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汉超摄
许子豪在工作中。 本报记者 贺林平摄
杨威在值班室。 本报记者 魏 薇摄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万家团圆的温暖背景下也有人在坚守,坚守在他乡,坚守在岗位。他们中,很多都是年轻人。 奉献,也是当代青年人的本色。尽管说得少了,只是在默默地干。他们担负着严肃的责任,并在担当中渐渐地成长。 本期周刊聚焦三位在他乡过年的年轻人。他们虽然少了几分与亲人团圆的亲情,但青春并不寂寞,成长的喜悦让坚守变得动人。 抢抓“黄金36小时” 本报记者 王汉超 过了这个年,宋志学就到而立之年了。虽然年轻,在郑州北站,他已经是干了10年的老货检员。10年了,他一次也没回家过过春节,都是在股道上忙过去的。他的家在四川遂宁,多数时候,家里只有两边的老人,带着6岁的孩子。 郑州北站是座巨大的货运车站,被称为全国的“路网心脏”。当除夕客运潮水纷纷到家的时刻,铁路线却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货运高峰随即而至,开足马力,直到初二下午,货运全速保持高位运行。这段时间,被货运线称为“黄金36小时”,其繁忙程度可想而知。宋志学所在班组平时一个半天班管30多趟车,已经满负荷,这时候一个白班或一个夜班就增加到50多趟。 货检是一趟车到站的首要一环,之后列车才上驼峰,解体,重新编组。货检员背着将近30斤的货检包,验车巡检。一趟车六七十节,走下来也要20分钟左右,敞车、棚车、罐车、集装车,安全规程各异,小状况拉开包随即处理,大问题就得及时扣车。班组分管13条股道,道不闲,人不停,没有准点完整吃顿饭。 “黄金36小时”是一场硬仗。初一白班,宋志学从早上7点多,忙到天黑。初二夜班,忙完已是初三早晨。这两个班上,他几乎没有歇过脚,包都来不及卸肩,就听组长着急,哪哪道又进一列车。验施封、紧门扣,看似没大事,宋志学却说,这个活“没有小事”。初一那天,他发现一条弹力腰绳断开只重新接了一下,这是不允许的。这里一旦有接头,极易造成篷布掀飞,而列车上面,就是高压电线,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他还发现过25吨卷钢的加固钢丝断了,一旦行驶中滚落,将是一场灾难。 除夕那晚,他在单身宿舍自己煮面,往家里打了个电话。鞭炮烟花声响彻不远处的城市,儿子不和他说话,他又给妻子打了电话,妻子是西安铁路局宣汉车站售票员。他离家1500公里,妻子离家300公里。错过今天,直到春运结束,他很难再和妻子通上话了。“上班不允许带手机,春运返流,根本定不准她什么时候不在班。即使中间歇20分钟,她可能还想眯一会儿。” “刚开始不回家过年,想想心挺酸,现在10年了,早习惯了。”在班组,宋志学如果提出回家过年,没人会不同意。可是每年他还是选择留在班上。宋志学说,大家都在忙,谁都知道这离不开人。再说,即使我回去,媳妇也在站上忙,想想也就算了。“反正年轻,有的是干劲,将来就好了。” 过去这一年,宋志学已经等到了一套单位的住房,他听说对长期两地分居的职工有照顾政策,希望有一天,妻子能够到附近的地方工作。“那样,即使过节加班再忙,下班还有个家在等。” 火车过年别有风味 本报记者 贺林平 春运已近尾声,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许子豪还绷着一根神经。一大早,他就从宿舍床铺里爬出来,匆匆赶到学校临时设立的春运志愿服务指挥部,查报表、打电话、作记录,忙得一刻不得闲。“我们学校很多学生在火车、站台一线做志愿者服务,我在后方做好统筹协调。”“90后”的他表情严肃,语调认真。 从1月16日开始直到现在,许子豪一直都没回家,已连续在志愿者岗位上奋战了20多天。 春运前半段,许子豪是跑广青线(广州至青海)的,除夕和大年初一,他就是在火车上过的。“就是在车上做乘务员,来回一共4天。”说起那几天,许子豪觉得辛苦又有收获。辛苦自不必说。家在潮州的许子豪长这么大没出过广东省,第一次出门就跑这么远,而且是寒冷又高海拔的大西北,让他吃了很多苦头。“我们是轮班的,值班8个小时,就可以睡觉、休息,可是哪里睡得着?气温都是零下十几度,广东仔哪里受得了,冻得嗖嗖的;进了青海又有高原反应,整夜睡不着。” 从刚上车开始,一路上父母的电话就没断。妈妈说着说着语调中甚至都有了哭腔。“你们别担心了,我会照顾自己的。”嘴上这么说,可每接一次电话,许子豪的心头就不由得酸酸的。 倒是工作的时候,许子豪觉得颇为充实。“农民工回家的路的确很心酸,忙了一年,好容易回个家,也是千辛万苦的。30多个小时的路程,很多人舍不得买卧铺;有的人连座位票都没买到,一路站回去。每次到站,上下车都是大包小包的,有的还要拖老带子。”作为一名“义工”乘务员,许子豪一边检票,一边搭把手、加把力,搀两个、扶一程,尽自己所能帮他们。 有一对五六十岁的夫妇,只买到站票就上车了。站了大半天后,老婆子腿病发作,疼痛无比。她老伴急得没办法,找许子豪帮忙补张卧铺票。许子豪先说服一名年轻的乘客,把位子暂时让给她坐一下,转身就去找列车长想办法。又过了一站,车上终于腾出3张卧铺,许子豪又找别的乘客做工作,终于获得认可,为老年夫妇争取到一个卧铺铺位。 虽然不能回家,可这个远离父母、在辛苦工作中过的年,也是特别开心,甚至“别有一番风味呢”。