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的上海科技大学,于上周宣布启动面向全国的本科生招生。虽然计划招生人数不过200人,但强大师资、产学研相融的环境和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本的办学理念,使得这所小规模大学的亮相格外引人关注。校长江绵恒表示,上科大“不想建国际一流大学”,将紧紧围绕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办学,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使命,打造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 上科大强调“不想建国际一流大学”,应该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普遍认为一流大学要“高大全”而言的——一提世界一流大学,就想到多大面积的校舍、多大学生规模、齐全的学科和硕士点、博士点,甚至一些排行机构也用这些数据来给学校排座次——提出要建“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从近年来新增几所本科院校看,都提出了类似的办学定位,比如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都明确提到走“小而精”的办学路线,南科大首届正式招生学生为180名,上海纽约大学共300名(其中中国学生151名,国际学生149名),这一定程度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正摆脱单一的规模办学路线,开始寻求走特色办学之路。 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强调学校的规模和体量,比如加州理工学院在校生规模只有1000余名研究生和900余名本科生,总共只培养了两万两千余名学生,可却有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我国之所以用规模、体量来评价大学,与社会对大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部分办学者急功近利,追求规模有关。 当然,这不是意味着所有大学都要追求成为“小而精”的大学,而是说,这应该成为一种办学的选择,就是办好“小而精”的学校,也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中,学校应该有清晰的办学定位,从大类来说,应该有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也有实行职业教育的学校,而就是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也有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等不同定位。 可近年来,我国大学在办学方面确存在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的问题,不少大学的办学定位模糊,这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也造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对此,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我们讲提高质量,是有特色的质量,不是说只有一个标准。我们要求高校注重走有特色、高水平的路子,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体现办学特色,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能形成自己的办学定位,并根据定位开设学科、专业,设置课程,采取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要在校内建立现代治理结构,推进行政权和教育权和学术权分离,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决策。据报道,上海科技大学在办学体制、内部决策机制、学术民主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均大胆创新。学校精简行政管理架构,教师聘任全面实行“非升即走”制度,保证教师队伍的持续高水平。人才培养采用“学院”加“书院”的分工协作模式。这些都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建立现代学校治理结构的探索,需要关注的是,这些探索能否落实到位并坚持下去。 事实上,不论是建设“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还是追求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都需要自主办学和现代学校治理结构做保障,如果能切实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在校内实行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分权,大学的办学活力将被释放出来,我国将出现各类具有不同特色的大学,以满足受教育者多元的需求,也为社会提供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俞敏洪:要为做人的使命感而活着
·GMAT考试作文题目的分数遵循什么样的评分标准
·课本常识性错误不断被发现 人教社:目前没问题
·多年后“哈利”长发别致造型与“罗恩”重聚
·2014年北京高招体育专业4月12日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