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懂“相见不如怀念”的“恐聚”之痛 没必要把“恐聚族”想象得多么感伤、多么不堪,不妨以平和心态视之,真正的情谊必将刺破那些像烟花一样的外表。 同学聚会,本该充满温情与甜蜜,对年轻人来说,更多的是对青春的怀念,对中年人来说,更多的是对青春的纪念。无论哪种,都是“致青春”的绝佳方式。 但是,现在一下子就成了众矢之的,乃至被列为春节过年回家“九怕”之一。据媒体报道,春节假期,本是回忆纯真年代的聚会却渐渐多了些炫富攀比的意味。当“致青春”变成名利场,面对昔日“同桌的你”,不少春节“恐聚族”感叹“相见不如怀念”。 一句有名的电影台词说,“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现在看来,该改为“青春就是用来吐槽的”。 应该说,当同学聚会由原来的“叙旧会”,异化为“攀比会”、“炫富会”,感叹“相见不如怀念”,本在意料之中。 “怀念”意味着回忆,所有的印象都停留在记忆中,而记忆具有选择性,所以值得怀念的大多是美好的记忆,哪怕是曾经的苦难,也会经过时间的发酵,被美化为散发着诱人的味道。 而“相见”则意味着现实,包括同学聚会在内的社交聚会,都不可避免掺杂着世俗的因素,比如攀比、利用、虚荣、炫耀、差距等,并且随着聚会相隔时间的推移,“忆当年”的成分逐步让位于“比现在”。 就是说,客观分析的话,“相见不如怀念”,原本正常。 相信不少参加过同学聚会的人会有同感,似乎除了一些嘘寒问暖的叙旧之外,很难有更多共同语言。原因就在于,每个人不仅是容易进入时空隧道的“记忆人”,更是时刻都离不开现实的“社会人”,而记忆也注定不可能占据生活全部。 正如那首在网络流行《恐聚族之歌》歌词所说:“相聚看似甜蜜其实很恐惧,同学情少年谊都不再提起,就在这次聚会里谁还会珍惜,相聚已没有意义。” 伤感的调侃背后,隐藏着“一半是期待,一半是无奈”的纠结心理。某种程度上,聚会中的美好回忆,都难以摆脱现实社会的投射,而现实无疑又存在许多让人无法承受之重。 所以,没必要把“恐聚族”想象得多么感伤、多么不堪,不妨以平和心态视之,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也是最好的见证者,真正的情谊也必将刺破那些像烟花一样的外表。(高地) (新京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七成受访市民春节娱乐开销低于千元
·假期学生成整形美容生力军 八九岁孩子割双眼皮
·放开单独二孩在潮汕地区引起热议 商家欲改铺面
·记者回乡体验豫东春节习俗:给长辈送自家饺子
·假期学生成整形美容生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