许子豪说,除夕夜,列车长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车厢庆祝活动,乘务员和跟车的志愿者一起,只要没在值班的,都挤在一节小小的车厢里,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倒计时,一起听电台春节直播。列车长还给他发了一封5元的“小红包”,“虽然吃得很简单,周围也没有什么装饰,但那种热闹的气氛,那种集体的感觉,是以前在家过年从来没有感受过的。” 大年初一的下午,许子豪还“有幸”见证了一场特别有趣的仪式:一对素不相识的年轻男女,一路聊得投机。到了西安站,小伙子居然单膝跪地,向姑娘求起婚来。看到这一幕,一路风尘仆仆、昏昏欲睡的旅客立刻兴奋起来,大家纷纷起哄:“在一起,在一起!”车厢里立刻充满了爱意暖暖的气氛,另一位同车的旅客还把随身携带的一束花贡献了出来。许子豪很感慨,小小的火车车厢,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单纯了,给大西北寒冷萧瑟的冬天增加了浓浓暖意。 过完春节,许子豪依然不能回家,要一直坚守到春运结束,但小伙子无怨无悔:“为他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会让自己收获更多的成就感。” 守护万家灯火 本报记者 魏 薇 杨威工作的地方,透过窗子,就可以看到车水马龙的朝阳CBD。不过,繁华的CBD也有“寂寞”的时候,那就是过年期间。 “平时太匆忙,没工夫酝酿情绪。”当“回家过年”成为电视、广播、网络中的关键词,留守在工作岗位上的杨威也会偶尔望向窗外,回忆起家乡江西的山山水水,儿时父母健硕的背影,伙伴们之间有趣的往事。 “年龄小的时候没有想过那么多,现在成熟了,看着父母身体一年没有一年好,就总想家了。”杨威有些动情,“这就是乡愁吧。” 杨威今年31岁,来北京6年多,这是他第四次没有回家过年。2007年,杨威研究生毕业后成为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朝阳供电公司的一名员工,当了几年最基层的电力工人后,目前担任运维检修部副主任,负责朝阳辖区470.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电力设备运行维护检修工作。除夕团圆饭,是在食堂和一起值班的“战友们”简单地吃顿饺子。 谈到年夜饭,杨威总会想起妈妈做的粉蒸鱼和鱼圆。“仅把鱼肉打成酱就要1个小时。妈妈做出来的菜总是最好吃的。” “在赣州老家,我们年夜饭能从下午4点吃到晚上8点。一年来,憋在肚子里的话仿佛都要在这一天说完。”杨威回想以前,除夕当天,家里老小齐动手准备年夜饭,虽然忙碌,但是心里的温暖和快乐却难以形容。 杨威的儿子今年4岁半,有好几次过年都是和妈妈两个人过。除夕时窗外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总会让小家伙感到害怕,“他希望我能搂着他睡觉”,杨威声音有些发紧,“不能为家里做太多,只能让妻子多承担些了。” 今年除夕当天,杨威在二级供电保障指挥部参加应急指挥工作,并担任当日指挥长。16时,春节供电保障工作正式进入关键阶段,北京市电力公司283支抢修队伍,2915名抢修人员在岗值守,进入备战阶段。 杨威看着指挥大屏的负荷曲线,16时到18时电力负荷曲线缓慢上升,“这时大家该回家的都到家了,正打开电视,准备年夜饭呢”。电力负荷在18时开始缓缓下降。21时29分,当千家万户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时,杨威收到了一张报修单。单子上显示朝阳区建国路15号院华龙美树8号楼有位用户电用完了,电表小开关跳开,需要帮助。 接到单子后,杨威立即安排十里居营业所除夕值班外勤人员前去检查表计。除夕夜路上车辆极少,一路畅通,外勤人员21时58分到达用户家中,并立即给电卡中应急送电50度,解了燃眉之急。自除夕至2月6日,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95598供电服务热线共为北京市民提供应急送电服务1284次。 初一凌晨两点,杨威从应急指挥大厅离开。从东三环到南三环,寥落却美丽的烟花不时在天空绽放。一路上,还有不少电力人、警察、清洁工人仍在坚守岗位。 回到温暖的家中,看到熟睡的妻子和儿子,想到远在江西的父母,杨威心里有些愧疚。“过些日子就把父母接过来,家里团圆了,天天都是过年。”(人民日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学生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患病妈妈为孩子攒学费 花3年绣巨幅清明上河图
·考生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参加GRE的专项考试呢?
·雨雪来袭南昌延迟7天开学 全面检查校舍、校车
·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韦小宝马上要赚老外的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