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清华、南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中国科大等6校公告,共同实施自主选拔“自强计划”。该计划主要面向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中学。 近日,清华、南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中国科大等6校公告,共同实施自主选拔“自强计划”。该计划主要面向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中学,以及全国所有的乡镇农村中学,农村户籍优先,最高降60分录取。(报道详见本报今日D07-D09版) 给农村孩子、贫苦家庭孩子更多上名校的机会,以此来改变命运,确实是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良好举措。在人民大学去年推出“圆梦计划”之后,有更多的高校加入这一行列,无疑会发挥更强的导向作用。针对寒门学子,“自强计划”无需缴纳报名费用,还将重新设计针对性的笔试,集中考查学生的基本学业能力,不再强调特长,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其实,本着好事办好的原则,名校的“自强计划”实际上还可以更“强”一点。 摆在寒门学子面前最大的障碍,依然是名校的门难进。虽然参加“自强计划”的高校进一步增多,寒门学子的希望会更大,但从这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是杯水车薪。2012、2013两年,只有近50人被清华录取;人民大学“圆梦计划”2012年招生46人,2013年也只有50人;今年参与的高校增多,但总体的最后录取人数也只有300多人。这点录取名额,对832个国家级特困县中学和更多乡镇农村中学的学子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及。那么,名校的“自强计划”可否划出一定的招生保障名额呢?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品格”,不能因为招生降低培养质量。大量降分录取的寒门学子会不会降低名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呢?清华的跟踪调查显示,通过“自强计划”录取的学生在外语、计算机等学科上有明显弱势,但通过为这些寒门学子制定专门的帮扶措施,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半年或一年时间已进入正常水平,还有人开始走入优等生行列。可见,对降分录取寒门学子会降低人才培养质量的担忧是多余的,适当增加寒门学子招生是可行的。 摆在寒门学子面前的第二道障碍,就是进入名校之后的发展性制约。虽然在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政策的保障之下,寒门学子已经不用再为完不成学业而忧虑了,但“寒门”这一先天弱势依然会制约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愿望,比如参加比赛、出国交流、继续深造等。那么,名校能否进一步优化现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对寒门学子多一些发展性资助,让寒门学子可以实现与其他学生同等的发展愿望? 教育公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招生名额的分配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名校的“自强计划”是一种进步,但远不止于此。对仍高达62%的全国高考()报名农村生源来说,一方面是“自强计划”可望而不可及,另一方面是单纯通过高考上名牌大学越来越难。因为最近几年,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占去的名额越来越多,城市重点高中分到的自主招生名额也更多。如何顾及更多农村生源的愿望,实际上也是“自强计划”应有的内容。 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新京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京朝阳区国际教育:用开放助推发展
·男孩买不起闹钟摸黑上学追踪:上百好心人想帮
·学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需科学决策多举措相配
·9岁女孩街头摆摊卖袜子 挣钱救患白血病母亲(图
·学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需科学决策多举措相配
|