特训团”,他擦了擦脑门上的汗,红着脸说:“老师,我身体吃不消的。”原来,小小年纪的他血压就偏高(舒张压100mmHg),晨跑和体测,他都要咬牙拼命才能完成。 2007年秋血库告急,身体不强健的欣毅,竟然也挤进了献血的队伍。献血后的他一直在出汗,坐在体育馆过道的红椅子里,显得很不好意思说:“没关系,喝杯红糖水就好啦!” 有一次班里组织长跑活动,全程4.5公里,欣毅积极报了名,成了大家的后勤人员。他收罗了全班几十人背包,等了三个多小时间再分发给大家。活动结束时,徐欣毅作为公推的领诵者,高声诵读着自己所写的“为中西医发展而努力学习”的誓言。 学习刻苦成“铁杆中医” 由于高中选的是文科,徐欣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同学们都称他为“铁杆中医”,每晚都去自习教室、常常泡图书馆,总是坐在第一排,学习时专注用心。 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用于探索教科书以外的问题,自主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打下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连临床实习的带教老师也敬佩有加。大四时与徐欣毅一起实习的骆言同学说:“刚上临床的我们,什么都不懂,欣毅基础扎实,好像每个知识点都知道,每次主任提问都能有条理地回答,他就是我们组的‘百度’。” 徐欣毅妈妈说:“欣毅是个特别简单的人,他只是一个喜爱读书的孩子。”每次住院,他都会整理出一大包书交给妈妈带去医院,他的枕边放着四本书,一本是组织学与胚胎学,一本是英语晨读,一本是亚洲史,还有一本自然百科。 实现理想前噩耗降临 2010年,他以中医学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龙华医院临床医学院肾病科—进入梦寐以求的专业和科研团队。 在等待入学报到时,徐欣毅被查出血象异常,经过骨髓穿刺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程度较高。面对这一噩耗,徐欣毅很坚强,80公斤的体重一下子消瘦不到50公斤。住院期间,手不离书,他说平时没有太多时间仔仔细细地读书,生病了他要好好补补课。 他的愿望感动了老师们,研究生院为他保留学籍一年。生病以后,欣毅多次嘱咐张宇奇老师,“不要跟同学们讲,大家读书和临床轮转都很忙,不要给大家添麻烦。” 再多的苦也不麻烦别人 2011年9月,徐欣毅处在疾病缓解期,复查的结果不错,他高兴地打电话给张宇奇老师说:“我要回来上学了,天天作梦都想着听课。” 徐欣毅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为了防止感冒,戴着口罩去上课;上课时疲劳虚弱,坚持到下课铃响起;同学们劝他回去休息,他说:“这是对老师的尊重。” 由于太瘦弱,坐在板凳上学习一两个小时,腿就酸痛得不得了,回寝室又怕影响室友,所以他把课集中在三天里上完,大部分时候回家。有一次复发休克,在门诊遇见同班同学,他强装没事;在医院动手术,他也没有告诉同学,只是悄悄告诉妈妈,他想念学校。 在科室轮转时,他坚持每个月值1到2个夜班,他知道这是医学生的必经之路,同时坚持跟导师抄方,门诊侍诊,虚心求教。2012年7月,徐欣毅的父亲突然心肌梗死辞世,他将悲伤埋在心中,不愿意麻烦其他同学,“他就是这样,自己吃再多的苦,也不想麻烦别人。”张宇奇说。 用赤诚之心绽放生命之花 2013年4月,徐欣毅病情反复,白血病复发,住进医院再次接受化疗。徐欣毅生日当天,妈妈在追思会上深情回忆:“他这一生唯一的愿望,就是做一个有真本事的好医生,他深知作为一个病人,尤其是重病人是多么无助和无奈,这个愿望支撑着他做完了大小共16次化疗。” “在他病危时,向我提出了要捐献遗体给学校的决定。他说他喜欢学校的氛围,喜欢学校的图书馆、林荫道,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在这里会感到安心、开心,所以我们遂了他的心愿。”徐欣毅妈妈含泪说道,“在欣毅求学的七八年间,是中医大培养教育他选择了献身医学事业的人生道路。” 当徐欣毅在捐献志愿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坚强的他流下了两行清泪,这是对短暂人生的遗憾,对母亲的不舍,更是对未完成的理想扼腕叹息。 (新民晚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黑龙江巴彦一校车因瞭望不够肇事致一学生死
·南京女教师比例超80% 校方忧“二胎”影响教学
·街边烧纸烟雾大呛得路人直掩鼻
·钟南山回母校演讲:进好大学不是成才唯一标准
·青春故事 缅怀那些见义勇为的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